





清末民初,戰爭連年不斷,社會動搖不定,中國國運衰落。在此風云際會之時,原服務于景德鎮御窯廠的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新安派畫家轉入民窯,以彩繪謀生。
這幾位安徽籍文人畫家把文人畫的表現技法、審美情趣等藝術特色融入到瓷上彩繪中,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給景德鎮陶藝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深刻地影響了民國時期的珠山八友,以及其他著名的彩繪藝術家,如王步、徐天梅等。
從藝術特點上來看,文人畫與其他繪畫流派之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緣情言志特質。因此,決定文人畫本質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其所追求的審美價值取向。
源于宋、成熟于元代的文人畫,從狹義概念上講,以“士氣”標舉,以“飄逸”為宗旨,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意蘊,重視畫中的意境構造,通過畫中所勾勒的自然美景來抒發內心之真情實感。
在民國景瓷的文人畫風彩繪瓷中,君子圖裝飾藝術瓷特別吸引人,具有高雅脫俗的文化特征及氣質。其繪畫技藝精湛,個性張揚,不拘泥古人,勇于創新,保持了傳統文化情調和最可貴的文人精神,這類作品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本文擬就江西省博物館收藏的部分經典作品簡介如下。
一、畢伯濤粉彩花鳥紋桌屏(1套4塊)(圖1)
長19、橫12厘米
(1)彩繪一公雞立在突兀的石塊上,仰首挺胸作啼叫狀,石旁野菊果蔬,一派“徐熙野逸”。
題記:“秋風吹得黃花放,金雞喜唱太平歌。擬北宋徐熙設色。古歙畢伯濤。”下有“畢氏”白文方印。
(2)繪一雁從高空墜落,另有一雁站在蘆葦地里仰天呼叫,幾稈蘆葦傾斜而出,墨苔點點。
題記:“寒汀雁落,蘆葦清疏。仿南田老人畫意。伯濤。”下有“伯濤”朱文橢圓印。
(3)一枝紫藤從右斜出,一八哥站在樹枝上作俯看狀,綠藤纏繞,紫花怒放。
題記:“飛花有意能留客,啼鳥多情解喚人。灌園云溪得此真趣。伯濤。”下有“伯濤”朱文篆書方印。
(4)畫面一株石榴樹挺拔向上,枝頭一小鳥悠然自在,用沒骨法繪樹葉、花朵、石榴。果實殷殷,花朵綻放。
題記:“日高未起鳥呼夢,春晚不歸花笑人。石田翁句畢伯濤。”下有“伯濤”白文篆書方印。
畢伯濤(1885—1961),名達,字伯濤,號黃山椎子,祖籍歙縣,寄居鄱陽,清末秀才,在景德鎮陶瓷界以金石、詩書畫傲視瓷壇,藝術風格來源于清代新羅山人,擅長粉彩花卉翎毛。
二、田鶴仙粉彩梅紋文具(1套10件)(圖2)
(1)白梅曲形墨床:高2.6、長9.8厘米;
題:“孤山處士,綠萼仙人。荒園老梅田鶴仙寫于珠山”。下有“田印”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篆書印款。
(2)白梅方口鼓腹四倭角水盂:高6.5、口徑2.7、底徑2.7厘米;
題:“映水一枝開,春從葉底來,高樓漫吹笛,終不點蒼苔。仿元人本,鶴仙氏寫。”下有“田印”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篆書印款。
(3)紅梅方形印泥盒:高4.5、口徑7.2×7.2、底徑3.5×3.5厘米;
題:“香吟遲北牖,春意透南枝。摹王元章本,戊寅秋月鶴仙寫。”下有“田印”朱文方印, 底有“古石”白文篆書印款。
