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石油企業自1992年開拓海外油氣市場以來,不僅解決了國內油氣資源的供需矛盾,保障了國家的石油經濟安全,還積累了大量的海外投資經驗。但國際局勢的變化莫測和油氣資源國環境的不穩定,使得石油企業在投資中面臨復雜的政治、經濟、安全等一系列海外投資風險。本文比較分析了我國石油企業在中東、非洲、中亞—俄羅斯這三大區域投資所面臨的風險,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
關鍵詞:石油企業;海外投資;海外投資風險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6)05-0059-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5.11
一、引言
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不斷增強,國內的石油儲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走出國門開展海外投資是我國石油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石油企業海外投資初期主要集中在上游勘探開發領域,近年來借鑒國外石油公司的投資經驗,逐步建立起了以上游資源為核心,覆蓋煉化、管道、銷售等海外業務的全產業鏈,實現了上、下游一體化的海外投資發展模式[1],初步形成了中東、非洲、中亞—俄羅斯三大戰略投資區域。中東和非洲地區石油儲量高,中亞和俄羅斯地區的地理位置特殊,且這三大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差異大,石油企業開展海外投資面臨的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的風險內容和風險程度會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分別就中東、非洲、中亞-俄羅斯這三大投資區域進行風險分析。
二、主要投資區域風險分析
(一)中東地區風險分析
我國與中東地區油氣項目合作已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東地區一直是我國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占進口總量的一半以上[2]。三大石油公司(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沙特阿拉伯(簡稱“沙特”)、伊朗等國分別有油田合作項目,與沙特的合作始于2004年簽訂開發油田區塊的協議,而伊朗是在2005年獲得油田的勘探開發權。另外,科威特、伊拉克等國也是我國石油企業的主要合作區域。中東地區持續動蕩的政治環境使得石油企業的海外投資面臨諸多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點:
1.政治風險
戰爭內亂不斷、核問題對峙是石油企業在中東投資面臨的主要政治風險,還有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地處中東“心臟地帶”的敘利亞成為多國博弈舞臺,從2011年至今內戰不斷,敘利亞“代理戰爭”①傾向愈發顯著,敘利亞政府軍、自由軍和聯合國的政府軍等多方武裝勢力參與內戰,隨后在國際斡旋下達成了 “化武換和平”協議,截至2015 年初仍舊戰亂不斷。戰爭內亂不但可以直接導致中國石油企業的投資項目推遲、停止甚至取消,而且還會造成企業人員傷亡、安全保障、基礎設施的損壞等問題。伊朗核問題與西方社會的對峙引起了政治環境的不穩定,這是石油企業投資面臨的最大風險,雖然2013年8月,新總統魯哈尼上任,達成了關于伊朗核問題“P5+1”①的框架協議,暫時緩解長期緊張的美伊關系,但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3]。整體來看,除了敘利亞和伊拉克以外,其他各國的政局比較穩定(見表1),阿聯酋政府信譽較高,各國普遍存在各項法律法規不健全或與國際法規相抵觸,政府辦事效率低下,發生糾紛時可能會比較麻煩;而且財政政策調整滯后缺乏可持續性,外債數額不斷上升,這對于石油類的投資會帶來經濟損失。
2.經濟風險
受戰爭的影響,2011年歐盟開始對中東地區實施經濟及金融制裁,同時西方國家的干預,使得中東國家國內GDP增長放緩,加之投資貿易縮減,經濟問題顯現[4]。阿聯酋的通貨膨脹率2011—2014年一直保持在2%以下,本土地區的失業率徘徊在高位。伊朗2013年的通貨膨脹率高達42.6%②,由于核問題方面達成初步協議,歐美經濟制裁縮小范圍,因此在2014年回落為15.6%。美國智庫卡托研究所公布的2013年國際悲慘指數③排行榜,伊朗僅次于委內瑞拉淪為第二悲催國家。一方面匯率和油價的波動,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會進一步增加企業的海外投資成本,加大海外投資經濟風險[5]。另一方面,歐美國家對伊朗地區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產品的經濟制裁并未解除,金融制裁由伊朗央行擴展到其他商業銀行,這將給企業帶來融資風險。這些宏觀數據和客觀現象不僅反映了中東地區不穩定的經濟形勢,而且給社會風險和矛盾沖突埋下了隱患,對于我國石油企業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區的投資是非常不利的。
3.安全風險
