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非常瘦,甚至有些虛弱,但卻有著不容置疑的內心力量。她身上有一份安靜的尊嚴,同時也有著因長期囚禁而帶來的緊張顫抖的心。她展示出了一些我曾經在其他政治囚犯身上看到的特質,像納爾遜·曼德拉(前南非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前捷克總統)。像他們一樣,昂山素季將民族的希望扛在自己肩上。
——希拉里·克林頓
這是2011年12月身為美國國務卿的希拉里對被從軟禁中釋放的昂山素季的印象。
拍攝了電影《昂山素季》的法國導演呂克·貝松贊美昂山素季是“比圣女貞德還要偉大的女英雄”,是“甘地一般的人物”,由此他也憤憤然:“一個從未咒罵,從未偷盜,從未干過非法活動的女性,就這樣被軟禁了24年,難道這就是歷史?這種行為太愚蠢了。”
好在這種不可思議、不可理喻的愚蠢歷史已經結束,歷盡苦難的昂山素季和緬甸人民也已迎來前所未有的光明時刻。
緬甸于2015年11月8日舉行了5年一次的全國大選,民盟取得壓倒性勝利,獲得單獨組建新一屆政府的權力。25年前,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也曾獲得同樣的勝利,但迎接她的是軟禁。昂山素季和她的人民一起受難,一起堅持。25年后,緬甸在民主轉型的5年中已發生了悄然巨變,這次民盟勝選后,緬甸總統吳登盛、聯邦議長吳瑞曼、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大將均表示尊重選舉結果,并承諾為政權平穩過渡提供合作。2015年12月11日昂山素季與前獨裁者丹瑞將軍會面。丹瑞的孫子奈瑞提翁向外界透露了會面消息,他引述丹瑞的話說,昂山素季將成為緬甸未來的領導人,并表示他將“盡可能”地支持她。
至此,除天道昭彰的民意之外,昂山素季已獲得政方軍方包括舊勢力的尊重和支持。緬甸歷史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遠離政治的賢妻良母
昂山素季美麗嫻靜,氣定神閑。她雖出生于充滿政治色彩的家庭,但她所具有的典型女性特質使她更愿意選擇做賢妻做良母為她的家人守護好和美的私人領地。或許,政治的殘酷特別是她的父親遭遇國家內亂的殘害這種血腥政治令她恐懼和厭惡,在最初的人生里,她同政治以及她的家國保持著距離。盡管她心知肚明,那種家國使命時刻都會被召喚出來。
昂山素季的父親德欽昂山將軍在上個世紀中期帶領緬甸人結束了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使緬甸獲得獨立。但1947年7月19日,昂山將軍的執政生涯尚未開始,就倒在了內亂的血泊中,其時昂山素季只有兩歲。1960年,她15歲時隨被任命為駐印度大使的母親離開了緬甸,在印度一所學院學習。在此期間她受到佛教和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影響。1963年,18歲的昂山素季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先后攻讀政治、哲學和經濟專業,獲學士學位。

在她的祖國緬甸,雖然奈溫曾和昂山素季的父親一起并肩戰斗,且同被稱為緬甸的“國父”,但奈溫在1963年通過一場不流血的政變獲取權力,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在緬甸建立了極權主義政權。奈溫把所有的私有企業國有化,驅逐外國企業家,沒收其資產;禁止所有政黨,廢除獨立新聞組織;立法、行政、司法權力被“革命委員會”和新建立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壟斷。因軍方一直保留著絕對控制權,所以奈溫統治時期也被稱為軍政府時期。在這個時期,昂山素季無法也不愿回國,她先是在牛津留校任職,兩年后的1969年在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吳丹的幫助下,在紐約聯合國辦事處謀到助理秘書一職,后又在不丹外交部等處任職。