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士莊瑤殿試卷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收藏了一份至關重要的科舉文物——莊瑤殿試卷。鑒于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在科舉考試中規格最高,考生的殿試卷在閱卷結束之后,都要被鎖在皇宮大內存檔,流轉民間并保存至今的,更是寥寥無幾。莊瑤殿試卷得以留存,并輾轉收藏于科舉博物館實乃幸事,對殿試卷的解讀工作也就此展開。
2012年12月,末科進士莊陔蘭(1870-1946)殿試卷現身山東臨沂[光緒三十年甲辰恩科(1904)賜進士出身第二甲第十四名莊陔蘭,山東沂州府莒州人]。莊陔蘭殿試卷現身的消息轟動整個科舉文物界,勾起了收藏家們對殿試卷的搜尋熱情。江蘇邳州市的收藏家魏云東,早在2007年就聽說莊陔蘭的祖輩、嘉慶進士莊瑤的殿試卷在臨沂某位收藏家手中,當時他對殿試卷流落民間抱有極大的懷疑,不以為意。看完報道,魏云東決定親自前往臨沂確定莊瑤殿試卷的真偽。幾經周折,他找到了殿試卷的持有人朱先生。經過山東省收藏家協會會員王敬強,山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濰坊市博物館研究室主任孫敬明,中國書協會員、蘭亭獎獲得者曹元偉的鑒定,莊瑤殿試卷被認定為真跡。2013年8月,令各位專家贊嘆不已的莊瑤殿試卷被轉入籌備中的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收藏。
據與莊陔蘭同科且榮膺探花的商衍鎏(1875-1963)在所著《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對殿試卷的規格、形制等做了介紹:
試卷格式,第一開前半頁寫履歷三代,文為應殿試舉人臣某、年若干歲、系某省某府縣人,由附生(或增廩生)應某某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某某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列于后,下開曾祖某、祖某、父某,已仕、未仕,于名下注明。試卷清初用白宣紙裱四層,乾、嘉以后加至七層。清初為十五開,前六開素頁,備寫履歷彌封,后九開畫直行備寫策文。嘉慶以后,素頁只用二開,畫直行者減為八開。兩面為一開,每開十二行,有紅線界而無橫格。清初長一尺五寸三分、寬四寸三分強。乾隆四十八年(1783)改小為長一尺四寸,寬三寸七分弱。外給草本一本,尺寸略小,縱橫與正卷同,有橫格,行二十四字,載策式于草本之前。
莊瑤殿試卷外觀與商衍鎏所述乾嘉以后式樣大相吻合。試卷紙張已泛黃,經細致測量,長258厘米、高44厘米、寬10.7厘米。卷首有“第貳甲第貳拾玖名”的字樣,內側有莊瑤中秀才、中舉人和參加會試的年份,后附有莊瑤曾祖父、祖父、父親姓名。當日交卷后,曾由彌封官循例將卷面對折成筒狀,用紙釘釘固,以紙糊之,將其姓名封藏,并加蓋“彌封官關防”之印,上下各一方;卷背接縫處蓋禮部之印。八名讀卷大臣之姓氏,按任官大小次序排列在卷背,分別是松、董、劉、汪、王、黃、王、毛。卷底有朱文大木記戳,寫有禮部儀制清吏司的兩名印卷官的姓名,分別是員外郎伊靈阿和候補主事梁章鉅。
科舉考試中,應試者欲得高第,除文章內容寫得好外,書法優劣也至關重要。清朝皇帝向重殿試楷法,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因而有的考生策文流暢且頗具才華,但由于不合楷法,或書法不佳,致使應試受挫,或未列優等。莊卷書法非常優美,蠶豆大小的小楷,整齊劃一,中規中矩,沒有一點筆誤和多余墨痕。
莊瑤殿試卷的文本內容,也依制而作。文章抬頭低二字寫起,以“臣對臣聞”開頭,以“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干冒宸嚴,不勝戰稾隕越之至。臣謹對”收尾。共分四題,第一題以“伏讀制策有月”作起,第二、三、四題則用“制策又以”四字開始。文內遇有“皇帝”、“宸嚴”等字另行抬頭書寫。其文以“執中為臨馭之原,選善乃經綸之要,吏治清而治功丕懋,邦本固而民氣誠和”為中心,引經據典,展開論述。文章多方采用子思、孟子、荀況、董仲舒、揚雄、周敦頤之說,指出“上正”、“選善”、“吏治”、“民和”對于社稷的重要意義,在選人用人之“法”方面,主張“以廉治吏”。通篇文章一氣呵成,字體雋秀、邏輯縝密、說理周至而不浮夸,表現出清代進士莊瑤不凡的文學造詣和政治思維。
