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有云:“兵者,詭道也!”雖說外交之道與兵道差相仿佛,但最近一段時間美俄關系的詭異程度,還是讓外界像霧里看花一樣,看得到卻看不透。
7月14日,美國國務卿克里訪俄,與俄總統普京表現出難得的“熱乎勁”——當天晚上,兩人就夜談三個小時,談話內容也是若明若暗,媒體猜測得最多的是“反恐軍事合作”,但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對此予以否認。這種“熱乎勁”好像跟當前美俄關系的“背景色”不太搭調,克里訪俄前幾天,莫斯科宣布驅逐兩名美國駐俄外交官。而這件事又是6月6日“俄警察暴打美外交官”這場風波的繼續延燒,當時俄警察在美駐俄使館門口處攻擊致傷了一名美國外交官,事后俄方的解釋是“警察保護使館免遭不熟悉的入侵者襲擊”,6月17日美國宣布驅逐兩名俄羅斯外交官。
就在美俄“低烈度外交對抗”引人注目之時,克里訪俄傳遞出來的信息的確值得玩味。
《華盛頓郵報》早在克里抵俄前就曝出他“帶著一份八頁的在敘利亞合作反恐計劃書”的大料,猜測美國的敘利亞政策會發生重大轉變;而路透社則表示,美國打算以與俄建立軍事伙伴關系來換取俄向巴沙爾政權施壓。俄
《獨立報》甚至稱,克里訪俄已經引發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的糾紛,國防部和情報部門的官員不明白克里“為什么要向俄羅斯‘獻媚’”。
然而,誰也沒料到,這些
“對俄綏靖”的疑云僅僅幾天后就被另外一股“風”吹散了:7月18日,世界反興奮劑機構的報告稱,俄政府“操縱運動員服用興奮劑”,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曾被美議員披露一直接受美國政府的資金支持,此前一天,更有一封由美國、加拿大等十國反興奮劑機構官員署名、即將提交國際奧委會的信被媒體曝光,信中要求“取消俄羅斯代表團參加里約夏季奧運會的資格”。這種企圖引起俄方的憤怒與反彈,俄杜馬體育委員會主席斯維謝夫表示:美國是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抵制俄參加里約奧運會與對俄實施經濟制裁相似。對此英國《每日郵報》感嘆:鑒于俄與西方的緊張關系已經惡化到冷戰以來的最低點,禁止俄參加奧運會的決定將“產生巨大影響”。
的確,很少有國際現象能像俄美矛盾這樣讓世界勾起對“冷戰”的回憶,特別是過去幾年,俄與西方“新冷戰”的說法,如同歷史的循環一直存在。不過,有不少學者不同意使用“新冷戰”這個帶有明顯時代特征的詞,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學者安德魯·莫納漢就曾說,冷戰的歷史被現實“濫用”了,似乎變成了一個筐,只要是對抗就可以往里裝。也有人提出了“混合戰”的概念,認為當前俄美博弈已進入新階段,由冷戰時的“秀肌肉、拼軍事”變成了包羅萬象的“混合戰”。
“混合戰”雖然混雜有經濟戰、外交戰、信息戰、心理戰等,最搶人眼球的還是類似“取消俄羅斯參加奧運會資格”等
“低烈度對抗”。與此同時,“拼
軍事、秀肌肉”照樣在進行。7月9日,被稱為冷戰結束后最重要的北約峰會在華沙閉幕。最后一次參加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其他成員國首腦共同確定,北約將在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四國增加駐軍。在華沙條約組織解散25周年之際,北約在俄羅斯“家門口”討論如何加大對俄震懾,美俄關系之緊繃可見一斑。難怪俄《獨立報》驚呼:
“俄羅斯仍在北約的瞄準鏡中。”而俄隨后也還以顏色,7月11日宣布戰略導彈部隊將在全俄范圍內舉行演習,演習將持續超過一個月,共有30個戰略導彈分隊與25個保護和保障分隊參加。
而能將這一切——訪問、敘利亞問題上的合作、相互驅逐外交官、增兵邊境、演習威懾等聯系在一起的,恐怕也只有“混合戰”了。今天俄美的“混合戰”既不同于冷戰時的軍事對峙,又不同于冷戰后的非敵非友戰略模糊,而很可能是一種常態化、全方位的博弈,這種狀態勢必對世界局勢的新平衡產生深刻的影響。
事實上,自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美關系就迎來轉折點:雙方在后冷戰時期的互動模式開始解體,同時甚至讓人嗅到了一股冷戰的硝煙味。但話又說回來了,盡管很多人強調“冷
戰”的特定內涵,如兩大陣營而非美蘇單獨對抗、核戰爭陰影,等等,但就冷戰的最核心本質——介于戰爭與和平之間——而言,要將今天美俄間的“混合戰”稱為“新冷戰”,其實也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