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于2015年9月3日—10月30日在北京進行展演。據筆者統計,演出季期間共上演了18臺音樂會,演出場次達到26場之多,集中體現了藝術院團國家隊近年來藝術創作新成果,充分發揮國家藝術院團的導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作用,進一步推動我國藝術創作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國家藝術院團;藝術創作新成果;繁榮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3-0019-03
“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精神為主旨,將藝術創作作為中心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大藝術創作力度,積極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體實踐活動,力圖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本年度演出季中,各大國家藝術院團為觀眾們呈現的多為新創之作,呈現了“接地氣,勇創新”的景象。
一、中國交響樂團:中西交響樂的激情碰撞
2015年9月3日晚,中國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繹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交響樂團交響音樂會”拉開了“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序幕。本年度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中國交響樂團共演出了3臺音樂會。肖斯塔科維奇的好友,德國著名指揮家托馬斯 桑德琳與中國交響樂團聯袂合作,演奏了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和關峽《大地安魂曲》第一樂章(無聲樂版)。肖氏曾指出《第七交響曲》是戰斗的詩篇,是堅強的民族精神之贊歌。該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熱情,音樂織體語言豐富深邃,進行曲風格的“戰爭主題”打破了和平,強烈的節奏對比,突出了織體沖突,定音鼓奏出主題而終。《大地安魂曲》為紀念汶川地震逝去的同胞而作,表達了對大自然之力無法抗衡的客觀現實,對人類貪婪和私心的抨擊,以及危難時刻體現出人間大愛的正能量。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交響樂團合唱音樂會”以作曲家呂其明創作的《紅旗頌》開場,激情洋溢,氣勢恢宏,時代特征鮮明,以紅旗為主題,彰顯斗志昂揚的氣概和對祖國蓬勃發展的憧憬。青年鋼琴演奏家袁芳攜手國交演繹鋼琴協奏曲《黃河》,袁芳以其扎實深厚的鋼琴演奏功底,與交響樂隊配合精湛,完美詮釋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內涵。國交攜手俄羅斯著名歌唱家拜科夫·謝爾蓋以及國交、中國歌劇舞劇院合唱隊的藝術家們,共同演繹了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第十三交響曲》,這是該作品國內首演,肖氏交響樂創作風格就像“正義的斗士”,在20世紀交響樂創作領域獨樹一幟,樂隊采用三管編制,打擊樂組規模較大,強烈的戲劇沖突,使得作品的張力與爆發松弛有致,將肖氏豐富深邃的織體語言展現得淋漓盡致。
指揮家邵恩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攜手重慶市南岸區迎龍鎮北斗村農民管樂隊、重慶特殊教育中心揚帆管樂團演繹了大型公益交響音樂會“最好的未來”,表演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生命的色彩》、《最好的未來》等11首曲目。這場音樂會是國交在重慶市南岸區開展“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實踐活動的成果展演。
國交熱衷于公益事業,在文化志愿服務活動中表現突出,希望國交日后能夠多排練其他國度的現代交響樂佳作,努力探尋交響樂的藝術精髓。
二、中央民族樂團:努力探尋國樂真諦
中央民族樂團在本年度演出季中上演了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和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國樂的追思》、《國樂風采》,共計3臺4場演出。《又見國樂》是中央民族樂團的藝術家們采用多媒體音像技術,在呈現美輪美奐視覺效果的同時,藝術家們以其高超的演奏技藝為觀眾傾情演繹,詮釋了一臺定位全新的大型民族樂劇。整場民族樂劇顛覆傳統音樂會的演奏模式,結合文獻記載,重現國樂經典,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采用古今對話形式,穿越亙古,形式新穎,多媒體視覺技術運用精當,讓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沉醉于華麗的舞美中。