莊瑤(1791-1865),字琪園,山東莒州大店(今屬莒南縣)人。莊瑤在科舉之路上的成功,得益于其父的嚴厲教育。莊父對兒子科舉揚名的重視甚至超越了對延續香火的期望。據當地民間傳說,莊瑤十來歲時,即在學堂里讀書,吃住都在學堂,平時也不準私自回家。后來莊瑤結了婚,總為家中娘子所牽,時常逃學。一日,莊瑤謊稱頭疼逃學回家,被其父撞見,受到其父嚴厲地批評,自此,莊瑤再也不敢逃學轉而刻苦用功。
莊瑤勤奮苦讀,終于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中舉,次年又考中進士,名列二甲第二十九名,從此走上仕途。莊瑤為政樸實精干,能與民共苦,頗有政聲。道光二十年(1840),莊瑤調任河南彰懷衛道。到任后,適逢暴雨季節,黃河大堤漏水不止,他督率軍民護堤,使沿河民眾幸免于難。其后,黃河在祥符段決口,莊瑤身先士卒,與民眾同甘共苦,修筑大堤。為保護好黃河大堤,他發動民眾在黃河沿岸種植柳樹,防止水澇。數年后,岸上的柳樹已然成林,當地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稱這些柳樹為“莊公柳”。莊瑤為民眾愛戴的聲望,一直傳達上廷,連道光皇帝也知道此事。一次,道光皇帝在召見去往河南赴任的官員時說:“爾等到官日,做事用心如莊瑤,則朕信汝。”
在莊瑤的人生歷程中,最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便是他對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竭力支持。莊瑤與林則徐是同榜進士,后又一度一起共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受命前往廣州禁煙,莊瑤曾去信表示支持。林則徐因禁煙被撤職查辦后,他又上疏要求懲辦對英妥協的琦善。正因其剛正無畏的品格,得罪了朝中權貴,不得不稱病歸鄉。
如今,莊瑤殿試卷已成為館藏文物中的珍品。通過對莊瑤殿試卷的深入探究,發現其后隱藏著一個科舉家族的無限榮光。一張殿試卷不僅承載著莊瑤一人及莊氏家族的科舉故事,更訴說著中國千年科舉制度的嚴謹規制、漫長歷程和深刻影響,科舉制度下小人物、大家族的熠熠生輝,為科舉這一宏大歷程描繪出一幅勵志讀書、科舉為官的社會圖景。該卷展現和牽引的豐富生動的人物形象,與科舉息息相關的莊氏家族歷史,都為我們的文物展陳和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素材。
解元王汝訥鄉試卷
這張鄉試卷是收藏家張成前數年在山東的一家舊書攤上淘來的。泛黃的紙張上,以館閣體工整地抄錄著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順天鄉試解元王汝訥的鄉試第一場四書題答卷。一百多年過去了,后人卻可以透過字里行間的筆觸一覽科舉“學霸”的卓越文采。
該卷洋洋灑灑700字,恰巧符合清代鄉試八股文字數的要求。自明代起,科舉考試規定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并以八股文作答,其后成為定制。所謂八股是指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字數也有限定,清順治時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乾隆以后,一律要求以700字為準。
從內容上看,該卷試題出自《論語·子路》:“為君難,為臣不易”,孔子說,若君王知道“為君難”,則悟此一言便可興邦,強調君臣同心、勤政愛民的道理。根據《清秘述聞》記載,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順天鄉試解元王汝訥,直隸永平府灤州人。該科試題四書題是:為君難為(二句)。對照史料記載,其試卷信息完全相符。
在該場鄉試考試中,王汝訥拔得頭籌,成為“解元”,也可謂名揚天下。何以有此一說?所謂“解元”在明清兩朝是對鄉試考試第一名的稱謂。清代,政府嚴格規定各省鄉試考生必須在籍貫所在省份的貢院參加鄉試考試,但只有一地例外,那就是直隸的順天貢院,全國各地的考生還可在順天貢院參加鄉試考試。加之,順天貢院地處京畿,文化繁榮,鄉試考生考中的幾率很低,因此,它與當時人才濟濟、同樣競爭激烈的南京江南貢院,分別稱為“北闈”和“南闈”,成為兩大鄉試重鎮。王汝訥在順天鄉試中躋身魁首,充分證明其文采卓越,足為天下學子所艷羨,一時傳為佳話。
那么,解元王汝訥又擁有著怎樣的科舉歷程與仕宦人生,可為后人津津樂道呢?
