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手頭有一函《三元秘授》,亦稱《宰丞家秘》(見圖1、2),明代張溥編著,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這是面對家族子孫的家教之類的書,秘不外傳,故印數極少。明末清初因戰亂而失散之后,經張家后人在己亥年(順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搜集重得而雕版鐫刻,在嘉慶四年(1799)又加增補再版。從康熙三年(1664)張叉良續記、雍正十三年(1735)張煥堂續記,到嘉慶四年張廷濟補記中知道此書流傳有序。書名《三元秘授》(見圖1),應是張溥的墨寶真跡。此書是清早期木刻雕版,系很有價值的家刻本。又是手書上板,即“寫刻本”,選紙用墨考究,紅、藍、黑三色套印,刻有示意圖五幅(見圖3~7)。一函四冊六卷,書長23.4厘米,寬14.8厘米,四眼絲線繩裝訂,封面和扉頁均用玄黃棉麻紙,正文用細白宣紙。全文句讀均用紅板套印,正文中一處皇帝覽后的贊語特別用紅字套印(見圖8)[“甲辰歲(1664),圣上(康熙)聞之,家有此秘(《三元秘授》),見瓊林式燕半,屬吾家門人子弟,于是次日詔勒相府,捧策面殿。玉書公早朝奉獻,上覽畢,極為贊曰,如卿以此傳家,真不愧書香世澤也”。]示意圖用紅、藍雙色套印。書名板左下側雕刻“本衙藏板”,由此亦可知,此書是清中早期官署刻本。又是手寫上板,三色套印,故此書可以說是金鑲玉躞,彌足珍貴。
《辭海》第1085頁載,“張溥(1602~1641)明末文學家。字天如,太倉(今屬江蘇)人。崇禎進士,授庶吉士。與同邑張采齊名,時稱‘婁東二張’。于崇禎初組織復社,進行文學和政治活動。有《七錄齋集》。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各集都有題詞。又為《宋史記事本末》補撰論斷。”張溥是崇禎四年(1631)進士,后被政敵暗害。死時應是崇禎十五年(1642),不是1641年(崇禎十四年)。因《三元秘授》有張溥崇禎十五年的序(見圖10)。《古文觀止》收有張溥的名篇《五人墓碑記》,其文筆和氣節為后人敬仰。
從書中的序、續記、補記中知道,張溥的后世子孫中,張九征是清順治二年乙酉科會元;張貞生是順治十五年戊戌科特賜進士及第;張玉書是順治晚年進士,順治末年至康熙早年任宰輔(《辭源》寅129頁,“張玉書,字素存,順治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歷官凡五十年,為太平宰相二十年。風度凝然,得大臣體。在講幄,每據經義納忠,莫由得其獻替之跡。所作古文辭,春容典雅,稱一代大手筆。”同時代的王士禎所撰《池北偶談》中,多處記載張玉書的事跡。)張叉良是康熙三年甲辰科江浙的解元;張煥堂是雍正十三年乙卯科會元,曾在安徽桐城為官;張廷濟是嘉慶三年戊午科兩江解元[張廷濟嘉興新篁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字叔未,不為官,結廬高隱,以圖書金石自娛,能詩善書,樸勁典核。《清史列傳》曰:“叔未書法米南宮,草、隸獨出冠時。”有《桂馨堂集》,所作《清儀閣題跋》論書頗精。清著名學者阮元督學浙江時,對張廷濟極為推重,來往密切,訂為金石交。]以上可證明張溥在崇禎十五年壬午歲秋八月所作《百忍堂文秘家傳囑序》中講的,“明公輩出,代不乏人”(見圖9、10)。“便作熙朝大器也,自是而黼黻皇猷,調元贊化,豈非盛世之名元乎。后之孫曾善守此秘,珍之,重之,慎勿妄泄匪人,則創始者乃無遺恨也。”張叉良續記中,“閱今吾祖此秘,永振家聲,固已數十余年,雖曰家多名士,族少白丁非此之力而誰哉。”
明清科舉考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故稱三元,所謂《三元秘授》,即是奪取三元的秘訣。此書作為家教家秘傳授子孫讀書學習的方法,怎么掄元奪魁,“在靜養精勤四字功夫。靜以檢身,養以純心,精以會理,勤以圖功。且天壤間欲求科第者,非此四字不能”。從元燈用功十則入手,再從三元九竅、四九三十六訣揣摩;又講文壇二昧,翰苑寶繩,從而達到扉頁介紹的三元境界(見圖7)。即所謂“學博而思約者,如紅爐沃雪,一見即中為上士;慧敏而功深者,靈竅潛通,一年必中斯為中士;姿魯而識淺者,揣摩成熟,三年定中斯為下士。”張廷濟在嘉慶四年,又將郭縉光、楊炳、孟斗南、徐烺、陳錫嘏、秦尚志、劉子壯、梁念祖、傅晉賢、宋均等十人掄元奪魁的試卷補刻二卷作為范文。稱為《鴛鴦繡譜》(見圖11)。并在“補序”中說:“金針暗度之巧,則筆下滔滔,而清真雅正之鴻文豈非從此鴛鴦繡譜中繡出無數杭州花樣出來也哉。”〔附注:張溥家族開枝散葉,其后代除太倉外,還有江蘇丹徒的張玉書;江西廬陵(今吉安縣)的張貞生;安徽桐城的張煥堂;浙江嘉興的張廷濟。〕清初王士禎編著的《池北偶談》中還記有張溥向嘉興女書畫家黃媛介求婚的故事。
贅言:“百度搜索網頁”有另一種說法:“《三元秘授》(即《三元內外竅》)則明崇禎時嘉興張溥撰,清張廷濟補證”。這家網頁未說明此資料的出處,也未說明張溥的生平。究竟在明末時是否有兩個張溥(太倉一個,嘉興一個),還是兩處的張溥就是同一個人?還有待專家和史料的證實。因手頭無有史料可查,不敢妄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