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不久江南貢院舉辦的“陶瓷上的科舉文化”展覽上,一只小型青花將軍殘罐惹人注目,二層臺底,青花呈色鮮翠,底部有縮釉孔,系典型的康熙年中期產品。上面繪有皇帝、皇后、君臣等25個人物,這不是一般的帝王出巡圖,也不是文武百官早朝圖,而是科舉考試的殿試傳臚寫真。
明清兩代是科舉制度鼎盛時期,“明經取士,為國求賢”,是公平公正選拔人才重要方法。科舉考試分為四級,分別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殿試是明代科舉的最高一級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謂之“天子親策于廷”。考場設在皇宮內的奉天殿或文華殿,故有“殿試”或“廷試”之名。凡在第三級考試中勝出者(貢生)均可參加。這只青花罐上繪的是“殿試圖”。皇帝的一側,主要畫著幾人,可以認為是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皇帝在指手畫腳地說事,條案上放著考卷或經書;皇后一側也繪著三人,其中一人從穿著上看應該是皇子,另二人是大臣。皇后可能向她的子孫贊許這些進士們,勉勵他們努力學習,像進士們一樣為國建功立業。
但也有人說,皇后借著上殿接見進士之機,為自己的女兒們挑選女婿(駙馬)。明清時代挑選駙馬的條件當然不是高富帥,而是長相端正、學識淵博的才子。而當朝狀元、進士自然是最佳候選人。皇后面對面見到這些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的才子,自然要替女兒選一位如意郎君,其實這是現代人的想象。至于說宋代窮儒陳世美,進京考中狀元,被招為駙馬,其發妻秦香蓮帶二子上京尋訪,陳世美非但不認,還企圖殺人滅口,這只是小說或戲劇里的情節。事實上中國歷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唐宣宗為萬壽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薦舉鄭顥,其時鄭已赴婚楚州(今江蘇淮安),迎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已行至鄭州,為白敏中所發堂帖追回,宣宗為其完婚,拜駙馬都尉,又提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但鄭顥不愛萬壽公主,念念不忘盧小姐,深恨白敏中壞其好事,就因為這件事鄭顥與白敏中結下冤仇,多次借機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鄭顥后升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大中十三年(859)為檢校禮部尚書,又任河南尹。大中十四年死于任上。鄭顥善于選拔人才,于禮部任上,曾兩主考試,處事公允。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狀元駙馬。
將軍罐的輔助圖案也頗具暗喻,殿外繪著兩種樹,一為芭蕉一為梧桐。蕉葉象征富貴榮華,梧桐比喻“有鳳來儀”,古代有“鳳棲梧”之說。罐的口沿上繪有“筆錠(定)如意”紋,背景有一輪升起的太陽,暗含“指日高升”之意。青花罐上儼然一派“讀書做官”的氛圍。
按明清時代科考規矩,殿試后要張大小金榜,小金榜交奏事處進呈皇帝,大金榜由內閣學士捧至乾清宮鈐蓋“皇帝之寶”,在傳臚之日張掛。所謂“傳臚”就是由皇帝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典禮。古代以上傳語告下為臚。這幅殿試圖,應該是“傳臚”的情景。圖中皇帝在宣讀名次后,正在發布勉勵進士的“最高指示”。
明清兩代的青花瓷器上嚴禁隨意繪帝王像。但這只康熙青花罐上繪的是前朝的君王(從皇帝戴的沖天冠和穿的龍袍上可看出是明代制式),而且演繹的是科舉情節,顯然是不犯忌的。
窯匠畫師當然沒有親歷過殿試傳臚,只是根據資料和傳聞繪制,難免加入想象的成份。如皇后廷上教子等,把這一嚴肅的“國家大事”平民化了。特別妙的是畫了13名兒童(也可認為是王子王孫)。明清兩代的瓷器上常繪有兒童嬉戲圖,他們大多有玩具在手,或做某種動作。而這13人則規規矩矩并非在嬉戲。他們或交流對話或低眉吟誦,顯然是學童。高明的畫師采用了象征手法:不論畫的是王子王孫或平民的小孩,都暗喻“開科取士,后繼有人”。
青花紋飾是解讀社會的形象語言。這一只小小的青花將軍罐,宣揚的無疑是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