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猴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自古以來,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民間百姓,猿猴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總是淘氣頑皮,活潑可愛的,歷來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猴與侯同音,猴子騎馬寓意“馬上封侯”;猴向楓樹上掛印寓意“封侯掛印”;一只猴子騎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寓意“輩輩封侯”;猴愛吃桃,桃子象征長壽,民間剪紙也常見“猴桃瑞壽”圖案,取長壽之意。中國歷代畫猴名家輩出,以畫猴而卓然傲世者代有才人。如:北宋畫猴大家易元吉,筆法細膩,形象寫實,米芾《畫史》謂:“易元吉,徐熙后一人而已。”清雍正年間,沈銓畫猴造型準確生動,以精密妍麗見長。近現(xiàn)代的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劉繼卣等近現(xiàn)代藝術家均有畫猴經(jīng)典之作傳世。
當代著名畫家徐培晨擅長畫猿猴,享有“金陵徐猿猴”、“東方猴王”的贊譽。徐培晨生于1951年,號猿公、爰公,別名沛人,江蘇沛縣人。1976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后留校任教。現(xiàn)為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其畫山水、人物、花鳥俱佳,功底深厚,筆墨老辣,尤擅畫猿猴,被世人譽為“使畫筆的齊天大圣”、“當代易元吉”,其畫猴作品被著名美術評論家馬鴻增高度評價為“繼宋易元吉后唯一人而已”。2000年至2004年,“萬水千山總是情·徐培晨國畫猿猴全國巡回展”在全國33個省會城市、直轄市、自治區(qū)首府及香港、臺灣地區(qū)展出,為海內外所關注。出版論著、畫集有《畫猴技法述要》、《徐培晨畫集》、《徐培晨國畫猿猴集》等20多部。
徐培晨的藝術成就超越宋代以畫猴而載入史冊的易元吉, 其藝術卓爾不群,大氣磅礴。徐培晨是中國當代畫壇畫猴大家,這已為中國畫界所公認。其猿猴畫作品中體現(xiàn)出一種跨越和突破,作品有的畫幅巨大,有的只有尺幅扇面、斗方,但都制作精良,在作品內涵、形象塑造和筆墨技巧等方面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畫藝隨著歲月的增添而日趨成熟,精神內涵更為深厚,境界情趣更邃遠,筆墨語言更加放達精純。
繪畫題材內容多樣,表現(xiàn)技法全面融會貫通
徐培晨從小便顯露出極高的藝術天分。在沒上學前,別的小伙伴在嬉戲打鬧,他就在旁邊把眼中所見,以樹枝為筆,沙地為紙,有模有樣地畫了起來。上學后,徐培晨九歲時,曾寫過一篇作文是《我的理想》,文中洋洋灑灑寫了五六百字,虔誠而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一顆童稚之心對畫畫的強烈向往和熱愛之情。徐培晨在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為畫一幅大畫,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大紙,干脆把自家門板卸下來用,招來父親一頓臭罵。徐培晨的啟蒙老師是李夢晉和燕宇。李夢晉早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擅長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無一不精,寫意、工筆俱佳。徐培晨跟著這兩位老師學習畫理、畫論、畫史和繪畫技法,1974年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他早年學畫全面,基本功扎實,人生積累豐富,厚積薄發(fā),屬于大器晚成者。徐培晨雖以畫猴知名,其實他涉獵的藝術領域十分寬廣,能中西兼擅,山水、人物、花鳥皆能,工筆、兼工帶寫和大寫意皆精。其在南師大早年教課是先教工筆花鳥,以后又教寫意花鳥、工筆人物和山水。