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聲樂演唱是通過演唱者對于聲樂作品進行處理與表達的一門藝術,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對于歌曲進行的處理。由于聲樂本身就是一門與聽覺相關的藝術,因此怎樣賦予聲音藝術感染力,就成為演唱者在演唱中需要特別研究的問題。不同的演唱者的先天條件及其對于歌曲內容的理解、演唱技巧的把握和音樂素養的高低等不盡相同,因此所表現出來的音樂效果也不一樣。歌唱者要想更好地表現聲樂作品,就需要對音樂的內涵進行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確處理好與歌曲相關的關系,并且在演唱過程中加入自己對于生活的感悟。本文就自己在聲樂學習過程當中對于演唱歌曲的處理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聲樂;演唱;歌曲處理;基本手段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3-0055-02
一、 歌曲內容及其相關因素處理
歌曲的內容是一首歌的根本。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在拿到一首歌曲的時候,第一要務是對歌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細致的了解,這其中主要包括:歌詞的內容、歌曲的旋律。歌詞和旋律當中蘊含著歌曲創作者賦予作品的內涵。熟讀歌詞、深刻理解歌詞的內容、清楚旋律的走向,才能夠讓演唱者在演唱時游刃有余。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歌曲產生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創作的一貫風格等進行詳盡了解。舉個例子來說,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我們不但要明白這部歌劇中的詠嘆調,還要明白完成于1786年這部歌劇,是根據法國戲劇作家博馬舍同名喜劇改編而成的,演唱時應該要保留原著的批判精神,廢棄過去意大利喜歌劇中的夸張手法,從而將歌劇的抒情性進一步提高。這部歌劇是莫扎特自己創作的最喜歡的歌劇。我們只有了解劇作者莫扎特普遍以活潑有趣卻又不失華麗為特色的作曲風格,才能表演好這部歌劇。 此外,要認真揣摩歌詞作者的心思,吃透歌詞作者需要表達的意境,了解與作品相關的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展現歌曲的內涵,唱出真實的韻味,傳播想要傳播的思想。
二、 歌曲演唱中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技術處理
技術處理在整個的聲樂演唱中十分重要,這個過程相當于我們“雕玉”的過程。除了需要自己對于歌曲的內容與意境等有一個初步的理解外,還需要一個好的老師來進行引導。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對于自己演唱中存在的問題,往往認識膚淺,甚至無法找出自己的瑕疵,而老師作為“旁觀者”則會更加清楚,對于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出現的諸如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的處理存在不足的地方,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老師的正確指導,對于演唱者更好地把握音樂作品,詮釋良好的藝術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里說的速度,也指節湊。在聲樂演唱過程當中,速度的把握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它對于音樂風格的展現、藝術形象的塑造息息相關。恰當的速度,能夠更好地表現出音樂作品當中所蘊藏的內涵,而不當的速度則可能會完全打亂整個作品的音樂風格和形象,最終導致演唱的失敗。歡快、活潑而且具有活力的歌曲通常都采用比較快的節奏來進行演唱,比如《手挽手》、《音樂之聲》等;而那種表現安靜、哀傷的曲子則通常采用比較緩慢沉重的節奏進行演唱,比如《紅豆詞》、《懷念曲》;而那些敘事性的歌曲則更多以中等或稍慢的速度展開,比如《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 對于歌曲力度的處理大多遵循不成文的“規則”:慷慨激昂或者悲壯的地方,力度總是強勁而有力一些,而溫婉抒情的地方,力度往往都是較為輕快或溫柔一些。然而也有一些歌曲激昂的地方存在弱化處理的時候。這需要演唱者對歌曲的理解而定,適時而行。 音色,可以理解為聲音的特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色,它因人而異。對于音色的處理,需要結合個人的聲音特色和歌曲特色。譬如,聲音渾厚者,就比較適合唱男中音的作品;聲音明亮尖細者,比較適合唱高音的作品。不過這也不是絕對不變的的。通過后天努力,可以擴大音域,改善音色,從而達到演唱更多或難度更高的音樂作品。音色對聲樂演唱至關重要,在進行歌曲處理的時候需要根據自己的音色特點,需要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進行適當處理,力爭能夠用較為適合的音色來對歌曲進行表現。 當然,力度、速度、音色不是孤立的。它們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只有將恰當的演唱速度、力度和音色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然后再輔以適當的藝術處理,才能夠 使整首歌曲更具表現力。
三、歌曲副歌內容處理
