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在步入新常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財稅政策要如何適應新常態,財政能否保持良好的持續性發展,財政支出又能否花出效果等等問題都值得去思考。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財政的可持續發展和供給側改革相輔桕成,財稅的現代化管理則是供給側改革的現代化保障,加快推進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強地方經濟發展能力,減輕企業負擔等關鍵性問題。努力以財稅體制改革助力新常態下改革紅利的釋放。
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以及現代財政制度加快建立等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迫切需要我們用創新的思路來破解發展難題,更好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由上海財經大學和第一財經共同舉辦的第三屆長三角財稅論壇上,許多專家討論這些相關問題。其中,三個議題頗受關注。
第一,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形勢發展,財稅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4年的工商稅制改革初步確定了市場經濟下我國稅收制度的基本格局之后,在此后的卜幾年間,我國又推行了以“費改稅”、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增值稅的轉型為主要內容的稅制改革。目前現代化的稅收格局分為有六大體系,也就是稅法、稅制、征管、信息、納服、組織六大體系。江蘇省地稅局局長江建平形象的將其歸納為一個立體三角形。其中平面的三個角,一個角是稅法稅制的現代化:一個角是征管體系的現代化;還有一個角是稅收當中人的現代化。最后一個頂點的立體的角,應該把它看作是稅收的持續穩定高質量增長,整個稅收工作的中心還是為了支撐這個點。那么隨著國家政策和制度的調整,稅收管理現代化將如何進一步發展,這是值得期待的。
第二,在新常態下,財政收入的增長率也呈現了新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支出將做什么樣的調整,起關鍵作用的是國家的財政機制和制度上將如何調整。如何使我們尉家的財政能夠可持續發展。財政體制如何改革,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第三,在經濟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如何理順并明確財政支出責任是當前重要問題。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原副主任姚勝強調了四點;一要注重財政收支規模和范圍問題的研究,注重財政收支方面的法制建設,并強調財政收支預測的研究。二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和提高財政績效;三要加快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桕適應的制度建設,劃分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界限;四要注重控制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
由此可見,財稅管理現代化和財政可持續性發展以及財政支出責任三者有著內在聯系,財政管理現代化為財政可持續性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財政支出責任的發展又要以財政體制的創新為前提。本次專題分別論述三者在新常態下的變化和創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