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影響
老齡化影響經濟發展,但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完全不一樣。首先,老齡化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持續的,無論中國和國際人口老齡化都方興未艾,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至少要持續30年。其次,老齡化通過對社會保障和社會勞動力的影響,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可逆的影響,不因整個國內經濟環境的惡化而減弱其影響。再次,老齡化會導致老年消費減少、儲蓄水平下降,促使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與其他變量疊加,進而對經濟產生間接和疊加的影響。最后,老齡化影響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社會勞動力、人口國際遷移、經濟發展等多個方面。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階段,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可以減緩和推遲,但難以避免。快速老齡化往往導致經濟社會難以適應,形成大沖擊,如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緩慢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相對小,如在法國和美國等。
老齡化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與社會、政治等緊密相連、犬牙交錯的綜合問題。
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間接影響
老齡化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在經濟發展本身,具體表現在經濟發展政策、經濟發展基礎、經濟發展宏觀環境、經濟發展微觀環境、人力資源開發程度、科技創新程度、市場開放程度、居民消費能力、社會福利實現程度等。人口老齡化通過社會保障、勞動力供給、社會消費等,對經濟發展產生潛在、持久和負面的影響。未來經濟絕不是簡單地由人口數量、勞動力數量或老年人口比例多寡所決定的。社會消費不足、投資過剩、房地產泡沫(價格過高)、過低生育率、公共債務過高、居民儲蓄過高、股市長期不振、匯市波動過大,這些都和人口老齡化有關,但實際也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積累沉淀下來的問題,都可能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國內外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基礎(包括勞動力數量、質量、資金、環境等)等要素,將決定我國未來城市化、工業化、信息化發展程度;而城市化等將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醫療衛生技術進步,繼而促進居民收入的提高,促進文教體育發展,加快社區建設,增加儲蓄和投資力度,并且完善社會保障。這些要素綜合促進人口年齡性別、文化素質結構的調整,加速人口老齡化發展;老齡化的發展又影響了居民收入及儲蓄和投資,對文教體育事業、社區建設、社會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影響城市化、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最終影響經濟發展。
應該指出,人口老齡化對于儲蓄、消費的直接影響十分有限,尤其是在老齡化早期。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促使儲蓄和消費迅速上升,同時計劃生育政策使老齡化加劇,表現為儲蓄和消費隨著老齡化發展而增加;實際上,掩蓋了老齡化對于儲蓄和消費的負面影響。從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發展看,隨著老齡化的發展,在勞動力價格上升和原材料短缺的雙重影響下,制造業被迫轉移到欠發達國家,新興產業發展受阻,出現“停滯的10年”,導致居民收入增長停滯、消費降低、儲蓄減少。目前,我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分析表明,社會就業率、教育發展、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居民消費、儲蓄等都與人口年齡結構相關,但都和人口年齡關系不大,不是完全由年齡結構所決定的。從歐洲國家的情況來看,老齡化對于經濟的直接影響小,而對經濟發展的間接影響非常大。老齡化單個因素難以對社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而與其相關的綜合因素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十分大。經濟惡化不可能是老齡化單一因素引起的,而是一系列經濟社會綜合變動導致的結果,人口老齡化僅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老齡化不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更像一系列對經濟“堤壩”反復沖擊“浪潮”中的一次“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