王汝訥(?-1870),字子默,號友木,直隸省永平府灤州(今唐山市灤縣)人。父親王庚,道光五年乙酉科(1825)舉人,官至山東知縣。王汝訥,如多數科舉奇才一樣,自幼便聰穎伶俐、悟性很高,十幾歲時便考取秀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參加己酉科順天鄉試考試,取中第一人,是為“解元”。咸豐十年(1860)庚申科殿試考試,取中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補工部主事,考取軍機章京,歷升郎中。同治五年(1866),擢升湖廣道監察御史。次年,簡放山東遺缺知府,署青州府知府。
青州府知府任上,是王汝訥仕途的最后一站,也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筆墨最多的一站。王汝訥自上任至生命的終結,政績最為突出者即是其祈求龍神降雨的活動。據《臨朐續志》載:青州境內“白龍縣治南六十里,彌水左濱,有洞俗稱白龍洞。鄉民以洞為祠,每逢大旱,便焚香祈禱,求神龍降雨,每求必應。”王汝訥剛上任,就逢青州境內久旱不雨,他親自撰寫禱文,念誦三日,竟真求得甘霖,雨水充沛,莊稼豐收有望。同治七年(1868),王汝訥上奏朝廷,詳述白龍神應禱而降雨之事,被清朝同治皇帝敕封為“昭感白龍神”。百姓們在老龍灣建祠以祀之,稱為“白龍行宮”。
但是,同治八年(1869),王汝訥在帶領轄下官員前往龍神廟祭告龍神時,被青州營步兵趙連成刺傷,次日身亡。消息傳出去,便很快成為震驚朝野的大案。連《翁同龢日記》中也有記載:“署青州知府王汝訥……為一兵誤刺,剽刃于腹,腸出而死,可傷也!”
事實上,兇手趙連成要刺殺的并非王汝訥,而是另有他人。據《青州文史資料》記載,此案是由青州兵營參將舒泰受賄事件引發的。同治八年(1869),青州營馬兵缺額,參將舒泰負責從本營步兵善射者中點補。經過角逐,只剩趙連成與蔡某,從中遴選一人充當。而舒泰因接受了蔡某行賄,在比賽中徇私舞弊,偏向蔡某。趙連成因此落選,懷恨在心,當即怒折弓箭、破口大罵,遂萌刺殺舒泰之心。
刺殺事件發生于一個月后,八月十七日黎明,王汝訥偕同守備金國彥、參將舒泰等府、縣文武官員,到城隍廟東側的五龍堂祭拜。跪拜剛開始,早已隱蔽在香案下的趙連成突然躍出,用短刃刺中王汝訥。因官吏均穿長袍馬褂,又叩頭跪拜,趙誤將王汝訥當成了舒泰。守備金國彥徒手攔截,也被刺殺。趙連成尋不到舒泰,欲到官署殺死舒泰的家人未果,在南城門被官兵團團圍住,爭斗許久才被俘獲。
王汝訥當日被誤刺受傷,其實未刺中要害,邀請城中的趙姓大夫為其診治。未料,因其急欲止痛,令醫生多加藥,物極必反,竟于第二天撒手人寰。城中一時傳說,趙姓大夫與趙連成同宗,趙連成刺殺未死,趙姓大夫便以藥致死,實屬有心加害。趙姓大夫聞說謠言,害怕至極,便上吊自殺了。
震驚朝野的刺殺知府王汝訥案,可謂是布衣平民對朝廷權威的挑戰,清廷當即決定嚴懲,以震懾時人。刺殺王汝訥的步兵趙連成被凌遲處死,趙妻與二子被關押數年,二子稍大后送刑部施以宮刑。趙連成所在的村莊原稱“趙家莊”,因怕受牽連,改為“祝家莊”。而肇禍者舒泰被罷黜參將職務,以儆效尤。
王汝訥在青州知府任上,因祈雨有功,而頗有政聲。朝廷念其為政勤懇,卻無辜喪命,特贈太仆寺卿,蔭一子,立祠紀念。王汝訥的夫人曾欲服毒自盡,幸被人救下。
王汝訥的前半生都是在應考科舉中度過。他年少時,即在直隸一省聲名鵲起,很快便高中鄉試解元,名噪一時。隨后他考中進士,官運平平。在青州知府任上,他自撰禱文,祈求普降甘霖,為人稱頌。如今,王汝訥鄉試卷手抄本的發現,用另一種方式提醒著世人,他曾經輝煌的科舉歷程和為民祈雨的為官之路,這些歷史故事將隨著這黃舊的紙張與華彩章句永久流傳下去,為后人銘記。
狀元趙秉忠殿試卷
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陳列許多關于科舉的珍貴文物,其中最珍貴的就是狀元廳內的一份狀元殿試試卷(復制件)。它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一份流傳于考生后代家里的狀元卷。
