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字德美,1914年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市古巷鎮。11歲喪母,陳德擔起了照看幼弟和幫助父親砍柴賣柴的重擔。父親在他17歲時去世,留下一筆債務。陳德被迫到鄰鄉饒柏嶺瓷窯里當雇工。高大強壯的小伙,在狹窄陰暗的泥洞里挖了兩個月土被折磨得瘦骨嶙峋。陳德決心離開這個魔窟,到揭陽縣榕城鎮另謀生路。誰知,因還債心切,他竟被人哄騙賣身到軍閥陳濟棠部獨立第二旅當兵。才出苦海,又入地獄,軍旅生活非但吃不飽睡不好,還毫無人身自由,上司動輒打罵虐待,陳德心中悔恨不已,決定伺機逃跑。
1932年7月,陳濟棠部隊在南雄水口被紅軍打得大敗,全線潰退?;靵y中陳德趁機躲進了草叢,隨即參加了工農紅軍。如同將要枯萎的幼苗獲得了滋潤的甘露,陳德迅速成長,次年1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由于曾在私塾念過書,陳德當時在紅軍中還算有文化,即被分配在第一軍團野戰醫院當文書。紅軍進入湖南時,陳德突然踝骨腫痛。領導想將他留在群眾家中養傷,可陳德執意不肯,涕淚俱下地哀求與大隊一起前進。在艱難征途中,不僅要跋涉行軍,與頑敵作戰,還要與疾病作斗爭,最苦的就是帶病作戰和行軍。當時缺醫少藥,靠的是革命戰友的幫助和自己的革命意志。過雪山前,陳德染上了瘧疾,時而渾身發冷,時而高熱不退。多虧野戰醫院葉青山副院長,讓他拉著馱運藥品馬匹的尾巴,才咬牙堅持爬過了雪山。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陳德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685團1營4連指導員,隨部隊挺進山西抗日前線。9月25日凌晨首戰平型關,685團負責占領老爺廟西南至關溝以北高地,截擊日軍先頭部隊。協同第686團圍殲進入伏擊地域之敵,并阻擊東跑池之敵回援。7時許,日軍進入我軍伏擊地域。陳德與連長率領全連戰士,從公路東側,迎頭截擊,予敵以大量殺傷,并英勇還擊敵人多次反撲。在日軍憑借武器優勢擁向陣地前沿的危急時刻,陳德振臂高呼,率領戰士撲向敵群展開白刃搏斗。敵人丟下十多具尸體縮回峽谷。戰斗進行到黃昏,頑敵全部就殲。
1938年5月,陳德隨部隊挺進冀魯邊區,并在這里與邊區人民浴血奮戰直到抗戰結束。為冀魯邊區、渤海軍區抗日根據地和抗日武裝的建立、鞏固、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里,通過老上級蕭華的介紹,陳德認識了在戰地醫院當指導員的安徽女孩李偉。雖然陳德只念過幾年私塾,但他酷愛學習,因此他身上具有當時非常難得的文化素養,不但寫得一手好字,而且還愛好拉手風琴,這些獨特的氣質,深深地吸引著這位性格剛烈的安徽姑娘,兩人很快就結合了。蕭華同志親自主持了簡樸的婚禮。
在抗戰期間,陳德先后調任第6支隊政治部副主任、第7團、第8團政委,115師教導第6旅16團政委,渤海軍區政治部組織科長,清河軍區墾區軍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渤海軍區一分區政委兼地委書記。在冀魯邊區的7年中,陳德開辟了樂陵抗日根據地,先后收復了樂陵、寧津慶云、鹽山等縣大部地區。他還領導一支新編的部隊取得多次反“掃蕩”的勝利,其中在舊縣的那次戰斗還是邊區首次反“掃蕩”的勝利。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密謀進行內戰。為適應新形勢,中共中央軍委調整戰略部署,部分部隊實行戰略轉移,1945年9月陳德與王兆相奉命率渤海軍區3個團挺進東北,組成臨時機構,王兆相任總指揮,陳德任政委。10月,陳德所在旅被改編為第6縱隊第18師,陳德任師政委。
1946年12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南、北滿兩個戰場展開了歷時3個月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之戰,陳德率部參加三下江南作戰。冒著零下40℃嚴寒,跨過冰封松花江,首戰焦家嶺,再戰城子街,配合友軍殲滅敵新1軍1個團又2個營及1個團部。
在幾十年的軍旅生活中,陳德從一個十幾歲的“紅小鬼”,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和軍事指揮員,成為了黨和軍隊的棟梁之材。
(摘自《當代廣東》2000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