英國學者邁克·阿里斯從事藏語和喜瑪拉雅語研究,一度擔任不丹王室的家庭教師,對東方文化情有獨鐘。當美貌端莊,總是用各種絲巾來搭配衣服的昂山素季出現在阿里斯面前時,他的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在阿里斯的熱烈追求下,一對才情并茂、品學兼優的異國情侶戀愛了。經過8個月的熱戀,26歲的昂山素季和25歲的邁克·阿里斯于1971年訂婚。但她擔心她的跨國婚戀有朝一日會影響她服務于她的祖國和人民。因此,她在給他的信中寫道:“我只有一個請求,如果國家的人民需要我,懇請你幫助我讓我為他們盡責。”而阿里斯的回答讓昂山素季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相信我,我不會站在你和你的祖國之間”。沒有什么海誓山盟比這樣的回答更讓人動容,讓人踏實。
1972年,昂山素季與邁克·阿里斯結婚。婚后的15年間,昂山素季隨阿里斯在牛津靜靜地過日子。她相夫教子悉心照料家庭,陪伴兩個兒子成長。
因為時機未到,她小心翼翼地遮蔽自己的政治色彩,保護自己的家庭免受無謂的滋擾,她避免跟流亡的緬甸異見人士接觸,她深知她的國家現狀遠不是他父親以生命為代價所追求的樣子,她從不主動卷入緬甸政治的是非之中。她心里明白,當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她會毫不猶豫地付出自我、犧牲家庭。所以盡管她有資格領取英國護照,但鑒于在緬甸擁有雙重國籍是違法的,昂山素季一直拒絕申領英國護照。而阿里斯也非常清楚妻子的這種抉擇隱含著、意味著什么。正是特殊的家庭組合和昂山素季的特殊背景,注定了他們夫婦背負著歷史的重托。
盡管這對夫婦在英國非常低調,但因丈夫是英國人,緬政府還是不斷地借此詆毀昂山素季并造謠生事。如一切獨裁政權使用的伎倆一樣,他們污蔑昂山素季是間諜,指控她為民族的叛徒,是英美新殖民策略的工具。而為保護素季,阿里斯博士一直努力將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置于公眾視線之外,對所有別有用心的攻訐一概置之不理,在英國度過了難得的15年家庭生活。
民意簇擁下的荊棘政途
1988年3月,昂山素季生命的軌跡連同緬甸的歷史發生了悄然驟變。
身在緬甸的母親病危,獲悉后的昂山素季在離開故國28年后終于踏上了歸途。臨行前幼小的兒子抱著她問什么時候回來?昂山素季回答:兩個星期吧。她沒有想到,這一去,便再也離不開苦難深重的祖國。

終回故國,緬甸卻充滿混亂和暴虐。素季的父親和他的同仁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結束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的緬甸人民并未迎來更好的生活。昂山將軍被殺害后,開國者們所努力實行的議會民主制只艱難維持了14年。至1962年,在國家政治斗爭激烈,少數民族武裝叛亂頻發,國家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奈溫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以努努為首的民選政府,開始了軍政府的獨裁統治。但由于軍政府的高壓統治和治國無方,緬甸的武裝戰事頻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緬甸從富饒之邦淪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由于不滿獨裁,從上世紀80年代起,緬甸的學生、市民和僧侶不斷組織抗議活動,當局則施以武力鎮壓。1988年8月8日,軍政府悍然用機槍向成千上萬的示威人群掃射,造成5000余人死亡。受到鎮壓的群眾一批人被逮捕,一群人四處躲藏,他們進入昂山素季母親治病的醫院,向素季求助,期望能得到她的庇護。離開祖國這么多年,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國的痛,她沒有想到,她的到來,成了在苦難深淵中掙扎的民眾的期望。一個清晨,一群人敲開了昂山素季的家門,為首的一名中年男子,深深地向昂山素季鞠了一躬:對不起,女士,請原諒大清早便來打擾您,我們是大學的教授,我們請求您,帶領這個國家走出血腥的獨裁,帶領我們走向民主與自由。因您是昂山將軍的女兒,人民會支持您,昂山將軍為這個國家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我們相信,您與他一樣,在祖國需要您的時候會挺身而出。