這份殿試試卷的主人叫趙秉忠(1573—1626),字季卿,號琪陽。明代青州府益都縣(今青州市)人。他自幼勤奮好學,熟讀《四書》《五經》,才華橫溢,先后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在院試中脫穎而出,十五歲補府學生,二十四歲參加鄉試中舉人,二十五歲參加殿試高中狀元,三十歲任會試同考官。萬歷四十年,時年三十九歲的趙秉忠來到南京,在江南貢院做主考官,當時選用了張瑋、姚希孟等人才,皆為一代名臣。后任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并晉禮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因觸犯魏忠賢被削職返鄉,于天啟六年(1626)憤懣而死。崇禎初年朝廷為他平反,加太子太保。
此試卷是趙秉忠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考中狀元的狀元卷。為折頁式共十九折。正文為館閣體小楷書寫,共兩千四百六十字,當時,萬歷皇帝在金鑾殿親自主持殿試,提出了怎樣考核官吏、改善吏治,以實現其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盛世理想的策問。正文之前有頂天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為萬歷皇帝所批示。正文朱筆斷讀,是典型的八股文。趙秉忠在文中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制、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倡導“激濁揚清”的世風,反對官場腐敗。他用“實政”和“實心”建議皇帝依法治理國家,以德才衡量用人,二者并舉才能達到目的。他還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針對時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議。他提出“以激濁揚清,重私侵之罰,清出之籍,妄費不可不禁也,猶然冒費者,罪勿赦也。”對浪費、侵吞國家資財的貪官污吏要嚴加懲罰,要沒收他們的財產,直到法律制裁等等。正文后有九位讀卷官職務、姓名,如刑部尚書、太子少保、吏部侍郎等都是當時朝廷重臣。并有“禮部之印”、“彌封關防”印記。
趙秉忠在答卷中明確了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大膽地總結了歷代帝王治國的經驗教訓,說明自己的觀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西漢時期,曾有過一段“文景之治”,指的是漢文帝劉恒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趙秉忠很贊賞漢文帝,說他政策寬緩,簡化法度,不巧立名目,而且在全國注重道德教育,用潛移默化的辦法,千方百計提高百姓的道德水平。這就是治國思想暢通,治國辦法又不疏忽。一方面有國家的法律起著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教育。上邊有精神,下邊辦實事,上下相互儆戒,不用經常地檢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后來的漢宣帝(劉詢)就有差距了,他雖然是個精明的皇帝,他的官員也稱職,百姓也安寧,但他對國家的事情只注重檢察,而不注重從根本上治理。于是,檢察不到的地方必然出漏洞,上上下下虛假的東西就多了,不該受賞而受賞的人逐慚多起來,百姓不服氣。
趙秉忠非常佩服明太祖,說他在政權草創初期就定謀略、建制度。天下大局奠定之后,又進一步立綱紀、陳法度,為后人留下了恢宏的治國章程。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套很嚴格的獎勵和懲罰政策。他對那些思想境界高、業績突出的官員都給予重獎,并作為榜樣號召國人學習;而對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都嚴加懲處,以引起眾多官吏的警惕。朱元璋非常痛恨那種搞虛假欺騙、專門作口頭文章的人,說這種人不可能統領萬民萬物、仰承天地所賦予的責任。