中東地區屬于宗教國家,恐怖事件、教派沖突和地方矛盾時有發生。敘利亞和伊拉克是全球恐怖襲擊最猖狂的地方,外企員工被綁架、石油設施遭破壞的恐怖事件也是屢見不鮮,戰爭內亂、地方矛盾和教派沖突等事件都引起了巨大的人員安全風險。而且中東國家整體的基礎設施不健全,地理條件較差,醫院設備落后,遠離項目所在地,外國工作者對當地氣候難以適應,易引發疾病,這對于員工招聘和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像阿聯酋這樣施工區域無社會醫療依托,屬熱帶地區,易引發登革熱、馬來熱等群發性疾病、流行性疾病,同時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的員工易引起身體及精神疲勞,這樣會降低工作效率、員工情緒異常,形成不穩定因素并易誘發HSE風險④。
(二)非洲地區風險分析
非洲地區油氣資源豐富、勘探程度低,2013年石油和天然氣剩余探明儲量分別占世界剩余探明儲量的7.7%和7.6%⑤。我國在非洲的油氣投資主要集中在西非的安哥拉、剛果(布)和赤道幾內亞地區、北非的南蘇丹,其中安哥拉是目前我國石油進口的第二大來源國、在非洲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投資目的地國,而中國自2004年與西非的安哥拉簽訂了20億美元的石油項目合同后,已經成為其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出口國[6]。
1.政治風險
非洲地區日益重要的能源戰略地位,使得全球主要大國和經濟組織積極擴大與非洲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大國的介入使得非洲地區成為熱點頻發、沖突和矛盾集中的地區。沒有像中東國家那樣深受戰爭內亂的侵襲,卻因為社會矛盾的激化頻繁出現大規模的游行示威活動,自2011年初至今,非洲多國深受茉莉花革命影響,國內政局動蕩不安,直接影響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治安。從表2可以看出,目前埃及政治環境不穩定,其他國家的政局基本穩定。但南北蘇丹的分離也一度使得兩國緩沖區的石油項目被迫出現停產、復產的局面,暴力事件也常有發生[7]。除了社會矛盾帶來的政治風險外,我國在非洲的投資還面臨著第三國干預風險,份額油模式是我國與非洲國家合作的典范,卻受到西方國家的無理指責,認為“份額油”打亂了國際石油的供給秩序。事實是中國的石油公司與其他國際公司一樣,將開采的份額油根據國際油價的走向來選擇石油市場[8]。
2.經濟風險
非洲地區投資主要面臨的經濟風險是經濟制裁下的融資困難、匯率和油價的波動。雖然近年來石油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非洲地區經濟的增長,但也因國際石油需求量的下降而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表2中的赤道幾內亞(簡稱赤幾)、剛果(布)和蘇丹三國的經濟結構單一,國內經濟收入主要依賴石油,2013年石油產業占GDP的比重在赤幾和剛果(布)分別為86%、65%,而南北蘇丹是經濟最不發達的國家,財政收入幾乎全來自石油產業[9]。赤幾2013—2014年的經濟增長率甚至為負(見圖1),2014年的GDP增長率也是-2.3%,蘇丹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更是經濟受阻的關鍵。非洲多國的經濟發展單純依靠石油收入,加之歐美國家對蘇丹的經濟制裁,使得石油企業投資面臨較高的油價風險和資金風險。而且非洲國家整體的金融體系落后、外匯管理混亂,雙高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加速了經濟的負增長,這些經濟問題直接加大了海外投資的經營成本,若企業不能提前做好風險應對預案,油價和外匯風險會直接拖垮企業的資金鏈,甚至迫使企業退出投資項目。
3.安全風險
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地方矛盾沖突導致了暴力事件頻發,國內動亂更是滋生了恐怖主義土壤,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引起極大的社會不穩定性,使得多類海外投資項目設施遭到破壞,社會治安較之前急劇惡化,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其中安哥拉的安全風險最大,楊海恩(2013)根據中國石油企業境外投資的影響因素,運用AHP法綜合評價美國、巴西、安哥拉等六國的投資環境,得出安哥拉的綜合投資環境最差,這主要是受安哥拉惡劣的社會治安環境所致[10];2013年在安哥拉的達爾富爾和南科爾多凡州的中資企業就先后遭遇4起劫持人質和多起搶劫事件。社會環境的不穩定將是石油企業在非洲開展海外投資的主要安全風險。
(三)中亞-俄羅斯風險分析
中國石油企業在歐亞地區的合作對象主要是中亞五國和俄羅斯,而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是中國主要的原油貿易國,位于我國2011—2014年十大原油進口國之中,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是中國主要的天然氣貿易國[11]。自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同打造絲綢之路的構想后,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將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規劃。加強與中亞和俄羅斯地區的能源合作,可以彌補中國油氣資源供應短缺的現狀,減輕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同時,深化與俄羅斯、中亞等國在能源開發和管道運輸領域的合作,是中國突破能源海運安全、破解“馬六甲困局”的關鍵一環[12];對于俄羅斯而言,與中國的能源合作是其應對歐美經濟制裁、石油領域限制的重要戰略手段,也是未來全球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亞來說,中國是全球最具有潛力的消費市場,與中國的合作能夠幫助中亞地區實施能源戰略的多元化發展,擺脫長期受制于俄羅斯的狀況,以維護中亞地區的利益最大化[13]。絲綢之路大背景下的能源合作給我國石油企業在中亞和俄羅斯的投資帶來重要機遇,但企業也應謹慎應對投資中的各類風險。
