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戲劇簡史
西方戲劇源于古希臘。公元前6世紀末,古希臘人在大典上表演酒神頌時即興編唱詩句,有人在酒神頌的歌舞中加進一個演員,由他輪流扮演幾個人物,并與歌隊長對話,被認為是最初的戲劇因素。這一時期是人類戲劇的童年時期,也是它的第一個繁榮期。著名悲劇作家有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著名喜劇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
歐洲的14~16世紀,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人文主義運動席卷歐洲各國,肯定人的價值,贊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和個性自由,在戲劇史上也形成了第二個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歐洲戲劇以英國和西班牙為主流,主要劇作家有馬洛、莎士比亞、瓊森、魯埃達、維加·伊·卡爾皮奧等。其中,莎士比亞的劇作乃是世界戲劇寶庫中的珍品。他的創作風格之多、題材之廣令人驚嘆:悲劇、喜劇、歷史劇、悲喜劇,還有田園劇、傳奇劇。其中最具影響的劇本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哈姆萊特》《奧塞羅》《李爾王》《麥克白》。在那些劇作中,優美的詩句與粗野的語言渾然一體,再加上各種雙關語、幽默語、比喻、諷語、諧語、俚語以及職業語言等等,應有盡有。
到17世紀,歐洲戲劇進入古典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戲劇強調理性,悲劇與喜劇界限嚴格,不能混雜。“三一律”是戲劇的專有名詞,它規定每個劇只能是單一的故事情節,事情發生在一個地點,并于一天之內完成。這一時期的主要劇作家有高乃依、莫里哀、拉辛等。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戲劇在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都有發展。在法國,啟蒙運動的主將狄德羅提出建立市民戲劇、嚴肅喜劇的綱領,劇作家博馬舍則為這種新興戲劇提供了實踐的范例。在德國,萊辛成為民族戲劇的創始人,到70年代,還有劇作家歌德和席勒。在意大利,長期流行的即興喜劇的傳統,造就出啟蒙劇作家哥爾多尼,他的喜劇作品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19世紀,歐洲戲劇分為兩大流派:浪漫主義戲劇與現實主義戲劇。前者表現主觀的內心生活、強調創作自由,代表性作家有法國的雨果、維尼、繆塞、大仲馬,德國的克萊斯特,俄國的普希金等。19世紀3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現實主義戲劇,則更重視客觀性及細節真實,它強調再現完整的人,重視人的個性特征。如挪威的易卜生,法國的小仲馬,英國的蕭伯納,俄國的果戈理、奧斯特洛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等。易卜生是繼莎士比亞之后又一代戲劇大師,被人稱為“現代戲劇之父”。為他贏得這一殊榮的主要是他的社會問題劇,如《玩偶之家》
《群鬼》《人民公敵》等。他的戲劇顯示了個人與環境的抗爭。易卜生的憤怒越過了具體的人而指向社會,因此他被稱為“社會作家”。
19世紀以后,多種流派相互競爭、又相互吸收,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劃分為現代和當代,也可以統稱為現代戲劇。此時的現實主義戲劇風格多樣。美國戲劇大有后來居上之勢。與現實主義戲劇并存的是此起彼伏的諸多新流派,諸如象征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等等,也可統稱為現代派戲劇。這些新流派的誕生,有社會原因,又受到現代哲學、現代心理學的影響。它們以現實主義戲劇的對立形象出現,但又影響了現實主義戲劇。
中國戲曲簡史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分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
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重要時期,以元曲聞名于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有人說,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樸自然勝,后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
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是明清傳奇。明中葉以后,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臺上的主角。
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浙江海鹽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昆山腔的合稱。對后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后兩種,即弋陽腔和昆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后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昆曲。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戲的盛行,后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臺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昆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變為了茶肆歌臺。
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乾隆的壽辰,從揚州征調了以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徽班入京,成為徽班進京的開始。此后又有安徽班相繼進京。在演出過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為著名的四大徽班。當時正是地方戲曲勃興、花雅爭勝的時期,一些新興的地方劇種,如高腔
(時稱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原來兼唱多種聲腔戲的基礎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別是吸收秦腔的精華,以充實自己,逐漸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京劇形成后不久,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并在此時引起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是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紀初,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層出不窮。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較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生行的余(叔巖)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凈行的金(少山)派、郝
(壽臣)派、侯(喜瑞)派、丑行的蕭(長華)派等。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
1959年前后,京劇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白蛇傳》
《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出臺,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同時,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臺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后,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得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