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的優勢在于它是充分考慮了單機與體系結合而設計的一型飛機。
四大優勢確保基本價值 首先就是數量優勢。隱形飛機在空戰中優勢明顯,但造價昂貴。無論是美國F-22,還是其他國家的重型四代機都面臨這一問題。F-35雖然價格遠超計劃,但勉強還可接受,美國預計采購2400架。作為隱形飛機,這個數量優勢非常驚人。
其次是信息力。F-35十分注重信息力設計,以期在空戰中獲得先敵發現、先敵籌劃、先敵攻擊的優勢。在空戰中,全面而隱蔽地掌握戰場態勢是制勝的主要途徑。首選是通過外部平臺獲得信息,其次是本機通過無源手段進行偵察,最后才是主動探測手段。在主動探測手段上,F-35配備有先進的APG-81相控陣雷達,并可在外部信息、無源探測信息的指示下預先判明目標概略位置,進行有計劃的、“節約”的掃描,降低自身暴露概率。
接下來是隱身能力。F-35的信息力優勢的基礎是其隱身能力,F-35的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估計為0.1平方米量級,相對第三代戰斗機的5-10平方米量級,在雙方探測條件對等的情況下,F-35的被發現距離為對方的30%,這就迫使對方必須加大雷達搜索能量和掃描波束的密集度,但這反而又為F-35使用電子偵察系統創造條件。
最后是一體化的火力控制能力。根據最新信息,美國正在開發一體化對空火力控制能力,核心就是跨平臺的目標指示和中繼制導。目前已實現了E-2D預警機對“宙斯盾”系統的火控級目標指示,“宙斯盾”系統不需要雷達開機即可利用E-2D提供的目標數據裝訂導彈發射諸元。下一步,美國將在預警機和戰斗機之間實現這項能力,預警機為戰斗機提供目標指示,可以在靜默條件下充分發揮空空導彈射程。
先天缺陷形成短板 F-35系列的核心問題在于:要兼顧海軍、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要求,這使得這型戰斗機的單項性能往往并無優勢,甚至要弱于部分上一代戰斗機。
在機動性方面,則有一個著名的案例:2015年1月14日,在愛德華空軍基地進行了一次F-35A和F-16D戰斗機的近距纏斗的演練,在演練中F-35A顯得相當笨重,特別是能量機動性不足和俯仰敏捷性較差,而且帶有頭部顯示器的飛行頭盔重量大,在高空飛行中會使飛行員頭部轉向困難。F-35的優勢是在高攻角下快速改變機頭指向的能力,能迅速獲得“射擊窗口”,但是這種動作要求低速飛行,“一擊不中”就會使自己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
關于這次演練的報告曝光后,引發了很大的爭論,最終,美國官方出來解釋“定調”,稱機動性不是F-35的主要特性,其機動性設計的要求就是“與現有戰斗機等同”。
此外,隨著探測技術的進步,隱身技術的優勢也在逐步被化解。而且,米波相控陣技術有可能在飛機上得到應用,這可以抵消目前主要針對厘米波的隱身設計。因此,未來空戰將如何發展,F-35能否適應未來空戰,還有一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