副歌也叫高潮。一般情況下,一首歌曲都會設置一個高潮部分。 高潮部分往往是整個歌曲情感最為濃烈的地方,同時也是一首歌曲最為核心的地方。歌曲的高潮一般設置在以下幾個地方:第一,在歌曲的中間部位進行高潮的設置,例如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第二,在歌曲的結尾部分進行高潮的設置,比如歌曲《我愛你中華》;第三,整首歌曲中設置多個高潮,兩個甚至兩個以上,比如歌曲《跟你走》;第四,整個歌曲當中沒有進行高潮設置,而只是采用一定的旋律起伏來進行表現,比如歌曲《搖籃曲》(東北民歌);在進行歌曲的高潮設置時,歌曲的曲作者往往會設置一定的鋪墊,通過鋪墊來一點一點地推向高潮。歌曲的高潮部分一般情況下都與其他部分有著較為明顯的情緒對比,從而做到張弛有度,高低截然不同,這對于更好地打動觀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高潮的設置,才能讓演唱者在進行演唱時,淋漓盡致地表現,體現出實力,也才能更容易讓觀眾聽得“過癮”,聽得“刻骨銘心”。 具體的做法是:當我們拿到一首歌曲的時候,首先要對于整首歌曲的旋律有一個比較細致的了解,從頭到尾把旋律哼唱一遍,從中理出整首歌曲的情感脈絡,找到歌曲的高潮部分。比如,演唱歌曲《那就是我》,這首歌的高潮部分為同一句歌詞“那就是我”,高潮部分的旋律是以模進的旋律手段來進行的,歌曲的作者谷建芬老師試圖通過對于旋律的不斷往高處模進的方式,來更好地表達那種濃烈的情感。整首歌曲當中,通過借景抒情的方式來更加強烈地表達出在外的游子對于自己母親的那種眷戀之情。演唱時,就需要牢牢地把握住這首歌的高潮部分,合理演繹,投入豐富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整首歌曲的強烈效果,做到動之以情。
四、歌曲演唱聲音與情感處理
歌曲的情感是藝術的源泉,是希望的動力。要想在演唱歌曲時更好地打動聽眾,就應該具有超凡的情感表現力。但是由于情感本身是一種無形的而且非常難以捉摸的東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物,我們進行情感表達時并非容易,需要通過自己對于歌曲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歌聲來向觀眾表達歌曲當中所蘊含的情感。 一方面要進入角色。演唱者在演唱中要學會忘記自我,注重對角色本身情緒、意圖的揣摩,深入分析、理解、感受角色的內在特征,將自己完全融入作品之中。以歌劇為例,在拿到作品了解其背景后,需要認真地揣摩角色,明白作者要反映的和將自己的體會演唱出來。誠然每個人對一個角色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就拿《費加羅的婚禮》這部歌劇來說,有人認為費加羅極具聰明機智的性格特點,然而也有人認為,費加羅是一個心機頗深的人。正所謂“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是不盡然相同的,同樣的道理,對一個人,一個角色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故在演唱時就需要正確理解角色、融入角色。 另一方面要把握好度。一首歌曲,如同一個生命,是作詞者和作曲者對生活的表現。如果演唱者能將這個度把握好,就能準確地去刻畫人物形象,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意境與情感。對這個度的把握,好的歌唱演員既可以將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可以在演唱中游刃有余。
五、歌曲的再“優化”處理
歌曲的再“優化”處理,通常稱之為歌曲的二度創作,是指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保持歌曲作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音樂形成自己理解、處理和自己的風格特色,準確而完美地表達作品的內涵,塑造鮮明的音樂形象。 聲樂藝術本身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審美藝術,每一首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就像一個人一樣,他們當中存在著某種共性,但同時又有較大的個性。每當演唱者拿到一首歌曲之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整首歌曲的旋律、歌詞以及整曲的曲風進行一定的了解,這個過程成為演唱者對于歌曲的第一度創作,演唱者在進行一度創作時,往往存在較大的共性,其主要內容就是為了更好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在這個過程完成之后,演唱者加入了作者本身對于歌曲的理解,以及作者本身對于音樂的感受,而且通過對歌曲的再一次創作,更好地將作者的情感與作品更好地結合到一起,從而使整首歌曲更加充滿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能使演唱者在演唱中更好地發揮音樂的感染力,能更加深刻地震撼聽眾的心靈。不僅如此,成功的二度創作還能使作品更有韻味和美感,更能深刻地展現作品的藝術魅力,特別是演唱我國各地的民歌,往往不限于一板一眼的譜子,而是“加油添醋”,從而演繹出驚人的效果。
結 語
歌曲演唱既是一門情感藝術,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是詞作者、曲作者的心靈相互碰撞,同時與演唱者的自我情感體驗契合的魅力表現。歌唱者不僅要真正理解歌詞的內涵,而且要在平常學習中注重歌唱能力的培養,更要掌握處理歌曲的基本手段,注重對情緒情感的積累,把自己的心全力投入到作品中,用生命的鎖鏈去鎖住作品的內涵,鎖住人生的感悟。將技術和激情有機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賦予歌曲生命,才能更好地展現藝術的感染力,讓人們享受音樂,讓音樂感悟人生。
[參 考 文 獻]
[1]余篤剛.聲樂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2]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曉二.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4]張敏敏.論歌唱中聲與情的審美辨證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7.
[5]喬愛玲.談聲樂演唱中的審美情感[J].人民音樂,2003(09).
(責任編輯: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