軍政府的血腥鎮壓點燃了素季心中的怒火,她無法接受以暴力手段統治民眾的家國!無助的國民涌向素季,要求身為昂山將軍的女兒的她拯救這個國家于苦難之中。在此情況下,面對統治者的殘暴,面對成千上萬緬甸民眾的吁求,素季無法置她的國家于度外,無法對她的同胞的苦難無動于衷。她別無選擇。1988年8月26日,素季走出家門,走向聚集在仰光的瑞光大金塔下的近百萬名示威者,向他們發表了她個人歷史上的首次演講。她說:“僧侶們,緬甸人民,這次集會的目的,是讓世界聽到人民的意愿,是希望國家能成為一個多黨制民主國家,這是我們終要證明的事情。有一些你們不知道的關于我的事情,我要告訴你們,因為我住在國外,我嫁給了一個外國人。是的,我曾經居住國外;是的,我是嫁給了一個外國人;但這些事實從未改變我對國家的熱愛和忠誠。這個國家正遭遇著我所目睹過的最丑陋的殘暴。作為我父親的女兒,我不能對正在發生的事情視若無睹,必須讓我父親的靈魂安息。”
她面對冒著危險——這個國家規定5人以上聚會為違法行為——勇敢集會的群眾高喊道:“這是國家的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無疑,自此以后,她將如民眾所期所愿,勇敢擔當起這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
其實從政并不是昂山素季所屬意的,她生命最大的特質是安靜,還有她的悲憫之心,這與通常的政治殊異。但是,祖國滿目瘡痍,民眾翹首而望,她以沉靜舒緩的步態走上了政治之路。
昂山素季的宣示令緬甸人民看到了希望,他們從她身上看到了她父親的影子,看到了她的膽識與擔當,看到了她的魅力。她無視軍政府散布的要刺殺她的暴力威脅,她選擇繼承父輩未竟的事業,選擇和民眾站在一起,并帶領他們向暴政宣戰。此時此刻,站在她面前的民眾覺得,昂山素季已經和身后的瑞光大金塔融為一體,成為這個國家的圣像。人民感受到,他們不再零落,不再孤單。他們的美好夢想,將由一個弱女子堅毅的雙肩擔當。
昂山素季反對暴政,同時反對以暴制暴。她反對武裝斗爭,身體力行踐行民主和文明理念,用非暴力理念力圖把這個國家從暴虐的深淵拉回到正途。她指出緬甸悲劇的根源:“強權主義是一種建立在畏懼、恐怖和暴力基礎上的系統,一個長時間生活在這個系統中的人會不知不覺成為系統的一部分。”她有信念,有行動,有追求,從一開始就有建立現代國家的信仰自覺和理論自信。因此,她不僅為民眾尋找出路,也為統治者尋找變革的路徑。
她不為權力而為政,不為一己而戰——因為她留在英國,已有美好的生活——她為一個國家的尊嚴而戰,為全體國民的福祉而戰。所以在任何危難的情況下她都會那么淡定而坦然。雖然她初為政壇之人,卻已在為政治家樹立嶄新的標尺。
歸國當年的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季即組建了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并出任總書記。緬甸人民終于有了自己心儀的政黨和領袖。民盟迅速壯大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與此同時,昂山素季和她的民盟也成為緬甸當局最恐懼和竭力打壓的對象。
1989年4月5日,在一次集會上,軍政府派出了軍隊驅離人群。一隊士兵在路上將昂山素季和她的支持者攔下,士兵端槍面對著昂山素季作射擊狀。昂山素季冷靜地讓眾人退到一邊,她在民眾與士兵的注視下獨自向前慢慢走去。她走到一名士兵面前,用身體抵住了槍口。現場氣氛緊張異常,支持者們屏住呼吸,其他士兵都驚慌地待在原地。昂山素季安靜地逼視著軍官。軍官的神經終于在昂山素季平靜的臉龐前徹底崩潰,軍隊撤退了,緬甸歷史上軍隊第一次面對人民撤退。據說那位軍官受了處分。這也算是把槍口“抬高一厘米”吧。沒有這次的“抬高”,緬甸的歷史將會改寫。
