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這么多年的餃子,估計還真沒幾個人思考過這個問題:餃子的皮和餡哪個先熟?
餃子的餡里有肉、有菜,有時還會放蝦仁、海米等海味。如果煮不熟的話,肯定會留下很多細(xì)菌和寄生蟲。一般說來,這需要達(dá)到80~85℃的高溫。值得一提的是,肉會在高溫煮熟的過程中變干,析出水分。這就是為什么有時我們煮出的餃子一咬就會有“湯”冒出來。

為了能快速將餃子餡煮熟,必須保證水的沸騰。滾開的水在鍋里“翻花”,讓餃子也跟著在里面翻來覆去地“運動”。熱量可以更快地傳導(dǎo)到餃子皮里,讓餡迅速被煮熟。特別是餡包得多、塊頭大的餃子,不用沸水快煮可就不容易熟啦。
那餃子的皮呢?別看只有薄薄的一層,但想煮熟它也沒那么容易!這是因為,餃子皮主要是面粉做的,煮它的原理就像煮米飯一樣。必須先有足夠的水,讓米和面里的淀粉先產(chǎn)生糊化,然后才能煮熟。所以,如果你煮飯時放的水不夠,就會煮出“夾生飯”來。
而溫度越高,淀粉糊化的速度就越快。特別是在沸騰的水中,不光要讓開水來帶著餃子“翻花”,而且還要不時用勺子攪拌,這樣才水更多地滲入面皮里,盡快讓淀粉變得粘稠,從而也就熟得更快。
過年時,你可以看看媽媽是怎么煮餃子的。然后就知道下面這些原理了。
滾水下鍋
煮餃子之前,一定是先燒一大鍋開水。等水翻花了,再把餃子下鍋。高溫可以讓面粉里的蛋白質(zhì)迅速變性定形,還可以讓變得粘稠的淀粉迅速溶出,這樣,鍋里的餃子就不會黏在一起。此外,攪拌滾水里的餃子雖然有點危險,但可以保證餃子不被弄破皮。
加鹽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妙招”。在燒水之前,要在里面加一點鹽。對這樣做的原因卻說法不一。有人說可以提高水的沸點,還有人說能幫助淀粉糊化。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這樣做可以讓餃子湯變得有滋味!
不蓋鍋蓋
一般煮餃子都是敞著鍋蓋煮,以方便攪拌。但也有人說應(yīng)該在煮得差不多時蓋上鍋蓋,可以幫助把餃子餡煮透。然而一些人觀察到,餃子在煮熟后膨脹起來,會對外有一定散熱。如果蓋上鍋蓋的話,會阻礙餃子的散熱。本來就已經(jīng)變得氣鼓鼓的餃子繼續(xù)受熱,就很容易“脹破肚子”。所以大部分人煮餃子時都是不蓋鍋蓋的。
沸騰后潑涼水
在餃子膨脹、漂浮上來之后,要盛一碗涼水,分幾次倒進(jìn)去。有人說這是為了控制時間,還有人說是為了防止水開得太猛,溢出到鍋外面,但這些都不太說得通。
其實,這是為了防止餃子皮被煮得“過頭”了。前面說過了,餃子皮里的面粉在被煮熟之前需要先糊化,但如果糊化得過了頭,那餃子皮就要變成一鍋面糊了。所以煮了一段時間之后,適當(dāng)加一些涼水,能夠減緩糊化的過程,讓餃子皮熟得恰到好處。
那么,這么一降溫,餃子餡會不會受影響啊?放心,餃子餡是一個小團(tuán),煮了一段時間后,它的外層已經(jīng)熟了,熱量就會繼續(xù)向里傳導(dǎo),直到把里面都煮透為止。所以這時外面的水即使不再維持很高的溫度,也不會影響它的煮熟。
現(xiàn)在你應(yīng)該已經(jīng)知道了吧?餃子皮和餃子餡,其實還是皮先熟的。不過,如果餃子皮太厚,或者是用蛋白質(zhì)含量過高的面粉做的,那么它就會很難煮熟。而餡的煮熟速度跟大小和溫度有關(guān),如果是速凍餃子的話,餡肯定會熟得比較慢。
所以,包餃子的時候就需要講究技術(shù)了:如果你包的餃子是皮薄餡大,雖然很好吃,卻不容易煮好,因為皮太薄,煮的時間稍微一長,就容易糊化過頭,而里面的餡大,時間短又煮不熟。如果是皮太厚、餡很小的餃子,則可能餡熟了皮還沒熟……想包出合格的餃子,還得好好跟爸爸媽媽學(xué)習(x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