1.政治風險
同中東和非洲地區相比,中亞和俄羅斯的宏觀環境比較穩定,尚無重大政治沖突,但各產油國在油氣領域的政策、法律、稅制變動頻繁,使得外資企業的稅負比較繁重,在俄羅斯有2/3的財政收入都是來自于企業的稅款。俄羅斯已經頒布了聯邦法對外商的投資比例嚴重設限,而中亞國家對外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方面更為嚴格,頻繁出臺新政策加重企業的經濟負擔(見表3、表4)。2014年烏克蘭危機以及西方的制裁,打破了俄羅斯對國外石油企業參與本國上游合作的種種政策限制,是長久以來中國投資俄羅斯管道出口和勘探開發的一次重要機遇[14]。其次是中亞、俄羅斯富含油氣的地區和國家一直是西方大國關注和爭奪的熱點地區,同時也是他們單獨或聯合遏制中國的重點地區。中國石油企業進入這些地區和國家始終面臨著來自歐美、日本政府的阻力,甚至是本地區的種種阻撓和壓力,以及西方石油巨頭公司的競爭擠壓,外部環境存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比較容易干擾或影響石油合作的進程、深度與廣度。因此,我國石油企業在俄羅斯——中亞地區的投資面臨主要是嚴格的政策法律風險和第三國干預風險。
2.經濟風險
中國在中亞、俄羅斯的油氣合作面臨的經濟風險主要包括外匯風險、油價風險和信用風險。匯率的變動會帶來資金匯入產油國前的看漲風險和資金收回時的看跌風險,而通貨膨脹必然會引發物價和工資的上漲,進而直接增加項目成本,降低利潤;而且該地區的外匯管制嚴格,法律規定和執行不一致,實際操作中換匯困難(見表4)。國際石油的供需變化是影響油價的主要因素,匯率的不穩定也同樣會帶來油價風險。油價的波動會直接影響一國的經濟增長變化[15],油價的上升會帶動能源產品價格上漲,進一步導致工業和制造業產品成本上升,從而形成通貨膨脹壓力;而油價大幅走低又會導致海外投資項目推遲、投資增勢趨緩、經濟效益下滑,影響石油企業的出口。中亞和俄羅斯地區對外資企業的管理相當嚴格,卻對國內企業缺乏相應的監督懲罰機制,投資過程中會出現一方故意欺騙、未按約定及時、足量投入資源等違約行為,這些信用問題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損失,還迫使合作一方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監督,從而增加企業投資的經營成本。
3.安全風險
隨著中亞地區能源探明儲量的不斷增加,以及中亞國家開放的投資政策和關鍵的戰略位置吸引了更多石油企業投資,來自大國博弈的政治風險將是中國石油企業在中亞油氣合作的主要宏觀環境。俄羅斯地區宏觀環境穩定,社會治安良好,近年來部分地區出現恐怖襲擊事件和宗教矛盾沖突,中亞各國內部的爭端和矛盾會給能源合作安全帶來隱患,一旦國內出現極端資源國有化現象將給外資企業帶來巨大財產損失和毀滅性打擊。自金融危機后,中亞各國經濟不景氣導致社會治安環境惡化,近年來更是發生中石油職工被殺案、匪徒進入中資企業項目駐地搶劫等惡性案件,中亞地區的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加大了外資企業投資的安全風險。
(四)小結
通過對中東、非洲、中亞-俄羅斯三大區域的風險分析可以發現:(1)石油企業在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投資面臨的政治風險較高,特別由戰爭內亂和矛盾沖突誘發政治風險,其中,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和蘇丹是風險最高的國家;中亞和俄羅斯地區政治環境比較穩定,整體而言,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政策的多變性會更多的影響石油企業的投資經營。(2)中東和非洲地區局勢動蕩并受國際和西方國家的金融制裁,使得石油企業面臨很大的金融風險和匯率風險,融資困難和匯路不通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日常經營。油價風險是石油企業海外投資普遍面臨的經濟風險之一,2014年以來油價持續走低,使得我國以上游勘探開發為主要業務的石油企業經營效益下滑,投資增速放緩。(3)宏觀環境的動蕩不安直接帶來的是巨大的安全風險,中東和非洲地區雖然石油儲量高卻是高風險區域,戰爭內亂、種族矛盾和惡劣的自然氣候給人員安全帶來不利,中亞地區的內部矛盾沖突也給社會安全埋下隱患,人員安全和設施安全是石油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主要安全風險。
三、風險應對策略與建議
(一)政治風險
企業應當建立自身的海外投資風險預警機構,首要的便是進行政治風險評估,積極與當地中國駐外使館、商務參贊等進行聯系和溝通,深入了解其政治形勢、法律體系、政策傾向等,對當前的投資環境作出分析預測,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同時中國政府應做好公關工作,表明中國的和平能源和共謀發展觀,消除外界的誤解;企業投資應盡量避免選擇沖突多發地帶,傾向于國家政治環境相對穩定、法律法規健全的國家。在中東和非洲地區這樣常年動亂不安的政治環境中,特別是埃及、利比亞地區的政治局勢波動帶來國內經濟環境惡劣,企業應特別密切關注這些國家的實時動態,做好風險預警措施。