早期作品主要以工筆畫居多,如《雨林猿聲》(圖1)、《菊杰人杰》、《葉笛聲聲》、《松鼠》、《錦雞圖》、《南極新篇》等均是這一時期的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嚴謹?shù)脑煨停畸惖脑O色,多變的構圖形式,為徐培晨未來大寫意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徐培晨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實踐,總結出了許多畫猴技法,如:白描法、烘染絲毛法、劈筆絲毛法、潑墨潑彩法、漬水法、濕紙法、白描彩染法、輕擦細皴法、雨雪效果法等等,并將這些方法技巧毫無保留地介紹給大家。徐培晨畫猴常以深淺不同毛筆進行勾勒、渲染、絲毛。勾線或長或短,或曲或直,或粗或細;用墨或枯或濕,或濃或淡,層次分明;設色或濃烈或淡雅,有的是純以水墨為之。有時徐培晨還實驗性地以曙紅調以淡墨畫猴,如《曙光》(圖2)中畫三只猴子加一輪初升的太陽,滿畫幅全用曙紅,與畫意主旨相吻合,別有一番意趣。
徐培晨繪畫的發(fā)展特點是由早期的山水、人物、花鳥均畫,工筆、寫意技法多樣,廣泛涉獵,基礎打得非常寬泛深厚,經(jīng)過多年不斷摸索和實驗,結合自己的性格愛好,以及北方人的豪爽灑脫的個性特點,最終徐培晨選擇了將猿猴置于山水、花鳥中,以狂放大寫意的藝術語言形式,以解衣磅礴式的放浪形骸,“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一墨之色,蘊萬象之色。”讓猿猴嘯傲于山林中,逍遙于天地間,用如椽之筆,水墨氤氳,水乳交融般地體現(xiàn)了猴和自然的和諧。在徐培晨畫作中還有一部分表現(xiàn)民間吉祥如意的作品。常見的題材有《三羊開泰》、《喜從天降》、《金猴獻瑞》(圖3)、《馬上封侯》、《獻壽圖》、《代代封侯》、《指日高升》(圖4)、《地涌金蓮》等,這些作品體現(xiàn)了徐培晨創(chuàng)作中追求雅俗共賞的一面。徐培晨作品當中有山水、樹木、花草等,這些都離不開中國傳統(tǒng)山水、花鳥畫功力。他不但從里面走出來,而且加入了自己的探索,將山水、花鳥、猴子融合為一體,所以在畫里猴子不顯得小,山水也不顯得大,但是畫面中表現(xiàn)出來的氣象卻非常大氣。
從工筆到寫意,從山水到人物,從花鳥到書法,精勤染墨,外師造化,融會貫通,漸入佳境,彰顯全才。徐培晨每件作品都有著他自己的風格和語言,純熟的筆墨、豐富變幻的線條,無不顯現(xiàn)出扎實的傳統(tǒng)功力。而雅俗共賞的藝術格調和品位,展現(xiàn)出他從傳統(tǒng)中來,到生活中去,形成了不同凡俗的現(xiàn)代審美品格。
擬人化的猿猴世界
徐培晨筆下的猿猴,有著自己的藝術手法和形式語言,活潑生動,形象逼真,富有靈性。他的猴畫大都配以背景環(huán)境,把猿猴畫在有山水有花草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有的畫就是花鳥畫,有的就是山水畫。把猿猴放置在山山水水中,春華秋實,朝霜夕露,風雨晴晦。徐培晨曾說過,猴子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生存發(fā)展,現(xiàn)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大自然環(huán)境受到無情的破壞,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令人擔憂,因此他在猴畫中要營造生態(tài)平衡的精神家園,他遵循畫猴就是畫人的理念。徐培晨的筆墨簡練,多用放筆,既描寫了猴子的形態(tài),刻畫了猴子的精神,又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去揭示人化猴子的生命意義。
徐培晨專一猿猴題材,他不辭辛苦深入自然,觀察表現(xiàn)很多種類的猴子。他以造化為師,為了更好地把握猴子的動態(tài)神態(tài),徐培晨曾十一次上黃山、兩去泰山、兩入神農架,花果山、峨眉山、西雙版納等地,出沒于深山老林中去寫生。無數(shù)次到動物園猴山館觀察,對猿猴的形體結構、神情舉止,心領神會。世界上猿猴的種類有二百多種,面對復雜的猿猴種類,隨便提起哪一種,徐培晨都可以如數(shù)家珍地說出子丑寅卯,真正做到了閉目如在眼前,揮毫即成妙筆。徐培晨的家里是由群猴構成的藝術世界,墻上掛著猴畫,鎮(zhèn)尺、筆筒、筆桿、瓷器等無不是和猴發(fā)生關系。據(jù)徐培晨自己說,每次到有猿猴的地方寫生,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都會一下跳過來,或蹲于頭上,或撲于懷里,或圍著他討食吃,嬉戲打鬧,與他有著特殊的感情。在徐培晨的人生里,人即是猴,猴即是人,“莊周夢蝶”似的物化了,以至于徐培晨畫猿猴不打草稿,下筆直取,隨心所欲盡情地恣肆于猿猴的世界里……
