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周一,“權威人士”再度現身。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這是“權威人士”在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登《五問中國經濟》、2016年1月4日刊登《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的再度發聲,引起各方強烈關注。
這被看做是最高層在通過媒體向公眾“喊話”。在中國越來越重視宏觀調控預期管理的背景下,通過這種“喊話”,傳遞最高層對中國經濟的把脈,引導市場預期,已然是輕車熟路之舉。
姑且不論這種“喊話”的方式,也不探討“僅威人士”到底是誰?“僅威人士”的再度喊話,確實說明當前宏觀經濟走勢的復雜性,以及各方認識的差異性。因此,除去公眾心中對宏觀經濟運行的“霧霾”,顯得非常及時和必要。
此次“喊話”,主要從宏觀調控怎么干?經濟形勢怎么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推?經濟風險怎么防?預算管理怎么辦?等幾個方面未展開。至少傳遞出如下幾層重要信號:一是我國經濟運行是L型走勢,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但經濟韌性強,即使不刺激、增速也跌不到哪里去。另外,經濟發展中出現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房地產泡沫、過剩產能、不良貸款、地方債務、股市、匯市、債市及非法集資等風險點增多。一些地方就業問題凸顯,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二是供給側是當前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郎回歸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
三是關鍵政策要穩。大政方針不能動搖,宏觀經濟政策不能搖來擺去,要善于進行政策溝通,說清政策目的和涵義,減少誤讀空間。
可以說,上述問題直指當前宏觀經濟管理中的要害,對這些問題剖析也很深刻到位。但是客觀來講,對比之前權威人士的兩次“喊話”,其實新意并不多,問題還是那些問題,上次說的這次也都還在。
這也凸顯了當前的改革之難!相比于決策層理性判斷的“喊話”來管理引導市場預期,如何在政策落地上下足功夫,顯然更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