(二)經濟風險
油價風險是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面臨的主要經濟風險之一,尤其是在中東、非洲一些依靠地區石油儲量高的國家開展投資時更要做好預防措施[17]。為此,企業在風險預警機構下應當設立專門的油價風險預警部門,一方面可以加強與國外機構組織之間的油價信息交流,以便對未來油價進行分析與預測,適時開展一定的套期保值操作,規避油價下行風險。另一方面通過與國外石油企業建立投資合作關系,共同開發國際石油市場,利用多種項目途徑來分散油價風險。面對投資國的匯率風險時,企業應當提前了解項目所在地的金融體系和匯率穩定性,做好資金流管理;同時在投資項目簽訂后通過信用保險機構給項目投保,如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商業擔保服務、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的信用風險保障產品等。一旦風險發生,企業可以通過自身或相關手段追償損失,或者由信用保險機構定損核賠、補償損失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風險損失,保證了企業的正常經營。
(三)安全風險
目前中國石油企業在這三大區域投資的安全風險主要包括人員安全和項目設施安全。對于項目設施安全,企業應處理好與當地政府機構或者部族首領之間的關系,注重與當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和感情溝通,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推動政府或者部族加強管理,保障油田的作業安全和重點設施安全。人員安全一般由社會矛盾和項目執行過程的沖突導致,企業應當根據資源國的社會環境和石油項目的需要,選擇高素質的國內員工和當地員工,嚴格定期的進行員工海外投資培訓,遇到沖突時能夠協商溝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
(責任編輯:于明)
參考文獻:
[1]茅啟平,王忠橋.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回顧與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13(6):28-33.
[2]閆林.后半桶石油:全球經濟戰略重組[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王宗帥,穆獻中.中國石油企業需要應對伊朗石油投資環境的新變化[J].對外經貿實務,2014(3):8-11.
[4]張廣本.經濟制裁下國際油氣合作的資金風險管理[J].中國石油企業,2013(11):40-42.
[5]Ying Fan, Lei Zhu. A Real Options Based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hina's Overseas Oil Investment Decisions[J]. Energy Economics,2010,32(3): 627-637.
[6]亢升.中國與安哥拉石油業的合作風險及規避措施[J].西亞非洲,2010(1):40-44.
[7]張安平,李文,于秋波.中國與蘇丹石油合作模式的實證分析[J].西亞非洲,2011(3):3-11.
[8]Zhong Xiang Zhang. The Overseas Acquisitions and Equity Oil Shares of Chinese National Oil Companies:a Threat to the West but a Boost to China's Energy Security?[J].Energy Policy, 2012, 48: 698-701.
[9]楊振發,中國與南蘇丹石油合作的機遇與挑戰[J].西亞非洲,2012(3):90-106.
[10]楊海恩.基于AHP的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環境評價[J].經濟問題,2013(3):81-84.
[11]秦鵬.中國與中亞國家石油合作的歷史與現狀[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87-95.
[12]陳小沁.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中俄能源利益分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5):89-94.
[13]許勤華.新地緣政治:中亞能源與中國[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
[14]楊宇,劉毅,金鳳君.能源地緣政治視角下中國與中亞—俄羅斯國際能源合作模式[J].地理研究,2015,34(2):21
3-224.
[15]Lutz Kilian, Alessandro Rebucci, Nikola Spatafora. Oil Shocks and External Balan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 77(2): 182.
[16]秦鵬,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石油合作法律機制研究[J].經濟問題,2014(6):53-57.
[17]佟新宇,石油價格波動及其風險防范對策[J].當代經濟,2013(17):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