一個美麗女子淡定走向槍口的畫面,從此定格于永恒。
為了民主,嘗盡人間苦難
軍政府不斷加大對昂山素季的打壓,將她丈夫與兒子驅逐出境。在這個時候,素季的母親去世了,軍政府找到了驅離昂山素季的借口,說她已經沒有留在緬甸的理由。
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的罪名對昂山素季實行軟禁,她拒絕了以將她驅逐出境作為獲得自由的條件。當局相信,將她與人民隔離便能將民主與人民隔離。切斷有形的聯系,民眾將很快淡忘昂山素季,她的名字,在這個國家成了禁忌。
這是獨裁者的伎倆,但高壓壓不倒民意,軟禁禁不住盛名。軍政府迫于內外壓力終于同意大選。在1990年5月舉行的大選中,成立不到兩年的民盟竟在選舉中贏得了議會495個議席中的392席,以壓倒優勢勝出,昂山素季成為緬甸歷史上第一位法定程序認可的民選總理。一時間,選舉成為民心向背的試金石,光榮與丑陋并立。惱羞成怒之下,軍人們公然無視民意和法律,拒絕交權,并再次用武力包圍了昂山素季的住所。他們宣布民盟為非法,許多民盟的成員及其支持者相繼遭遇殺害和關押,全國陷入一片新的恐怖中。
為了譴責軍政府的暴行,昂山素季于軟禁中以絕食的方式迫使軍政府對被抓人員施以人道。
遠在英倫的丈夫邁克·阿里斯教授時刻擔心妻子的安危,他憂心忡忡,四處奔波,爭取國際社會的聲援,使獨裁者們有所忌憚。
昂山素季為國家做出的犧牲以及她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和尊重。1991年,昂山素季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她身處軟禁中不能親自前去奧斯陸受獎。阿里斯攜兩個兒子代為領獎,大兒子亞歷山大代母致辭,他引述了母親的名言:“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獲得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所進行的斗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
昂山素季無法親臨現場,連通過視頻觀看頒獎儀式的權利也被剝奪——當局預先給她的寓所斷電。這既是權力的任性,也是權力的虛弱。幸好傭人帶有一個隨身的小收音機,昂山素季抱著收音機,凝神諦聽現場實況,當她親耳聽到兒子的聲音,淚水潸然而下。
在頒獎儀式上,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回顧了歷史上與之相同命運的其他三位獲獎者:德國的卡爾·馮·奧西埃茨基、蘇聯的薩哈羅夫和波蘭的瓦文薩。奧西埃茨基是反抗納粹暴政的英雄,這是在人權方面最早的授獎。然而,奧西埃茨基沒有看到勝利之日,他死在了希特勒的集中營中。而薩哈羅夫和瓦文薩看到了他們的祖國終于獲得了自由和民主。因此,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發出了他美好的祝愿:“我們希望昂山素季也看到她的斗爭戴上勝利的花冠。”
因為反抗暴政和追求民主自由,昂山素季被稱為亞洲最美的女性,亞洲最偉大的良心,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公告贊美道:“她的斗爭是近幾十年來在亞洲所表現出的公眾勇氣的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她已成為反抗壓迫的斗爭中一個重要的象征。”因此,她的形象具有了反獨裁爭民主的普世價值,她的榮耀超越了國界。

在昂山素季終獲自由后的2014年,她遠赴瑞典補領諾貝爾和平獎。在獲獎感言中她說:“諾貝爾獎對我意味著什么,和平又意味著什么?……在我被軟禁期間,我常常感覺自己不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了。房子就是我的世界,那些自由的人們也有他們的世界;每個世界都像是個獨立的星球,因為他們都處在不同的宇宙中。諾貝爾和平獎把我從孤立的世界拉回了和其他人一起的世界,讓我重建了真實的感覺。”
