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最后一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正式成立。提及“火箭軍”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想到另一支名字和使命都頗為相似的部隊。蘇聯于1959年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戰略火箭軍部隊,盡管俄羅斯如今將其降格為戰略火箭兵,但它依然是俄國防建設的重點。在蘇聯歷史上,火箭軍被形容為唯一沒打過仗的軍種,地位卻無人可以輕視。那么蘇聯戰略火箭軍是如何醞釀與誕生的呢?
“攻擊美國”催生戰略導彈 1949年8月29日,蘇聯在中亞塞米巴拉金斯克無人區成功試爆首顆原子彈,宣告美國對蘇核訛詐的歷史就此告終。由于美國戰略轟炸機對二戰結束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是用B-29轟炸機投下的首顆原子彈,斯大林于1947年責成天才設計師米亞西舍夫研制能攜帶“貨物”(蘇聯官方對原子彈的“隱稱”)并突襲美國的遠程噴氣式轟炸機。
重任在身的米亞西舍夫率領設計團隊,只花了五年功夫便研制出能攜帶5噸核彈飛行1.2萬公里的“空中超級堡壘”,蘇軍編號為米亞-4。但斯大林心儀的米亞-4卻沒能成為接班人赫魯曉夫心目中的“寵兒”。1954年5月1日紅場閱兵前,赫魯曉夫親自視察米亞-4轟炸機的進展。米亞西舍夫承認,空襲美國的米亞-4只有“單程機票”,飛抵美國后轟炸機的剩余燃料已不夠返回蘇聯。赫魯曉夫就此明白:“攻擊美國的任務只好用其他手段來完成了。”
此時,領導蘇聯國防工業部的是在二戰期間創造過多項奇跡的烏斯季諾夫,他經常在赫魯曉夫耳邊灌輸“導彈是個神奇玩意”的思想。1956年2月27日,赫魯曉夫接受烏斯季諾夫的邀請,帶領蘇共中央政治局和部長會議的成員視察科羅廖夫領導的導彈設計局。
這次視察讓赫魯曉夫印象深刻。他晚年回憶說:“廠房里可以裝得下一架B-29,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搜尋起飛機來。可那里沒有一件像能飛的東西,只有一些長長的不知是水桶還是罐子的東西,它們或橫放或豎立。可以說,蘇聯最高軍事機密就這樣以令人詫異的方式展現在我的眼前。”烏斯季諾夫向赫魯曉夫許諾,只需用這些導彈攜帶5顆核彈頭,就能摧毀蘇聯在歐洲的頭號對手——英國。
這次訪問毫無懸念地堅定了赫魯曉夫乃至蘇聯最高層發展戰略導彈以及相關部隊的決心。
戰略火箭軍應運而生 在20世紀50年代前期,蘇聯將領普遍對導彈缺乏熱情,認為導彈昂貴笨重,缺乏軍事效率。但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一切都發生了改變,蘇聯導彈燃料和制導系統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科羅廖夫克服重重障礙,終于在1957年8月21日完成R-7洲際導彈的全程試驗,射程達8000公里。蘇聯政府宣布這一消息時,美國還未研制出射程如此遠的導彈,外界對此有些不屑一顧。但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后,美國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這意味著蘇聯導彈可以隨時打到美國。
不久后,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做出決議,敦促國防工業部加快導彈的開發與列裝。為了保密,列裝部隊一律禁用“核”稱謂,只是籠統叫做“特殊任務部隊”,而他們列裝的“火箭(導彈)”、“發射架”等裝備也全部用“炮彈”和“炮”來代替,以便讓西方誤解為蘇聯正在研制能發射原子彈的大炮。
1959年12月,蘇聯國防部正式將特殊任務部隊明確為戰略火箭軍,原有的導彈旅把近程彈道導彈交付陸軍,組成戰役戰術導彈旅,傳統的蘇聯陸軍炮兵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導彈炮兵部隊”。而戰略火箭軍則全面換裝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R-12、R-7等中遠程導彈。
作為當時蘇聯五大軍種之中最新和最小的軍種,戰略火箭軍的地位非常特殊,統帥著三個火箭集團軍、三個獨立火箭軍、10至12個火箭師、三個大面積的火箭靶場以及大量的科研機構和教學單位。20世紀60年代,戰略火箭軍的總兵力就達到50萬人。戰略火箭軍既是作戰部門又是行政管理機構。平時,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在所有行政管理問題上對國防部長負責,在作戰使用對政治局負責。戰時,戰略火箭軍將通過最高統帥受到國防會議的控制。
從戰略火箭軍到戰略火箭兵 蘇聯把核戰爭勝利的希望幾乎都寄托在戰略火箭軍上。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的核力量就與美國基本達成均勢。從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期,蘇聯戰略火箭軍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重點提高核武器的性能和質量,著力從提高分導技術、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可靠性和生存能力方面下工夫,力求縮小同美國的差距。蘇軍此間還秘密列裝了R-36超級洲際導彈,威力之可怕甚至加速了美蘇核裁軍協議的達成。1990年9月,也就是蘇聯解體前不久,戰略火箭軍列裝36個火箭師/旅,擁有蘇聯核武庫中56%的戰略發射系統(2500件中的1398件)和64%的核彈頭(10271枚中的6612枚),規模之大不言而喻。
蘇聯解體后,全球地緣政治發生根本性變化,俄羅斯繼承的戰略火箭軍失去“潛在對手”。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戰略火箭軍存在的合理性引發俄國內的討論,并在21世紀初由獨立軍種被降格為“戰略火箭兵”這樣的兵種。
然而,西方的敵視并未隨著俄羅斯的不斷示好而有所改變。隨著北約持續東擴,俄傳統勢力范圍被不斷侵蝕。這種形勢下,俄羅斯只能重新加強核武裝。近年俄軍實施了多次大規模軍事改革,但戰略火箭兵在改革中幾乎未受影響,地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