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國樂的追思》演繹了民族聲樂合唱《旗正飄飄》、《延安頌》,凝聚華夏兒女的力量,慷慨激昂地唱出民族氣概。藝術家們還演繹了作曲家劉文金創作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節選),在青年二胡演奏家李超的精彩演奏中,展現出豪邁激越,氣動山河的氣勢。青年作曲家姜瑩將民族管弦樂《黃河》進行移植編配,重新編排了《黃河》的順序,將《黃河頌》置于《保衛黃河》之后,在樂曲邏輯發展和編創上具有一定創新,更符合樂曲的內在進行趨勢。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創作的民族交響組曲《和平頌》在音樂會下半場隆重上演,這是一部表現“南京大屠殺”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反對侵略戰爭、呼喚世界和平、書寫時代主題的大型民族交響樂,江蘇民歌“茉莉花”作為主要音樂素材,多次出現,《和平頌》合唱震撼人心,展現出這首作品的宏大敘事,表達出熱愛和平的人們追求和平發出的吶喊。
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國樂風采——土地與生命的贊歌》表演的曲目,涵蓋了我國多個民族、地域的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每首作品由來自民間的一流音樂家參加演出。無論是北方火熱的絳州鑼鼓,嫻雅的西安鼓樂,高亢激昂的陜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兒,還是細膩的福建南音,婉轉的侗族苗族民歌,充滿漁家生活風情的舟山漁歌和十番鑼鼓,都展現出傳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特別是經過中央民族樂團的音樂家們精心編配和協作演繹,更使民間藝術家的音樂閃耀出令人奪目的光彩,可謂錦上添花。
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在創作理念上,不斷創新與突破,在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行藝術創作模式的提升,定位高遠,視野新穎,并能與時俱進引入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使藝術創作呈現的視覺效果更為延展。中央民族樂團注重青年藝術家團隊的人才培養,全面展示了中央民族樂團在人才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
三、中央歌劇院:向歌劇鴻篇巨作致敬
中央歌劇院在本年度演出季中上演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場音樂會——<金陵祭>、<黃河大合唱>》和歌劇《眾神的黃昏》、《我的母親叫太行》,共計3臺5場演出。
瓦格納經典力作《尼伯龍根的指環》堪稱歌劇界巔峰之作,其演出時間最長,演唱難度最大,是世界各大優秀歌劇院必演作品之一。繼2013年、2014年成功演繹了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之《女武神》和《齊格弗里德》后,在“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上,中央歌劇院隆重推出《尼伯龍根的指環》之《眾神的黃昏》,演出長達為5小時,在場觀眾酣暢淋漓享受在中央歌劇院藝術家們帶來的歌劇盛宴中。《眾神的黃昏》由序幕加上三幕歌劇構成,在人物形象刻畫上鮮明生動,突出悲壯的“英雄主義”情節,強烈的戲劇沖突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深刻表現出主要角色間的愛恨關系,環環相扣,邏輯層次清晰,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歌唱家們以其精湛的演唱功底,完美地詮釋了瓦格納歌劇的深邃思想內涵。
《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專場音樂會——<金陵祭>、<黃河大合唱>》演繹了作曲家金湘為紀念南京大屠殺60周年創作的交響合唱《金陵祭》,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詮釋了《序歌》、《屠城》、《招魂》、《月光》、《涅槃》、《終曲》六個樂章,該作品有力控訴日軍暴行,表達了對祖國的滿腔熱之情。
《我的母親叫太行》描寫了太行軍民浴血奮戰、前赴后繼的英勇精神,表現了八路軍與老百姓血濃于水,生死與共的深情。該劇的編劇多次深入太行革命老區采風,歌劇音樂元素取自山西太行山地區的民歌素材。
近年來,中央歌劇院不斷提升歌劇創作理念,拓展演出劇目,接連挑戰歌劇界的一部又一部鴻篇巨作,展現了中央歌劇院優秀的人才梯隊建設。
四、中國歌劇舞劇院:探求新創歌劇的“中國聲音”
中國歌劇舞劇院在本年度演出季中上演了音樂會《國之瑰寶》和歌劇《號角》、《星海》,共計3臺4場演出。為更好地創作《國之瑰寶》,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管弦樂團藝術家們分組前往吉林、福建、云南等地采風汲取創作素材,融合傳統與現代作曲技法,力邀朝鮮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表演藝術家聯袂演出,符合觀眾的審美訴求。
歌劇《號角》由中央歌劇舞劇院與云南省委宣傳部、文化廳共同創編,講述了《國歌》創作的背景故事,重溫聶耳音樂創作的激情豪邁精神,對祖國的忠誠與熱愛,對人民的眷戀,以及對音樂創作事業的不懈追求,譜寫了一曲震撼的華章。