但苦難并未因諾貝爾獎的榮耀而消減,民主的歷程依然艱辛而漫長。1997年,昂山素季的丈夫邁克·阿里斯被確診為晚期前列腺癌。素季憂心如焚,但她為了她的國家的未來卻不能離開——她一旦離開,就可能再也難以踏上這片被苦難浸透的國土。所以她只能期望她的丈夫能到緬甸來治療并得到家人照顧。而軍政府卻一心藉此逼迫昂山素季離開,所以拒給阿里斯發放簽證。雖然英國政府、美國政府、聯合國、梵蒂岡教廷紛紛向緬甸軍政府呼吁發放阿里斯前往緬甸的簽證,但緬甸當局予以拒絕。美國政府向聯大提交了加大制裁緬甸的提案,以迫使緬甸略顯人道。但最終由于有的國家不合作而使制裁不具實質性。病魔吞噬著丈夫的生命,惡政囚禁著妻子的身心。
1999年3月27日,阿里斯于53歲生辰之日在牛津去世。4年間,阿里斯未能與妻子相見;兩年的重病期間,在最需要妻子照顧的最后歲月里,他們依然沒有片刻的聚首。其實,昂山素季不是沒有動搖過,一個深具人性、深懷情愛的妻子要承受怎樣的重負才能堅持得住這種內心的煎熬?所以她也曾同丈夫商量:要不,我還是回去吧。但阿里斯堅定地告訴她:這個,你連想也別想!阿里斯對于素季,是一座巍峨高山。他是歷史學家,而他的妻子和緬甸的當下,正是他親歷的歷史的一個活的篇章。
在丈夫去世前,素季曾精心打扮后錄制了一個視頻要和她的丈夫話別。但當視頻資料輾轉到達英國后,她的丈夫竟剛剛離世。她的這一點最后的苦心也未能如愿。丈夫去世的噩耗使她悲憤交加,她雙膝跪地,蜷曲在地板上,失聲痛哭。
昂山素季的受難,讓緬甸乃至世界人民感同身受。昂山素季的堅持,讓緬甸人民肅然并鼓舞,他們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暴政的反抗。游行示威,罷工罷課,要求釋放昂山素季的強音一浪高過一浪。全球14個國家爆發反緬甸示威,要求釋放昂山素季。聯合國不斷斡旋,敦促軍政府遵從民意。
2010年,緬甸終于迎來了轉機。在國內國際的壓力下,聲名狼藉的軍政府宣布放棄獨裁,緬甸順應世界大潮建立多黨制民主國家并舉行大選,吳登盛領導的鞏發黨在大選中獲勝。同年11月,被斷斷續續監禁21年的昂山素季終獲自由。
人民為她戴上勝利的花冠
緬甸軍政府所以對昂山素季充滿恐懼,蓋因他們深知民意天平的傾斜方向。呼嘯而來的歷史車輪不以人的意志而停止。最終,緬甸軍政府明智地選擇了“閃開”,并跟隨了這趟艱難駛來的歷史列車。2010年11月12日,緬甸官方媒體發表題為《握手問候、攜手共進》的社論,呼吁各方摒棄前嫌,攜手前進,在脫去軍裝贏得總統職位的吳登盛的推動下,民主進程悄然啟動。
2012年1月28日,66歲的昂山素季出席議會競選活動。4月1日,民盟在議會補選中贏得45個議席中的43個。5月2日,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和另外33名民盟成員就任緬甸人民院議員。
如果說2010年緬甸首次開啟的多黨選舉是在走向民主的進程中邁出了半步——當時民盟還處在非法狀態,昂山素季還在軟禁中,那么,2015年11月的大選,則是緬甸25年來向著民主的方向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大選。
2015年11月8日,是緬甸人民最莊嚴的日子。3000多萬民眾涌向投票站,他們終于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屬意的領導人。昂山素季領導的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勝出,他們在1150個議席中斬獲886席,時隔25年再次以的壓倒優勢贏得勝利,可謂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按照法律規定,民盟主席昂山素季獲得當然的總統職位。但軍方在2008年制定的特別針對昂山素季的憲法第59條規定,總統本人、父母、配偶、子女不得具有外國血統或外國國籍。這種因限制特定人而設的憲法條款顯然消解了憲法的公義性。針對此規定,2015年6月25日,緬甸聯邦議會曾根據民盟的呼吁進行修憲表決,但由于軍方議員的反對,未能通過對憲法中有關總統任職資格和修憲門檻等條款的修訂草案。至此,軍方的態度依然表現出阻止昂山素季成為緬甸總統的意向。但民盟的壓倒性勝利以及昂山素季釋放的和解善意使當下緬甸各方政治力量展現妥協姿態。
