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至堅,水,至柔。山與水,似乎永遠不能并立而存,然而在一位書法家的身上,我們看到二者和諧相存。山因水而靈,水因山而秀,山水之間,乾坤朗現。
瀚海發于涓滴
書法是中國藝術長河中一塊經久不衰且不斷創新的藝術瑰寶,自甲骨與金文起始,至現當代書法藝術的不斷創新求變,這數千年的時光流轉中,無數書法家為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秦有李斯,魏晉出二王,大唐歐褚顏柳、宋庭堅、元孟頫,明見董其昌,清耀鄧石如。當然還有現當代很多書界名家。
車金林先生出身書香門第,其父親告訴他,追隨大家的藝術成長足跡,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從一塊璞玉經歷艱辛磨礪,進而成就永為世人贊嘆的藝術功績的:王羲之以墨當食;獻之書盡三缸大水;智永以“退筆冢”為書家稱道;鄧石如盡摹秦漢金石善本。成功從來是以堅持不懈為本。
車金林先生在父親的教導下,深諳一切成就與功績皆出自于勤奮鉆研的道理,所以他很早就開始追隨古代圣賢足跡。其書學廣泛,涉及王羲之、米芾、虞世南、孫過庭、曹全、張遷等名家名作。
山石,若是孤立地看,其力量微乎其微,但當它們聚集起來就成了被人仰望的峻偉高山。滴水,輕若游絲,一觸即散,可一旦匯聚起來就是氣勢磅礴的汪洋大海。正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成功都是從點點滴滴的積累開始的。車金林先生日夜不輟地鉆研與臨摹古代書家珍品,經年有成,并創造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行草書法。
筆墨縱橫寫人生
中國文字是從象形符號開始的,最初人們只是描畫一些所見之物的外在形象,也就是象形文字。文字的形成,和古人類的陶器被創造出來一樣,陶器用于盛裝食物,語言文字用來溝通交流。
從大篆小篆,到隸書,到真行草的形成,書家們逐漸認識到心性的重要性。如果說書法的形式是器物,那么器物里的酒就是書法的精神,人們說一壇好酒,并不是說盛酒的壇罐有多漂亮,而指壇中所盛的美酒。當然對于書法來說,形式之美也是絕不可缺失的,但僅有形式,或過于注重章法就會失去靈性。
拜賞先生書法,深感其用功之深,每一字的橫、豎、撇、捺、點皆有濃濃的書味在里面,這與他初期研習百家之書有莫大的關系。第一眼看到車金林先生的書法,深為其氣勢的恢弘闊大所震撼折服,淋漓翰墨間盡顯出他的個人性情。這與他的人生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車金林先生出身行伍,在軍隊里歷經錘煉,造就了他軍人的氣質與胸懷。這貫穿到他的書寫當中,就表現為渾然大氣的風格特征。軍人的氣質,文人的情懷,在他的書法里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1989年河南省委辦公廳與河南省書法協會聯合舉辦了一場書法大賽,車金林先生憑借作品《墨趣》在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一紙長方尺幅,赫然“墨趣”兩字。一眼望去,兩字若龍蛇飛動,虛虛實實,變幻莫測;再觀其筆觸出入,力量飽滿,遒勁瀟灑,一氣呵成,令人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力道。
明代著名書畫家徐文長,其書法與繪畫皆令人嘆服,他的書畫結構布局有“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的特點。車金林先生的《墨趣》在結字及章法上也皆有“疏馬密風”的意趣。“墨趣”兩字,“墨”為上,“趣”承下,“墨”字占畫幅的三分之二,“趣”為三分之一,可見車金林先生在下筆前已有安排,有“墨”才有“趣”,主謂分明。在結字上,“墨”字高而疏,“趣”字扁而密。“墨”字運筆先疾后徐,“趣”字整體運筆沉緩穩健,這也正好符合“墨趣”的旨意。畫幅左側題款,年月日書寫者,一列下來,行書小字,疏疏密密,錯落有致。其后是點睛之筆,兩方上下承續的朱紅印章,更添了“墨趣”之美。
先生比較喜歡的一幅字,名《劍》,在2007年河南全省公安系統書法大賽中獲得一等金獎。這幅字最能體現車金林先生的精神氣質,也更契合軍隊的亮劍精神。亮劍,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信仰,在面對勁敵時,作為軍人,必須劍拔出鞘,亮出利劍。“劍”字書寫,從啟筆至收尾,一股凜然硬拔的氣勢一以貫之。字間仿佛有一位劍客,揮舞著手中鋒利的寶劍,劍隨身行,忽左忽右,虛實錯落,卷起烈風,劃破云霾,終于一劍制敵,天下太平。再觀“劍”字,濃墨起筆,筆鋒內藏,有錚錚鐵骨之相;提按的上揚與下落,跌宕如激浪撞石,洶涌澎湃,激越昂揚。“劍”字右側為“立刀”,在此就是一把“利劍”,蒼勁鋒利,寒光閃爍。“劍”字左側為“僉”位于畫幅左上部位,其下方正好布局題字——“發揚亮劍精神,勇往直前”。
執此一劍,何患勁敵!
車金林先生還有一幅作品——《云濤》,這幅字在2008年“奧運杯”全國書法大賽中一舉奪魁。“云濤”兩字,“云”字平和,“濤”字激烈,云在上,濤在下,一輕一重,正是字義與字形的完美結合。這兩個字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人的生命軌跡,生命的開始就像“濤”,總有山石阻擋,道途坎坷漫長。但當這一切磨難都經歷之后,就站在了人生的頂峰,回望來路,原來那些困頓都已渺小下去。
他說,真正的大寫人生就是“云”, 云淡風輕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