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新聞類作品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用文教學的一部分,是高中語文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理論研究和實地課堂考察,筆者分析歸納了當下高中新聞類作品教學中的問題,并提出高中新聞類作品教學的實施原則。
【關鍵詞】高中新聞類作品;媒介素養;教學實施原則
1 當下高中新聞類作品教學中的問題
根據筆者分析,新聞類作品的教學理論研究較少,新聞類作品在高考語文中占比重過小和新聞類作品的跨學科特性是導致新聞類作品的教學問題的三大原因,從而致使其缺少傳統文學體裁(如詩歌、小說、議論文、散文等)教學的系統性。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
1.1 新聞類作品內容過于陳舊,有待更新
新聞類作品到底在教什么,是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筆者根據前人的研究和課堂實地考察,發現教學內容主要是新聞結構(標題,消息頭,導語,正文,結語等)的掌握,并輔以內容的分析和探究。這種脫離了文本的知識教學真的有效嗎?況且新聞文體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化的。對所謂主題內容的分析實質上是對作品的肢解。筆者歸納了其中幾個問題:
(1)新聞材料陳舊,沒有與時俱進。
經典的新聞報道和稿件確實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也具備永恒的歷史和時間價值。然而高中教材中的經典新聞作品的類別過于單一,內容過于陳舊,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態度和價值觀念。同時,材料的陳舊也使得教學方式僵化,不利于教學方式的創新。要想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就必須向師生提供新鮮的、多樣的、有適當難度、有組織的新聞材料。
(2)把新聞作品當成一般的文章來教。
把新聞作品閱讀課當成議論文、記敘文閱讀課來教,分析其中心思想、修辭手法、藝術技巧等,或將其當成新聞理論課來教,分析新聞的結構。
1.2 新聞類作品教學中媒介素養教育的缺失
在高中教學階段,新聞類作品教學是媒介素養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即新聞類作品教學的目的之一便是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何為媒介素養呢?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給的定義為“人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筆者歸納得出在媒介素養教育環節出現的幾個問題:
(1)高中語文教材中媒介素養內容太少,其形式僅為圖片和訪談,如為圖片寫解說、看照片寫故事等。網絡素養都是在課后鏈接中體現出來的。
(2)媒介內容不成系統,媒介教育內容大多放在課后練習,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同時網絡媒介僅體現在超鏈接,被視作查閱資料的手段,而這并非真正的網絡媒介教育。
(3)媒介教學形式陳舊。在考察實地教學時,注意到很多教師仍熱衷于分析新聞要素如題目為何這樣設置,如何分段,中心思想,于媒介素養影響甚微。
1.3 新聞類作品教學的簡略化和習題化
在筆者看來,新聞類作品概念的外延是實用類文本,而實用類文本在高考中的比重也遠小于散文、小說等體裁,因而反映在教學中的問題主要為:“簡略化”和“習題化”。
簡略化表現為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新聞類作品的教學時間往往被壓縮至教學末尾,教學時數也被減壓。在教學設計上,也少有教學研討會,較少進行思考和討論。
而習題化表現為不少教師在教授實用類文本時,往往采用做習題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并認為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 高中新聞類作品教學的實施原則
2.1 語言層面——內化新聞語言規律
在語言層面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新聞作品的語言事實(字詞句)”這是因為在新聞的閱讀中,學生總是從語言事實的感受出發——事實信息是新聞訴諸閱讀感知的物質外觀,包括漢字、詞語、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層級。
新聞類作品在語言層次的教學,不是讓學生獲取表層的事實信息,而是形成普遍的語言經驗,不是讓學生揣摸文本的語句內涵,而是獲得對新聞語言規律的認識。新聞和一般文學作品最明顯的差異便是語言的差異,教師可以通過對比教學或者逆向思維,讓學生體味新聞的語言。對新聞語言規律的掌握,是學生媒介素養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形成自覺閱讀圖式的必經之路。
2.2 語意層面——深化新聞意識
在語意層面,中學語文課需要教的,是把學生提升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者,這也是公民新聞意識及媒介素養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學內容不再是由教師單方面呈現的所謂主題,而是引導學生去發掘在新聞的敘述中乃至報道的背后所隱藏的信息。因此,語意層面的新聞閱讀教學內容應是分清新聞事實和新聞背景,辨析客觀敘述與主觀評價。
2.3 語用層面——重視新聞寫作實踐
在語用層面上,新聞的教學內容首先應落實到“為什么這樣寫”,這決定著學生對新聞寫作中諸種問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學生把思考付諸新聞寫作行動的方案與措施。比如,在教授《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的寫作環節時,先完成這篇消息與前一篇通訊《落日》的對比,明確消息的語言表達特點,如標題的寫實與“落日”的含蓄,避免形容詞副詞的過度修飾與鋪墊渲染的通訊描寫等。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才會對消息獨特的表達有自己的理解。語用層面上新聞的另一個重要教學內容應是“怎樣寫”,這并非只是單純的形式問題,它實際上屬于思維方式范疇的問題。仍以《勃蘭特下跪贖罪受到稱贊》為例,充分利用課內資源,讓學生在完成對比后,當堂將《落日》改寫為消息,要求形式上具有完整性,內容上具有思辨性,避免主觀意識的介入等,學生在改寫過程中逐漸明白“不該這樣寫”,而是“應該這樣寫,這比要求學生走出課堂進行采寫,更能直接有效地落實新聞類作品的語用價值。
3 小結
語文改革的呼聲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不斷升溫,在反思中我們不斷推陳出新,只是新聞類文學作品在新課改中一直滯后。究其緣由,新聞材料和內容的陳舊、作為實用文體的新聞教學方式的缺乏針對性、高中階段新聞媒介素養的缺失和高考的功利性。而反思其解決之道,本文提出要從語言學理論中的語言、語意和語用三個層面去對癥下藥,即要內化新聞語言規律、深化新聞意識、重視新聞寫作實踐,將新聞閱讀、新聞意識和新聞寫作內化到課堂中,真正還原新聞的真實場景,讓學生體會新聞材料的獨特魅力,深挖它豐富的語言礦藏和意義寶庫。
參考文獻
[1]袁枚.新聞例話——從初中語文第四冊《新聞兩篇說起》[J].江西教育,1983(02).
[2]杜莉.實用類文本教學應重視整合與實踐一從執教《訪李政道博士》一課所想到的[J]. 語文月刊,2011(06).
[3]劉榮文.高中語文新聞閱讀教學的新思考[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8.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 安徽省廬江縣 2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