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某2007年大專畢業后一直待業在家。2010年底,陳某的父母打算購房,向朋友借了50萬元。朋友將錢直接存入一張銀行卡,并在卡的背面寫上了密碼。偶然間,陳媽媽發現,本應存有50萬元的銀行卡,余額卻只剩了30多萬元。
陳媽媽向兒子問起此事,陳某說自己偷偷取了卡里的12萬元,借給了女朋友小王做生意。父母聽了就沒有再追究。可這樣一來,房子肯定是買不了了,陳某父母只能將50萬元湊齊,還給了朋友。
此后,陳某又多次以“女朋友小王用錢”當作借口,陸續從家中拿錢。但在父母提出想要見見小王時,陳某總是以各種借口搪塞他們。
在待業四年之后,陳某稱自己在某單位實習時表現突出,被單位的劉處長認可并聘為司機。陳某每天都按時上下班,并對父母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成績突出,劉處長打算給他分兩套房。陳某分多次從家里拿走了近30萬元,但房產證卻遲遲不見蹤影。在陳媽媽的追問下,陳某表示房子已經被自己賣掉,錢款都拿去跟劉處長做生意了。
到了2013年,陳某對父母稱,劉處長因為擔心分房的事情被查,將他介紹到了另一個單位上班。在新單位,陳某也“表現突出”,單位領導曹局長又決定分三套房給他。陳媽媽要求看房,陳某真的拿著鑰匙,帶著父母看了一套房屋。“驗收”了房子后,陳媽媽將家中的全部積蓄16萬元以及向親戚東拼西湊借來的35萬元給了兒子,換來了有曹局長簽名的一紙收據。
幾個月之后,陳某拿回一張寫著他名字的房產證。但和自家的房產證一比對,陳媽媽發現從樣式到公章,兩份房產證完全不同。到房管局一查,發現陳某拿回來的房產證是假的。這次,陳某的借口是,自己在和曹局長、劉處長合伙做生意,分到的房產都已經賣掉,因為擔心父母不放心,這才做了假的房產證。
2015年1月,父母向親戚借的錢到了還款期,但家中已經還不起欠款,陳某所稱的房屋也遲遲沒有下來。陳某對母親提議,用二老名下的房屋進行抵押貸款。陳媽媽答應了,并跟著陳某去了貸款公司,用房屋作抵押貸了50萬元。償還了親戚的借款后,余下的20萬元便被陳某取走了。
2015年5月18日,陳某從家中離開,手機也一直關機。二老在家中發現了陳某的親筆信。在信中,陳某稱,自己從來沒有交過女朋友,上班和單位分房的事情也是假的,房產證等也都是假的。幾年來,陳某騙了自己的父母共計近200萬元。
現在,二老面臨無力還錢和無家可歸的境地,無奈只好報了警。雖然陳某揮霍的都是父母的錢財,但他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嫌詐騙罪。近日,北京豐臺檢察院以詐騙罪對陳某批準逮捕。
律師表示,陳某用謊言騙取財物,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但在父母子女之間發生的詐騙行為,其社會危害性不能按一般意義上的犯罪行為來評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定:詐騙近親屬的財物,近親屬諒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處理。確有追究刑事責任必要的,具體處理也應酌情從寬。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