對那些有益于治理國家的祖訓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能丟棄。他還特別提出,明世宗朱厚熜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效法的,像制定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興建娛樂場所,讓百姓議論法律、考試文化知識等等。這些治國措施的推行,使國家一時吏治昌明,各種業績層出不窮,出現了赫然中興的局面。這不僅是真心實意地繼承了先朝的功業,而且能垂范于后世。
為了對殿試卷的題目作進一步回答,趙秉忠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給皇上提出了以下10條治國建議。
第一、嚴格選拔和考核各級官吏。
第二、不讓恥辱的言行招搖過市。
第三、廣開言路,優勝劣汰嚴格官吏的舉薦條件。
第四、培養教育官吏,抓好全民教育。
第五、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
第六、加強軍隊建設,嚴格軍人的遴選條件。
第七、消除積冤,安定民心。
第八、提倡節約,反對浪費。
第九、明辨功過,賞罰分明。
第十、大小官吏,都要自覺推行和維護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
趙秉忠在答卷最后懇切地建議皇上:難以成功且容易失敗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辦法,難以掌握且易丟掉的是切實可行的治國思想。因此,治國辦法和治國思想確定之后,全國上下的大小官吏都要自覺維護和推行,不能有絲毫懈怠和麻痹。不管在誰的思想上,只要有一種符合天理的想法萌生了,就要盡快見于行動;一種錯誤欲望出現了,就要盡快滅絕殆盡。如果大家都能自覺這樣做,人們所盼望的和諧興旺的社會局面不僅會到來,而且能超過以前歷代最興盛的時期。
趙秉忠的狀元卷距今已有400多年了。答卷人從總結歷史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出發,不怕冒犯皇上的威嚴,大膽地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建議和措施,這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且,趙秉忠提出的這些建議大部分都是正確的,其中有不少至今仍然有借鑒意義。
狀元趙文楷殿試卷
南京夫子廟廣場東西兩側牌坊的上方分別掛有“古秦淮”三個字的匾額,這三個字是我國著名學者、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所題。趙老出身書香門第,六世祖趙文楷曾在南京江南貢院參加過考試,在南京科舉博物館舉辦科舉文化專題展上觀眾目睹到了趙樸初祖上趙文楷的殿試卷。
這份試卷長260厘米,寬39厘米,共22折,全篇1942個字,卷面上有趙文楷姓名及名次,第一折上有趙文楷年齡、籍貫、考取功名的時間及祖上三代履歷的介紹,封面上有彌封的官印,正文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每個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典型的八股文。前十四行為策冒,最后九行為策尾,正文末尾為花押,最后一折為卷背,印有謄印官員的姓名及職務。文章全篇圍繞著中庸治國的準則,闡述了富國強兵的思想,國家要重視國防,特別要重視海防,制定法則要以民意為準則,不可墨守成規,要重視民生,重視教育……對當今以德治理國家具有深遠意義。