(4)白梅書卷形臂擱:高2.5,長7.6、寬9.8厘米;
題:“試問因何異眾芳,孤根凜凜傲冰霜,更兼鐵石心腸在,風送寒花分外香。曾見元人著煮石山麓有七本,背摹其法,未識萬一相似否。戊寅秋月鶴仙。”下有“田印”朱文方印, 底有“古石”白文篆書印款。
(5)白梅方形筆筒:高11.6、口徑5.9×5.9、底徑5.9×5.9厘米;
題:“暗香疏影弄昏黃,月清羅浮夜色涼;遙憶美人千里外,夢魂飛度海天長。仿元人法,戊寅秋仲田鶴仙寫于珠山。”下有“田印”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篆書印款。
(6)白梅四足鼎式熏爐:通高10.8、口徑6.6×4.6厘米;
題:“風送寒香入夢來。仿元人法,鶴仙氏寫于珠山。”下有“田印”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篆書印款。
(7)紅梅山形筆架:高2.6、長9.8、寬2.8厘米;
題:“冷催風斜峭,晴透玉玲瓏。仿元人法鶴仙寫于珠山。”下有“鶴仙”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方印。
(8)紅梅長方形硯盒:高3.2、長9.8、寬7厘米;
題:“何人物外寄清孤,放鶴亭前雪滿株;此日行經湖下路,西風回首憶林逋。仿煮石山麓法,戊寅秋八月上浣,荒園老梅田鶴仙寫于珠山。”下有“鶴仙” 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方印。
(9)白梅印章盒:高7.5、底徑6×6厘米;
題:“煉魂冰雪淡,得氣冰煙浮。戊寅秋月鶴仙氏寫。”下有“田印” 朱文方印,底有“古石”白文方印。
(10)綠梅瓜棱形香瓶:高6.5、底徑2.3厘米。
題:“鶴仙。”下有“田印”朱文方印。
整套文具畫梅桿二株,近處梅枝濃重鮮明,梅花勾瓣點蕊,縝密枝頭,冰花開放,冷艷奇麗,與粗悍的干相映,蒼勁中透出清氣;遠處梅枝虛淡隱約可見,造成虛實相映,既緊湊嚴密,又疏落有致。畫梅技法吸收了元代王冕的遺法。
田鶴仙(1894—1952)原名田世青,后改田青,字鶴仙,號荒園老梅,齋名古石,浙江紹興人。少年寄居江西撫州岳父家,曾任職于景德鎮稅務局,后受聘于江西省瓷業公司夜校教員。先攻山水,后改畫梅花,他的梅花深得元代畫家王冕的影響。“珠山八友”發起人王大凡曾以“山水清暉成一格,梅花作出更成雙”的詩句來贊譽他。
三、程意亭粉彩花鳥圖瓷板(圖3)
程意亭(1895—1948),珠山八友之一,又名程甫,字體孚,別號翥山樵子,齋名佩古,江西省樂平縣人,擅畫粉彩花鳥。
粉彩花鳥圖瓷板:縱38.5、橫24.5厘米。
幾桿勁竹鳴孤鳥,數朵野菊傍石旁,畫面構圖疏朗,所畫鳥兒生動自然,運筆設色精到。左上題:“六扇紗窗都不閉,讓他青到讀書床。意亭氏畫。”下有“程甫”印。
四、王步青花開光粉彩仙佛叢菊紋雙耳方瓶(圖4、5)
王步(1898—1968),字仁元,號竹溪道人,齋名愿聞吾過之齋。江西豐城縣長湖竹溪村人,景德鎮著名陶瓷藝人,有“青花大王”之稱譽。其青花作品將陶瓷藝術精華、中國畫優良技法及民間藝術的優點融于一體,在青花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青花開光粉彩仙佛叢菊紋雙耳方瓶:高32、口徑10、底徑8.5厘米。
此瓶腹部四面各有長方倭角開光,內繪不同粉彩圖畫:前面半跏趺坐無量壽佛,篆籀題款,下有“王步”印;后面為一僧一士坐于竹林中談經論道,上題“竹溪”款,鈐“王步”印;左右兩面叢菊圖,各鈐“竹溪”、 “王步”印,底部有“長湖”印章款。開光之外,滿布青花紋飾。
