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噪聲污染問題相對普遍,國家治理的力度很大,但是社會大眾參與噪聲防治的積極性尚未被全面調動起來,真正將噪聲污染治理落到實處,還應該更全面地調動社會大眾的積極性
環保部日前發布《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國城市聲環境現狀。報告顯示,全國城市聲監測夜間1/4不達標,這意味著全國有1/4的城市“睡”在噪聲里。
在2014年的環境投訴中,共有45.7萬件噪聲投訴。2015年的投訴量有所下降,全國的環境投訴中,噪聲投訴總共有35.4萬件,但相對于在100.2萬件總投訴中所占比例而言,作為第四大污染源的噪聲污染,的確需要引起重視。結合更多的歷史數據,仔細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的一個趨勢是,社會大眾對于噪聲污染的投訴渠道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對于建筑施工噪聲,大眾的投訴積極性有所上升,建筑施工的噪聲污染,責任主體更容易明確的定位,投訴相對容易產生持續的效果。而社會生活噪聲,因為制造噪聲的主體并不特定,通過投訴即便解決了問題,也難免會再次發生污染問題。大眾的投訴熱情出現下降,也在所難免。
噪聲投訴的總量和在環境投訴中的占比看起來不小,結合1/4的城市夜間噪聲不達標來看,投訴總量相比人口基數就顯得并不龐大,社會大眾對于噪聲還是處于被迫忍受的狀態。
噪聲污染不僅影響人的正常生活,甚至還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我國在1979年頒布的《環境保護法》中,就有涉及到噪聲污染防治的相關內容。隨著這些年來的發展,關于噪聲污染的法律體系在逐步地健全,更全面地覆蓋到了大眾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同時,環保部門對噪聲問題的監控和防治也在不斷加大力度。這些積極的因素,從環保部每年發布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中都可以看出來。
法律法規的健全,并不直接等于噪聲污染的治理成效。噪聲污染的防治,第一步是政府從噪聲產生的源頭即開始控制減少。對于仍然不可避免發生的噪聲,下一步是通過規劃的手段,將噪聲區域和生活區域隔開,或者采用隔離的方式,減弱噪聲對生活區的影響。前兩步的工作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的主導,須在法律體系下嚴格落實相關工作。
但這兩步還不是全部,無孔不入的噪聲依然還會存在。面對這些隨機出現的噪聲,政府的長處反而發揮不出來了,社會大眾作為直接受到噪聲影響的群體,卻能夠及時地將噪聲污染信息提交給職能部門進行處理。
此時,我國噪聲污染防治體系的不足之處就體現出來了。《環境噪聲防治法》中只是原則性地規定了噪聲的概念和門類,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標準,對產生噪聲污染的個人和企業如何處罰只有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具體標準認定責任和賠償。為此,社會大眾將污染信息提交給了政府職能部門以后,并不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也缺乏嚴厲的處罰和賠償來對污染者施壓。
同時,我國對不同渠道的噪聲歸口到相應職能部門處理。但對于大眾來說,遇到噪聲,究竟是找城管、環保、公安還是交警,就變得過于復雜。另一方面,各個部門和地方的規定并不一致,行政機關一旦出現互相推諉、執行不力的情形,對社會公眾參與治理噪聲的積極性就會帶來影響。
最后,對于更為惡劣的危害到人身健康的噪聲污染,多數國家專門設立了“噪聲污染罪”,對責任人進行懲戒。而我國目前只有民事救濟和行政救濟,對惡劣的噪聲污染還不足以形成更有力的制約。
為此,綜合看來,我國噪聲污染問題相對普遍,國家治理的力度很大,但是社會大眾參與噪聲防治的積極性尚未被全面調動起來。僅僅靠政府部門的一頭熱,我國噪聲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將難以打通。全面治理噪聲污染,還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將責任明確到人,并根據責任作出有針對性的處罰,更全面地調動社會大眾的積極性,真正將噪聲污染治理落到實處。
(作者系法律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