該卷原件因歷經雨水浸泡,蟲蝕風化,已經無法全部打開,但它如同歷代優秀的狀元殿試卷那樣,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環境、經濟狀況,對研究清代歷史與科舉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趙文楷出生于安徽省太湖縣望天鄉保平村的趙屋,是書香門第、官宦人家。祖父趙象賢,在四川、云南都做過官,一身清廉正氣,深得士民擁護,被譽為“清官趙爺”。到趙文楷父親一代,家境衰落,父親勞苦奔波,全家也難以糊口,在文楷十二歲時,父親由于過度地操勞,壯年即貧病去世,丟下孤兒寡母,家中一貧如洗。家境的艱難,促使趙文楷刻苦奮進。他自幼苦讀詩書,聰明過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趙文楷參加了江南貢院的鄉試,憑著堅實的基礎和豐富的閱歷,一下子考取了舉人。時隔八年(嘉慶元年),他又參加了京師會試。這科會試后,照慣例又進行復試。發榜之后,趙文楷的名次在后,而安徽六安的陳鰲中高踞第一。這科之前數科,凡復試第一名者,殿試多半是狀元,所以陳鰲中奪魁的呼聲最高。可惜沒過幾天,陳鰲中患病猝死京城,沒能參加殿試。強手之死,使趙文楷少了一個勁敵,于是考中了狀元,隨之殿試,被嘉慶皇帝點了丙辰科(1796)的頭名狀元,時年三十六歲。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特的機遇。
趙文楷官運最高做到山西雁平道(正四品),曾充任冊封琉球國王正使。琉球之行,嚴重地損害了趙文楷的健康。他雖正當壯年,可海外歸來之后“心往往而悸,言笑異于他日”(《石柏山房存稿·湯序》)。這是“風波危險,奪人神髓”所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調養。舊疾加新勞,如雪上加霜。短短三年多時間,還沒有等到嘉慶帝把他“上調”,這位才華橫溢的狀元郎,為國操勞,累死于兵備道任上。年僅四十八歲。
太湖趙文楷家族是近現代一個有名的文化世家。光緒帝御賜的“四代翰林”匾額象征著祖輩的無尚榮光,自趙文楷開始,一家數代俱有人選入翰林。太湖縣一門四進士:趙文楷(狀元)、趙文楷子趙畇、趙畇子趙繼元、趙繼元子趙曾重,趙曾重弟曾裕的兒子就是趙樸初,自趙文楷至趙曾重,四代進士,且都入了庶常館,除了趙繼元外,最后都成了翰林。此外趙曾重堂兄趙環慶也是進士。
趙畇生有兩女,二女趙繼蓮,又名小蓮,生于道光戊戌年(1838)二月。咸豐辛酉年(1861)八月,任江北地方鹽運使的李鴻章元配周氏因病歿于江西。其后,李鴻章托人向太湖趙家說親,趙畇因和李鴻章有緣在先,很快應允。由于趙繼蓮教子有方,家教嚴謹,先后被封為一品夫人、一品伯夫人、晉一品侯夫人。其歿于光緒壬辰年(1892)與李鴻章同葬。
趙文楷第五代恩字輩,正是清末民初廢科舉立新學時期。趙恩宏有子趙榮琛,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的嫡傳弟子。趙恩彤,善書畫,居安慶錫麟街。有子榮鑫、榮續。榮續,就是趙樸初。受祖輩濃郁文化氣息的熏陶,曾任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的趙樸初不但精通佛學,善詩詞歌賦,是當代有影響的書法家。
這幾份試卷是古代知識分子勤奮和智慧的結晶,它們主人的為官之路又典型地體現了古代知識分子宦海沉浮的軌跡。
令人稱奇的是由于改朝換代,戰火連綿以及外國侵略,存于宮中的檔案卷帙多已散失,這些殿試卷、鄉試卷竟能完好地保存到今天!更令人吃驚的是,趙秉忠的這份試卷是1983年在趙秉忠的第十三嫡孫趙煥彬家里發現的,并在當時捐獻給了山東省青州博物館。狀元卷屬宮廷機要檔案,攜出宮廷要滅門九族,趙秉忠和趙文楷兩份狀元卷是如何歷盡滄桑又流落民間的,至今是未解之謎。
更讓人不解的是趙秉忠、莊瑤、莊陔蘭的殿試卷,王汝訥的鄉試卷都出現在山東,是偶然巧合還是另有其玄奧,值得我們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