大選落幕之后,昂山素季面對即將肩負的國家責任,旋即開始了與多方的會晤之旅。她先后與國會議長吳瑞曼、總統吳登盛和軍方領導人敏昂萊會談,并約見了50多位各國大使。各方均表示政府交接將是和平的,總統吳登盛的發言人更聲稱,新總統的上臺“將是徹底史無前例的”。
根據憲法的任期規定,緬甸議會于2016年1月31日卸任,總統吳登盛于2016年3月30日卸任。而1月8日,吳登盛已經提前搬離總統府居所,以使總統府為下任總統居住做準備。除總統外,政府部長和聯邦議長也自1月初開始搬離官邸。政府代表團與民盟代表團進行了多次磋商,就權力交接和總統交接儀式達成共識:屆時于總統府舉行隆重的交接儀式。
緬甸首屆民選聯邦議會2月1日在首都內比都召開,并推舉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成員吳溫敏為人民院議長,聯邦鞏固與發展黨成員、前緬甸聯邦檢察院法務部負責人吳帝昆秒為人民院副議長。新議會的順利召開標志著昂山素季統領的民盟正式邁入緬甸權力中心。
當然,盡管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但最重要也是最引人關注的懸念是總統選舉。根據緬甸憲法,第二屆聯邦議會就位后,將選舉產生新一任總統。總統一職由軍方和上、下議院各提名一位候選人,再由全體議員投票選出。
當80%的選民支持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并期待昂山素季成為總統時,憲法第59條規定禁止具有外國親屬的她擔任,這個舊政權制定的憲法顯然與當下的民意相悖,當憲法成為民主的障礙時,緬甸人民如何跨越這種人為“溝壑”,考驗著政治家們的智慧。
既然即時修憲不現實,民盟也在積極努力以穩妥辦法成就大選結果。其中最穩妥的辦法即循著緬甸歷史上曾有的先例:暫時擱置憲法第59條。
既然這次大選后的緬甸總統一職一定是出自民盟——他們在議會中占絕對優勢,那么對于軍方和舊政府而言,他們有理由支持昂山素季。原因在于雖然昂山素季過往承受了數不清的苦難,如今在勝出的情況下,依然拋棄前嫌四處會面洽談,不管在選前還是選后,都未曾表現出一絲一毫的復仇心態。她始終倡導和踐行非暴力原則,反對以暴制暴。這些都說明了昂山素季是一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一個合作者、建設者,一個豁達開明的政治家。
然而,緬甸的政治進程并未按人們的預料推進。3月15日,緬甸聯邦議會投票選舉昂山素季的政治盟友吳廷覺為總統,新總統于3月30日宣誓就職,昂山素季受總統提名屈就外交、總統府部兩個部長職位,同時任國家顧問和總統吳廷覺發言人。她“作為緬甸新政權的‘老船長’,從黨務交接到政務安排,從權力分配到政策指向,悉數做了部署”。正如國際媒體認為的,緬甸新一屆民選領導班子宣誓就職,為這個亞洲腹地的國家政治經濟變革開啟了最新篇章。而每一個民主國家的誕生,都會使世界更美好一些。民主來之不易,我們期待并相信緬甸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令人矚目的是,盡管當昂山素季在軟禁中受難,聯合國擬制裁緬甸軍政府時中國對她的支持不夠,但她上任伊始就首邀中國外長訪緬。這表明,她不僅是一個反獨裁政府的民主偶像,更是一名務實而智慧地管理國家、能與各方合作的職業政治家。在新總統就職的第一時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電祝賀。到訪的中國外長王毅也表示,在第一時間訪緬,表明中國政府在緬甸政府翻開新的一頁的時刻,堅定地站在緬甸人民一邊。這種積極的信號令人快慰,作為鄰國和友邦,緬甸的民主轉型無疑也具有標志性的價值,他們的和平轉型之路,對古老的中國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