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沉默和課堂沉默溯源的研究,旨在探析高中英語課堂沉默的原因,并提出幾條應對課堂沉默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課堂沉默;對策
隨著高中英語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開展,教師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不再單一沉悶,課堂氣氛也較過去更加活躍。然而,仍然存在不少高中英語教師曲解了英語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把英語交際教學理念誤以為是低效的“熱鬧”公開課、表演式的“做秀”比賽,雖然教師試圖采用任務型、啟發式教學,努力改進課堂提問和課堂討論等教學策略,但是學生仍然是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甚至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使得“吹拉彈唱”般的課堂氛圍再度趨于平靜、回歸沉默。
1 高中英語課堂沉默
沉默,簡單的來說,便是不說話,保持安靜。“沉默”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也是人類交際的重要手段。Brown和Levinson認為,沉默是傳達“拒絕面子威脅行為”意圖的一種策略。它包括所有的非語言交際方式,被納入廣義語言學研究的范疇便成為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一個熱點。課堂中的沉默更常見,而且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筆者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文獻,認為狹義上的課堂沉默指,課堂教學中提問和討論環節的學生沉默。其中提問環節不僅包括教師向學生提問,也包括當教師向同學詢問“是否有任何問題不懂需要向老師咨詢”的學生向老師提問。而廣義上的課堂沉默指教師和學生之間未形成良好的交流與互動。筆者從社會與文化視角、教育與教學、教師與學生出發,對高中學生英語課堂沉默進行剖析發現,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霸權課堂、應試教育影響和傳統文化影響是形成學生課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因此,針對沉默原因入手的對策具有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
2 英語課堂沉默分析和對策
2.1 應試教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筆者認為,“應試教育”是導致高中英語課堂沉默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不少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他們在教學中只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課堂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教師自己手中,學生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況,只能一味地聽講和記筆記,缺乏積極的課堂參與和主動思考,成為“接收”知識的容器。在應試教育功利主義的影響下,相當多教師在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少數成績較好或者課堂表現積極的學生,其他學生只有被教師提問時才有機會開口說話,他們極少主動發言,導致大部分學生不愿意互動、羞于與教師交流,從而逐漸淪為課堂的沉默者。長此以往,學生潛意識里學會了這種“應有”的課堂“規則”,養成了課堂“沉默”的習慣。由于學生缺乏使用目標語進行交際和自主探索學習的體驗,他們最終選擇了沉默,久而久之使得課堂沉默日益嚴重。
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倡導合作式學習。合作學習尤其適合我國目前高中英語大班額的教學環境,既可以降低學生的焦慮感,使學生感到更自在、更自信,更能踴躍發言,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課堂參與和發言的機會,增加了目標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機會,把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打破教師獨占話語權的狀況。合作學習還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極大地增加了他們使用英語交際的機會。
2.2 傳統文化的影響及其解決之道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淵源的文化,高中英語課堂沉默反映了高中學生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比如,“謙遜”歷來被看作是傳統美德。我們的學生從小就被教之“上下有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自小接受的就是“沉默是金”、“敏于行而訥于言”、 “禍從口出”的教育。受此影響,學生表面上是敬重教師,實際上是畏懼教師,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心理障礙。同時,對于大部分老師來說在課堂上,學生保持“沉默”被認為是懂禮貌和規范的行為,不能“挑戰”教師的“權威”,老師也不鼓勵學生思想的多元化,不歡迎學生的質疑。在這種氛圍下,學生缺乏在教師面前展開討論、陳述觀點的勇氣,他們習慣于做忠實的聽眾,趨向于以沉默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保留意見”或“異議”; 他們也用沉默表達自己對教師的“ 尊重”,不愿浪費其他同學的時間; 他們對教師教學中的誤講、誤判寧可少說、不說,不愿意與其辯論,以免招致非議。
其解決之道,筆者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改善課堂沉默的重要利器。師生只有建立和諧、融洽的課堂合作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課堂沉默的瓶頸。教師應盡快地改變教學觀念,以民主、平等、熱情、幽默和寬容的態度去消除和化解學生的緊張和焦慮情緒,努力創設寬松的英語課堂教學環境,促使他們對英語學習充滿自信心,使他們能更好地融入到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熱情,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3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課堂“霸權”及化解辦法
在我國,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依然是教師為中心即‘霸權”課堂、以講授的授課方式占主導。教師控制課堂,用于講授的時間過長,除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話語權,使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堂上發言,還有兩方面的原因使學生只能保持沉默。
一方面,教師課堂“霸權”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權利差距”,缺少平等合作的氛圍,學生不能平等的與教師交流、提問,從而在面對教師的提問時,學生會感到緊張、焦慮,不愿意主動回答提問。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長時間無人回答,或只有零星回答,那么這種提問是低效的,無效的。如果教師希望學生按照自己腦中的的“標準答案”回答,并試圖通過打斷、糾錯等方式達到目的,那么學生就會意興闌珊,積極性受挫,長期以往變會保持沉默。如果教師的問題超出學生能力范圍,或只針對一小部分學生,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教師課堂“霸權”模式中的師生情感關系對課堂沉默有著直接的影響。如果學生喜歡某一平等待人的老師,他就會喜歡這位老師的課程,課上積極性高,熱情高。相反,他可能在這位“霸權”老師的課上保持沉默。研究表明,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沉默、被動的地位,會在課堂上普遍表現得無所適從、焦躁不安,不利于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
化解辦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試圖消除“權利差距”,將自己置于與學生平齊的地位,營造平等合作的氛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提問,如此便可有效緩解課堂沉默。同時,教師應以教師只有努力縮小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才能讓他們感到教師是他們最值得信耐和尊重的人,才能由衷地喜愛英語課程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才能在課堂上保持輕松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去學習英語。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金牛中學 安徽省廬江縣 2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