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在6.7%的水平,對此有觀點認為,很可能預示著經濟基本到了L形底部。其實在我看來,核心問題不在GDP本身,而在兩個指標,第一,PPI經過54個月后轉正,這意味著企業銷售在增長,還本付息能力在提高;第二,企業利潤在14個月后轉正,與此同時,銀行壞賬盡管同比在上升,但環比在下降,這可能意味著杠桿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穩定。
如果說中國經濟是一個“L”形的發展趨勢的話,那么,盡管還有下行壓力,盡管還有波動,但是,在我看來,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后的第二個臺階基本找到了,而且站住了。
如果這個判斷基本成立,那么我們的宏觀政策就應該像現在這樣,更多地考慮改革的問題。今年大家一直在講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技術進步,不過,技術進步是隨機性的現象,不可預知發生在哪里、什么時候發生,人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理好,通過改革推動結構改善。
“三去一降一補”,核心問題是“三去”,即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它們之間是有關聯的,我們關注到中國所有高杠桿部門幾乎都是產能過剩的,如何把握去產能和去杠桿兩者的關系,是未來宏觀調控的核心問題。從宏觀上看,我認為,還是要降成本,盡管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價格在上升,2015年GDP平減指數為負,今年轉正,通縮風險得以化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去產能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觀察中國去產能的過程,我們發現,去年去產能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例如我們的鋼鐵產能,之前是11.3億噸,去年減到了8億噸,并且價格穩定后企業開始出現盈利。但是,今年的情況出現了一些反復,一旦盈利,一些產能重新投入了生產,價格又出現了一些下降。問題就在于沒有實際性去產能,一些產能雖然關了,但在物理層面并沒有消失,在資產負債表上并沒有取消掉,于是有了死灰復燃的可能性。如果說我們現在宏觀經濟已經基本穩定,不再需要大規模刺激政策的話,則應該考慮進行一個資產負債表的重組工作,真正去掉這些產能。
另外,其實,杠桿問題還并不是發展中國家的核心問題,核心問題是負債問題,重要的是債務是否可持續。中國負債有兩個特點,一是企業負債高,二是地方政府負債高。按照國家審計署的審計,中國地方政府債務48.85%是發生在2008年前后,期限錯配是最大的風險,明年上半年又將迎來還債高峰期。要解決企業債務問題,就要解決國有企業債務問題,要解決政府債務問題,就要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中國債務問題是個全球都在關注的問題,也是今年至明年宏觀調控的核心問題。怎么化解這個問題,我認為,危機并不可怕,如果操作得當,也可以將危機變為改革。對此,中國有操作經驗,早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就曾成功地將危機轉變為了中國改革的動力,中國國有經濟、中國金融進行了重大調整,并且這個重大調整恰恰也是中國能成功應對或者躲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制度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借鑒當年的改革經驗,我想,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靠改革開放,今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依然要靠改革開放,解決當前的債務問題或風險問題,同樣要靠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