五、徐天梅粉彩竹里煎茶圖瓶(圖6)
粉彩竹里煎茶圖瓶:高27.1、口徑7.2、底8.1厘米。
盤口,長頸,溜肩,圓腹,圈足。腹部繪竹里煎茶圖。整個畫面寧靜而浪漫,表現了文人雅士悠閑雅致的生活口味,上有題記:“竹里煎茶,甲申(1944)秋月天梅寫于珠山客次。”下有“徐印”白文方印。
徐天梅(1910—1994),徐仲南之子,原名徐年,字天梅,江西南昌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民國時期景德鎮繪瓷名家,擅長粉彩走獸兼長人物、山水、花鳥、蟲草。
六、汪野亭墨彩攜琴訪友圖筆筒、粉彩山水紋瓶
墨彩攜琴訪友圖筆筒(圖7):口徑12、底徑12、高12.8厘米。
直口平沿,直筒腹,平底。筒腹一面以墨彩繪攜琴訪友圖。畫面遠山用干墨皴擦,老樹兀石,兩高士著寬袖袍在樹下交談,小橋處一侍者攜琴而來……
題記:“攜琴訪友。癸酉(1933)冬月野亭汪平畫于章門客次。”下有橢圓形朱書“平”印,底有“平山”朱文方形印款。
粉彩山水紋瓶(圖8):口徑16.8、底徑16.6、高58.5厘米。
喇叭口,短頸,溜肩,長圓腹,底部外撇,矮圈足。腹部通繪山水圖。遠處山峰陡峭,用淡綠皴染山巒,盡顯秀麗山河。山澗泉溪曲折而下,激起的水霧飄浮其間,山腳下坐落的茅舍,后依山林,前臨湖水,一派湖光山色。設色青淡,給人以雅靜秀潤之氣。
肩部題:“高山流水在然韻,抱得琴來不用彈。仿烏目山人筆法于珠山,傳芳居士汪平野亭畫。”下有“野亭”白文及“汪平”朱文兩方印,底有草亭紅印記。
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鑒,號平山、平生,又號傳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齋名平山草堂,江西樂平縣人,近現代著名繪瓷藝家。善繪淺絳山水,而且作畫速度極快,人稱“汪快手”,他的瓷繪藝術師從張曉耕、潘陶宇,繪畫藝術來源于明朝畫家沈周及清代“四王”之一王石谷,最早受程門一派淺絳山水畫的影響,后改進粉彩繪山水,早年墨彩山水受到好評,風格精細,喜用線皴法表現,中年老練潑辣,晚年豪放,潑彩大膽,用純鈷畫山水,以大綠、水綠或雪白罩填,粉彩青綠山水,繪畫風格清新雅麗,構圖仿“清初四王”,為名燥一時的青綠山水畫家。
綜合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各位瓷繪名家都尊崇宋元文人畫的淵源,注重模仿宋元文人畫家的藝術風格。因此,他們在瓷繪中喜歡選取元代流行的“君子畫”主題;在技法上,重神輕形,以形寫神,但形神兼備;在內容形式上,充滿內在情趣,重視畫中的書法趣味和詩書畫的結合,是陶瓷藝術中名副其實的文人畫。
在這些瓷繪景色中,梅蘭竹菊不再是單純的自然美景而是君子人格與氣質的表現。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稱之為“花中四君子”,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分別代表傲、幽、堅、淡的精神品格。梅,沖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賞;蘭,清雅幽香,芳草自憐,潔身自好;竹,虛心勁節,直竿凌云,高風亮節;菊,凌霜而榮,孤標傲骨,不趨炎勢。
正是根源于對“花中四君子”這種審美人格和精神氣質的向往與追求,梅蘭竹菊成為文人畫家感物喻志的典型,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