在徐培晨的猴畫中畫出了自己的新感受,其主要有三點:一是對人與社會的思考。從社會性角度來表現(xiàn),比如他畫的猴子抬壽桃祝壽,這很受大眾歡迎。二是對人與自然的人文關懷。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是“天人合一”,徐培晨的畫中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里這一主要觀念。從原生態(tài)的角度來表現(xiàn)猴子的生理結構和生存狀態(tài)。現(xiàn)在社會,人把猴子的生存環(huán)境壓縮得越來越小,這值得人類反思。另一點是對“意”的灌注。畫要動人必有“意”,象中有“意”,有象沒“意”,就沒有審美激情,只留空洞的枯殼一具。
徐培晨創(chuàng)作了二百多個種類的猴,并通過實地寫生,創(chuàng)造出被稱為“徐家樣”的新的猴畫樣式。他的畫風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擬人化,筆下的猴有人情味。他喜用清雅的山水來襯托清樂,他筆下的猴都是喜悅的猴、歡樂的猴,其實猴與人一樣也可以畫成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徐培晨所畫的猴已非動物學意義上的猴,他把猿猴與傳統(tǒng)文人畫的意境結合在一起,將猴子擬人化,使其既有群體性又有個性,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一種表現(xiàn)。如他畫有一幅長卷《群猴聚相親》(圖5),畫面中有年輕的猴男猴女、媒婆、雙方父母、奶奶、家里親戚等,猴媒婆在滔滔不絕地夸耀著,兩個猴青年分別躲在各自的媒人后,顯得非常羞澀。雙方的家人親戚在旁邊觀察著,品評著,讓人忍俊不禁。這活生生表現(xiàn)的是中國農村普通人家相親的畫面,只不過是把人做的事比附在猴子的身上了。《撈月圖》(圖6)作者根據(jù)民間故事進行戲劇化表現(xiàn)的一個場景。蒼松翠柏,老干虬枝上棲息著一群白猴,在嘰嘰喳喳著出謀劃策,一只猴子倒掛枝桿上,其他兩只猴子依次疊羅漢似的接近水面在撈水中的月亮,觀此畫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還有耐人尋味的思考。畫中題詩云:“一泓碧潭水中天,明月如鏡映水圓。群猴連接撈不獲,試問月在何處邊。”是對此畫深意的極好的注腳。《松泉瑞雪圖》中作者描畫了瑞雪紛飛、千年古松和流泉,溪流邊巨石橫亙,一群白猴相聚在一起,有老有少,四世同堂一大家族。畫中左邊石上一只猴子儼然家長,正在指手畫腳,口若懸河地發(fā)表演講,其他猴子不管是臥、立或掛于枝頭,皆洗耳恭聽,動靜相宜,這就像是一幅家族會議圖。它們寄身于林泉中,渴飲清泉水,餓摘野山果,笑傲于天地間,不亦快哉!陶淵明有詩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所返的自然還是人化的自然,而猴子們所生活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由此看來,似乎只有這些猴子才達到了莊子所說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的“道”的境界。在徐培晨的畫中賦予猴子以人文精神,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化身,把猴子畫在風花雪月、松竹清泉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有著中國文人畫的意境追求,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個體自覺。
徐培晨筆下的猴子,千姿百態(tài),神情各異,妙趣橫生。其畫風靈動灑脫,融會中西,縱情揮灑的筆墨與澎湃的激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徐培晨憑借速寫和記憶默寫的方法,積數(shù)十載之功,捕捉到猴子的各種生動的姿態(tài)、表情,提煉成筆下富有人情味的畫面:有為自己搔癢、捉虱、理毛,愜意地蕩著秋千玩耍,有相互之間追逐打鬧的,有花前月下談情說愛……看他的丈二通景屏《百猴圖》:茂林修竹、鮮花野果、流泉飛瀑,筆縱墨酣,洋洋灑灑,一個個活潑可愛的猿猴呼之欲出……真正是進入了猿猴的世界,畫家已經(jīng)達到了物我一體、物我相忘的境界。
