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健康中國”的大背景下,健康產業或將成為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在《財富第五波》中將健康產業稱為繼IT產業之后的全球“財富第五波”。如今,“財富第五波”奔向中國,在互聯網上搜索關鍵詞“健康產業”,自動附加的相關搜索有“健康產業發展前景”、“健康產業的創業項目”、“健康產業加盟”、“未來賺錢的行業”等等。從這些高頻搜索的關鍵詞中可以看出,健康產業已經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蘊藏著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
健康攪熱多領域市場
11月23日,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進入“中國國家日”主題活動。在當天的“健康中國建設”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劉宇南進一步透露了中國發展健康產業的政策趨向。
不久前,《“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為《綱要》)印發,發展健康產業被列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任務。
《綱要》提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
“健康概念的拓展,已經從純粹的醫療拓展到了很多方面,可以帶動養老、養生、健身、環境污染等領域的發展。整個健康產業也會得到非常大的發展。”全球健康經濟與社會發展項目主任、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盧春玲對《小康》記者說道。
劉宇南指出,要積極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融入養老、文化食品、健身休閑、旅游、互聯網等領域催生健康產業的新模式;積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探索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的發展;促進醫療與體育的結合,發展體育醫療康復產業;促進醫療與旅游的結合,打造一批有影響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在此過程中培養有競爭力的健康產業服務集群。
劉宇南同時強調:“中國各地對發展健康產業熱情很高,很多地方在規劃建設健康產業的集聚區,一定要瞄準市場的需求,綜合自身優勢,避免一哄而起,同質化的發展。”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避免將集聚區發展成為圈地和地產項目;二是要避免政府和市場的錯位。“健康產業的發展一定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為主體,政府做好服務。”
劉宇南表示,要提高醫療醫藥技術對健康服務的支持能力,改革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制度,加快高端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研發,積極發展保健產品、康復輔具器具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化醫療、互聯網醫療、健康物聯網。
事實上,無論從技術還是商業模式角度,創新已成為發展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被產業資本視為衡量投資并購的一項“硬指標”。
那么,作為傳統醫藥生產企業,如何在未來大健康服務產業中擔當重任?北京清月堂大健康服務集團董事長、北京北衛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秀英指出:“提升生物醫藥研發制造技術,打造高科技醫療設備、涉老產品的一線品牌,開拓新興的健康服務產業,勢在必行。”
“健康產業與我們的雙創,創新、創業息息相關,并且非常具備引導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美國喬治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系副教授方顯明說道。在他看來,蘊藏著無數商機的健康產業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它在GDP所占的比例將會越來越高。
“首先,因為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所以對健康的需求就在無形地增加。其次,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增高、生活收入的增高,對健康會投入更多的關注。”方顯明非常自信地表示,健康產業一定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的一個產業。
沒有回報,為什么要投資?
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資本市場對大健康產業的關注逐漸升溫,大量資金流入相關領域。
青松康復護理集團總裁王燕妮認為當前是健康產業的最佳機遇期。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進入健康行業的王燕妮,曾認真思考過“老了怎么辦”的問題,不過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她都覺得,健康產業的大環境不是特別成熟。
近年來,養老產業成為了健康產業里備受關注的關鍵產業。
“2015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占到總人口的16.1%,老年人口已經接近印尼全國總人口。目前,我國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亟待社會養老補位。”這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 中披露的一組數據。
根據預測,到21世紀50年代,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人,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
“與龐大的養老護理人員需求相比,包括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的需求,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達到千萬數量級。”《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認為,我國高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較高,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需求迫切,基于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身體和健康狀況,需要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專業性的醫養結合的長期護理服務,才能夠讓老年人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王燕妮在多年前思考過的“老了怎么辦”的問題,似乎也有了新的答案。現在,王燕妮自己也感覺到,健康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快了,不僅政策好,老百姓的意識、觀念也都不一樣了。“以前人們覺得健康怎么能用商業模式來做?現在大家都意識到了,人們對健康產業有了新的定位和期望。”
這對于健康企業來說,無疑是有利的。首先,由于健康產業有了新的角度定義,更多優秀的人才會愿意加入健康領域,其次,由于擁有長期回報的機會,更多的資金就會涌入。
“投資必然是要看回報的,沒有回報為什么要投資?”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干事Oleg Chestnov對《小康》記者表示,雖然他希望能夠實現健康的平等性,但是也要力求務實。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如說在非洲地區,如果投資看不到回報,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怎么辦?”Oleg Chestnov表示,這就需要更多地開展宣傳工作、市場工作,讓這種投資能夠帶來更多的回報。“這是一個種子基金,是一個催化劑基金。不是說我們用這個錢就可以‘授人以漁’,我們希望讓這個基金產生倍增效應、放大效應,有更多的其他資金聯合一塊兒投入。”
Oleg Chestnov舉例說,比如在慢病議程、艾滋病(HIV)解決議程里面,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動員了幾千億美元,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個問題。“我們要找一個新的投資模式,而且要找到更好的投資回報的方法,最后能夠實現平等。事實上,我們在中國的投資得到的回報比在西方的多。”Oleg Chestnov表示。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進程中,“健康中國”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民生需求。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中產階級群體的增加,以及生態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在需求的刺激下,健康產業的發展勢頭也必然越來越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