歌劇《星海》作為中國歌劇舞劇院的新創作品,以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音樂生活為主要內容,以冼星海母親演唱的“星空下,海之上,漂泊漁船,母親的搖籃”這一主題開場,刻畫了冼星海在澳門出生成長,赴法留學,學成歸國后,赴延安從教與創作的過程。在描寫冼星海在延安的從教生活時,還引入了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舞系學生精彩表演的安塞腰鼓,以及陜北原生態演唱,將延安音樂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樂隊配器以交響樂隊為主,中間適當穿插京胡獨奏和陜北秧歌鑼鼓表演來交相呼應。為使《星海》這部作品藝術創作更為真實,主創團隊曾赴延安魯藝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寶塔山景區、壺口瀑布等地,探尋星海足跡,身臨其境感受延安文藝精神,汲取創作素材,較為真切地將冼星海音樂生活的精彩片段展示出來。
中國歌劇舞劇院推出的三臺新創作品,立意精準,藝術家們表演精湛,望今后能夠在打造中國歌劇經典巨作之路上不斷探索,將歌劇這一西方音樂體裁與中國的音樂、文學能夠更好地配合,加強歌劇音樂創作,以期獲得更加完美的藝術效果,力圖在世界歌劇舞臺上發出來自東方的“中國聲音”。
五、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激情唱響東方旋律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在本年度演出季中上演了音樂會《東方情》和大型環球經典音樂會《東方之聲》,共計2臺3場演出。
《東方情——崔京浩音樂會》是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一級演員、朝鮮族歌唱家崔京浩從藝30周年的紀念音樂會,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和延邊大學合作演出,得到了全國各地朝鮮族團體等的熱心贊助和支持。音樂會以朝鮮族代表性歌曲《阿里郎》開場,隨后演唱了自高麗時期流傳下來的《牙拍舞》,節奏明快,祈愿吉祥。音樂會上,崔京浩深情演繹了多首朝鮮族傳統民歌和經典影視劇插曲等。崔京浩與女兒崔秀麗共同演繹的《心心相印》,輕松歡快的父女對唱,將整場音樂會推向高潮。音樂會上,崔京浩以其真摯動人的演唱,與延邊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學生們完美配合,輔以華麗舞美,完美詮釋了朝鮮族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感恩和孝道”。本場音樂會加深了觀眾對朝鮮族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多年來崔京浩對公益事業的積極參與。
《東方之聲》音樂會以“回顧歷史,呼喚和平”為主題,將各國經典代表性曲目進行集中展演,賦予強烈的時代感。音樂會由幸福的微笑、難忘的歲月、民族的脊梁三個樂章組成,各具特色,從幸福的主題出發,熱情洋溢演繹各國經典民歌。回顧往昔崢嶸歲月,斗志昂揚,激情澎湃。中國20世紀30年代—60年代的部分經典歌曲聯唱,將來自東方戰場的鏗鏘聲音展現出來,深刻謳歌中華兒女在抗戰過程中前赴后繼,奮勇向前的豪邁氣勢,歌頌偉大的革命精神。在樂隊配器上以電聲樂隊為主,適當融入了世界各地的多種代表性樂器,突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樂隊編創特色,給觀眾帶來了美好的視聽享受。
《東方情》和《東方之聲》兩場音樂會凝聚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成方圓、劉玉婉、張燕、郭蓉、崔京浩等諸多家喻戶曉的實力派歌唱家和孟慶旸這位90后舞蹈新銳等,展現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藝術家們良好的藝術情操,抒發中國深邃的人文情懷,憧憬和平的未來,展現東方情懷,奏響時代主題。
此外,在“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期間,中央民族歌舞團上演了《民族音樂會〈青甘寧〉》、歌舞晚會《我們的田野》、歌舞樂晚會《色香味全》,共計3臺6場演出。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出演有1臺音樂會《永不磨滅的記憶》。這4臺音樂會分別展現了西北地區青海、甘肅、寧夏三個省區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載歌載舞,集中展演了少數民族代表性樂種,以及深情演繹了《永不磨滅的記憶》音樂會。
較以往相比,“2015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上呈現的作品體現出“接地氣”的特點,如上文提及的,幾大國家藝術院團的藝術家們通過深入生活,實地采風,采集到很多民間音樂素材樣本,不僅加深對民間音樂的了解和體認,也學習到了民間很多獨特的演奏技法。
《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指出,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民族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希望各大國家藝術院團以此次演出季為契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努力創作出更多佳作,積極引領時代音樂創作方向,以期獲得更高的社會價值。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