人與自然的同化,徐培晨通過畫猴來寄托這樣一種理想,同時它又充滿了生命韻律。這些猴子寄托了我們這個時代被人們所崇尚向往的和諧、快樂的理想世界。畫面中山水和猴子,這兩種物像通過一種節(jié)奏和意念把它們融合在了一起。
筆墨語言豐富多變
徐培晨專畫猴多年,畫出了藝術的自我。他畫的猴造型生動,結構準確,畫猴子不僅得其形似,更能得其神似,多年的錘煉令他的筆墨達到十分嫻熟的高度。徐培晨用筆簡練概括,意到筆隨,筆法松活,設色淡雅,難得的是把動物與山水、花鳥等題材和畫法糅合在一起,形成散淡、靈逸、筆簡意深的風格,觀之具有一氣呵成、神完氣足的感覺,這是他的一大優(yōu)勢所在。
徐培晨用筆老辣而靈動,用墨鮮活而瀟灑,以富有變化、自由、率性、逸筆草草的筆觸畫出猴子的動態(tài),剛柔并濟的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面部表情神態(tài),再用濃墨畫出猴子的手足等重點部位,墨線之間的濃淡疏密變化錯落有致,充滿張力。在他的筆下,一只只猴子或跳,或立,或躍,或嘯,或嬉,或鬧,躍然紙上,活脫脫地表現(xiàn)出猴子的靈活、可愛、調皮。畫面配上古柏蒼松、飛泉山瀑、各種花草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從那些暢快淋漓的筆墨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繪畫語言的魅力和描繪對象的生命力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了。在《蕉陽圖》(圖7)、《四君子圖》、《高松拂云天》、《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秋菊傲霜青松不凋》(圖8)、《山月清泉圖》、《山中猿鶴應相識》等眾多畫面中,可以看到徐培晨用筆非常簡練,用墨清新,畫面很有力度。徐培晨深厚的筆墨功力既與他對傳統(tǒng)繪畫用功頗深有關,也與書法有著不解的關系。徐培晨在幾十年的藝海生涯中還特別注重書法的研習,敦煌壁畫、畫像石(磚)、漢印等藝術的涵養(yǎng),長時間的浸淫熏陶,使徐培晨書法形成了雄奇老辣的氣象。他將書法的用筆方法和筆力傾注于繪畫中,繪畫中的筆墨用色也融入書法中,真可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其作品體現(xiàn)出雄強古拙、大氣磅礴感,同時又漫溢著具有文人畫旨趣的靈動意蘊!
高山仰止,以美的藝術作品普惠民眾
徐培晨在藝術追求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求索的精神令人佩服,更可貴的是他的高尚品德,不慕虛華。徐培晨為人低調簡樸,謙遜和藹,始終保持勞動人民平凡樸素的生活作風。他不善言辭,毫無虛飾,更不講究穿戴,長年一襲布衣,美髯飄飄,完全沒有大畫家的架子,他是一位熱愛藝術、追求藝術而不慕虛榮、不圖享受的藝術家。作為取得巨大成就的藝術家,在生活方面,他奉行節(jié)儉,但在公益方面,他卻能慷慨解囊,支持家鄉(xiāng)父老,捐資助學,出錢修路,毫不吝嗇。徐培晨教授熱心于公益事業(yè),2007年捐資修建安徽涇縣小嶺的道路與橋梁,2009年在家鄉(xiāng)捐資修建道路。對于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徐培晨常常給予錢物的資助。更值得世人欽佩的是他把自己收藏的全部藝術品,尤其是將許多屬于國家一、二級品的古代、近現(xiàn)代名家書畫作品,如王時敏、王鑒、鄭板橋、王鐸、張大千、吳昌碩、黃賓虹、傅抱石、林散之、吳冠中等400余件名人字畫;馬家窯彩陶、漢畫像石(磚)、青銅器、漢簡、漢印等1000余件文物,以及自己各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計900余件全部捐獻給馬鞍山、連云港、溧陽、徐州四個地方的徐培晨藝術館。
徐培晨雖已是名揚海內外的畫猴大家,但他的作品市場定價并不高,他的很多學生都比他的價格高幾倍甚或十幾倍。這不是藏家和市場的因素,其主要是徐培晨的堅持和承諾,他常常對藝術經(jīng)紀人和身邊的人說:“我是農民的兒子,來自于普通百姓,雖然現(xiàn)在有名了,但我的畫就是要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買得起。”徐培晨無私的慷慨捐贈,簡樸的生活,樸實無華的語言,透過這些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平民藝術家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