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柱的父親郭大榮是個老實、儉樸的農民,節衣縮食送兒子進本鄉積山小學上學,后因家境實在窘困,郭成柱不得不綴學回家干農活,后來還當過學徒。
1928年,龍巖白土后田一帶爆發了黨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郭成柱參加了村里的秘密農會組織。翌年五月,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攻打龍巖城,為了策應紅四軍的二次入閩,龍巖縣委領導全縣農民舉行武裝暴動,年僅17歲的郭成柱,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參加殺土劣、燒田契,對敵斗爭堅決,革命立場堅定。
1919年4月經郭漢林同志介紹,郭成柱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八月成立湖洋鄉蘇維埃政府,郭成柱被推為鄉蘇秘書。為保衛土地革命勝利果實,郭成柱毅然參加地方游擊隊,后又參加龍巖赤衛團,任赤衛團支書。在消滅地方團匪戰斗中,他作戰勇敢,戰績顯著,于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0年夏,閩西各縣赤衛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2軍,郭成柱擔任文書、干事等職。在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軍事“圍剿”戰斗中,郭成柱努力學習軍事知識,于1931年11月,擔任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1軍團1師3團技術書記。1934年秋,郭成柱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任1軍團統計科長。
抗日戰爭初期,郭成柱任八路軍115師第一支隊(即蘇魯豫支隊)組織科長、政治部主任等職。“皖南事變”后,八路軍115師第一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郭成柱任7旅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職。
在解放戰爭中,郭成柱同志擔任第四野戰軍6縱、5縱政治部主任,參加解放東北的戰役,后又任42軍政治部主任,參加平津戰役。大軍南下時,在河南新鄉遇頑敵阻攔,郭成柱配合軍長吳瑞林指揮部隊攻堅,僅以三天時間全殲守敵。至武漢后沿長江西進,攻取宜昌,與二野會師,然后撤回東北齊齊哈爾休整。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戰火燃近鴨綠江邊。郭成柱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擔任42軍副政委,于10月 25日開赴炮火紛飛的朝鮮前線。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多次立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51年升任42軍政委。
1952年從朝鮮回國后,郭成柱先后任廣州軍區干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等職務。1964年以后,一直擔任廣州軍區副政委職務。
郭成柱前往廣州任職的途中,曾回到闊別20多年的龍巖故鄉探親。在長期、艱苦的革命戰爭中,他父母早逝,從小一起鬧革命的戰友也大都不在人間了,但他看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在鄉親們家里作客,他津津有味地吃著家鄉的韭菜結(韭菜打成束結用開水燙熟,蘸醬油吃)和油炸米漿粿,熱誠地說:“江山打下來了,我們現在要拿出過去鬧革命的那么一股勁,建設社會主義。”
“文化大革命”期間,郭成柱和林彪及“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作針鋒相對的斗爭,因而備受打擊、陷害。
1967年5月,林彪反黨集團主要成員黃永勝擅自宣布免除郭成柱廣州軍區黨委常委職務。1968年1月,未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對郭成柱進行非法的專案審查,用“車輪戰術”揪斗、批判,使郭成柱在精神上、肉體上備受嚴重摧殘,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于1972年8月9日在廣州含冤去世,時年60歲。
郭成柱逝世前的三個月,因公由榕返穗,曾在龍巖湖邦停留一天。那時正是“四害”橫行的時期,家鄉上空布滿陰霾。他又回到生他的后陂村慢步徐行,似乎要看夠每一棵禾苗,每一間農舍。他深感心力不支,估計離逝去的日子已經不遠了,這可能是最后一次踏在故鄉芳土上,內心依依不舍。
歷史是公正的。1977年11月,廣州軍區黨委為郭成柱徹底平反昭雪。稱頌郭成柱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我黨我軍的優秀干部。
1978年1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向郭成柱家屬頒發了“革命軍人犧牲證明書”。
(摘自《革命人物》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