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德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優秀勞動力,對我國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也有著重大影響。結合雙元制的內涵及特點,筆者通過社會環境層面、職業院校層面、學生層面以及企業層面論述了雙元制職業教育在我國的可實行性。
【關鍵詞】雙元制;職業教育;可實行性
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從事制造業的人員達到2億多,但是其主力軍基本是從農村直接招募,經過短暫培訓后便上崗的“農民工”,而具備專長的技術工人則相對缺乏。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培養更多具備職業素養的技術型人才,發展職業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戰略之一,在此背景下作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雙元制”在中國得以引入與發展?!半p元制”模式起源于德國,“一元”指企業,另“一元”指職業學校,即企業與學校合作辦學,把職業技能和工藝知識教育同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教育相結合,根據企業的需求量身打造未來工人應有的技能,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并以實踐為主的一種職業技術教育模式。
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已成為德國合格熟練勞動力培養的主體,為德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優秀勞動力。而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還遵循著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標準,與世界領先的現代學徒制還有很大差距。綜合我國對職業人才的現實需要,反觀我國職業教育的缺失,結合雙元制職業教育對學生及企業的意義,探究雙元制職業教育在我國的可實行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及企業提供新思路及新方式,促進我國職業教育健康迅速發展。
1 從社會環境角度而言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德國職教領域與我國沈陽、蘇州、無錫、常州、蕪湖、沙市等六省市合作,設立了“雙元制”職業教育試點。此后伴隨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外企進入中國等原因,雙元制(一種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培養,使教育與企業實際更緊密聯系的制度)在中國得以發展。雙元制教育模式與國內的“學徒制”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國內的“學徒制”所培養的工人偏向于文化背景欠缺,通過學習某項技術以獲得生存本領的群體。目前社會對技術工人的理解偏差使得兼得豐富理論知識與扎實實踐能力的人才缺失,同時存在國家技術人才缺口大,多年難以解決的對口錄用問題。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把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使得職業教育在“十五”期間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我國當前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有著迫切的需求,結合國家的實際情況和當前的經濟形勢,國家提倡培養大量懂技術、能夠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的技術型人才,但如何培養以及如何用好這些人才便構成了現實性的問題。
2 從職業院校角度而言
高職院校在“十一五”期間進入大發展,截止2009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有1215所之多,成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主力軍。職業教育院校的發展拓寬了培養專業技術人員的渠道,但院校在招收大量職業學生時更多的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卻較少的關注企業的實際需要,或者不能很快的反映企業的實際需求。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院校一方面遵循著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標準,另一方面課程、組織和監控收到較強的行政干預,從而造成職業的和專業性的內容受到剝削。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則為我國目前職業教育提供了新的培養思路,在學校學習時強調理論,在企業學習時更強調時間,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能力完善及未來發展。
同時,職業教育院校的培養最終仍舊需要考慮學生實際就業問題,即教育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更廣的就業輸出渠道,除了學生畢業自我找工作之外,學校也更多地選擇與企業、政府等合作,爭取為學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就業渠道。
3 從學生角度而言
學生選擇雙元制的直接原因是雙元制能夠提供明確的就業方向,確保學生畢業后的工作方向。相比于其他在校生而言,雙元制學生能夠在豐富自身理論知識的同時,積累實際的工作技能及經驗,而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際工作的體驗也會得以增加,從而對未來自身所從事的行業及行業特征有提前的認知,相比于從學校教育邁向到勞動市場的學生來也更易融入。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學生在特定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使得學生和企業有很多交流機會,在我國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大背景下,此類培養模式則大大降低了培訓后失業的風險。
此外,雙元制的悠久歷史及國外成功經驗讓學生看到其優勢,即在學習文化基礎的同時能夠有效的學習到可直接運用到企業的技術,這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作用。
4 從企業角度而言
同我國現行的偏重系統理論傳授的職業教育教學內容相比,以崗位要求為培訓目標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更受企業的歡迎,以工人技術等級考核標準的要求為培養目標并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也更符合企業招工要求。企業希望能夠招到具有專業技能的學生,填補企業的專業空缺,提升企業的專業水準。對于企業而言,社會招聘的人員多數屬于零基礎,無論在素質或是在技術方面都相對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物質成本和管理成本,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率和發展,因而企業也試圖通過與學校定向合作、自身培養等多種方式獲得技術性人才,為企業所用。從企業層面而言,與職業院校共同培養的這些學生雖然短期來看是凈投入,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學生在畢業甚至未畢業前就可以頂崗工作,并且相比于其他應屆招聘及社會無經驗招聘而言,此類學生的職業水平更高,技術也更為企業認可。
德國前總理科爾曾將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稱為二戰后德國崛起的秘密武器,雙元制職業教育對德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促動性隨之可見,其悠久的發展歷史與成就也為中國現行職業教育建設及社會發展提供了可借鑒性。
參考文獻
[1]楊玉寶.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新認識[J].比較教育研究,2002(03).
[2]朱曉斌.文化形態與職業教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文化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1997(03).
[3]魏曉鋒,張敏珠,顧月琴.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外國教育,2010(01).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江蘇省昆山市21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