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的小張是個愛干凈的姑娘,每天晚上都要洗個熱水澡再上床睡覺。最近幾天,她驚奇地發現手臂和小腿上的皮膚變得像魚鱗一樣,用手一摳白色皮屑嘩嘩地往下掉。小張到醫院就診后,才知道自己患的是干性濕疹。
醫生指出,干性濕疹也稱乏脂性濕疹,因皮膚缺水、皮脂分泌減少導致,在一些患者身上,會同時伴有魚鱗樣改變和皮膚瘙癢等癥狀。
每年入冬后,因皮膚瘙癢或干性濕疹到醫院就診的患者會明顯增多,其中很多人發病都與洗澡過勤或洗澡水溫過高有關。因為冬天寒冷干燥,體表水分流失較多,加上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減少,保護作用下降,洗澡過頻、使用沐浴露等清潔產品,很容易破壞皮膚表層的皮脂膜,讓皮膚變得干燥甚至病態。尤其是已經患上干性濕疹的人,認為不洗就不衛生,其實不然,皮膚通常處于一個酸堿平衡狀態,如果經常打亂它的平衡狀態,皮膚就容易引起問題。
據了解,與人體皮脂腺、汗腺分布有關,頭皮、前胸、后背等都是不易感覺干燥的地方,甚至很易出油,而小腿、小臂、手背、腳背的皮膚容易干燥。乏脂部位要在干燥季節重點呵護,減少清潔次數,并在每次潔膚后涂抹潤膚產品。專家建議年輕人在冬季每周洗澡不超過兩次,老人每周一次即可。盡量用清水洗澡,洗完澡擦干身體后,立即抹上潤膚露“鎖”住身體的水分,尤其是小腿、小臂這些油脂分泌少的地方。
摘自《城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