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社團是推進綜合素質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鍛煉的第二課堂。本文以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社團為研究背景,通過分析當前社團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思考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思路、新對策,以促進社團科學健康良性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問題;對策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高校學生社團發展迅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2005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指出:通過開展積極健康的學生社團活動,加快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不斷引導大學生感知社會、適應社會,在推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有效開展、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以“社團精神”的積淀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受到在校大學生的喜愛,成為高校校園生活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學院推進綜合素質教育、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1 社團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登云學院現有學生社團22個,注冊在籍會員約有1770人,占全校學生人數的28%。在大學期間,曾參加過社團的學生人數占全部在校生人數的58%,于2013年成立了獨立的學生社團管理部門---學生社團聯合會。根據社團性質分為四類:公益類、實踐類、藝術類、體育類。公益類包含青年志愿者協會、電腦維護社、心理協會;實踐類包含廣播站、創業協會、禮儀社、數碼影視社、DIY社;藝術類包含吉他社、書畫協會、曲苑社、棋藝社、竹笛社、街舞社、動漫社;體育類包含跆拳道社、健美操社、羽毛球社、武術協會、散打社、輪滑社、乒乓球社。各類社團為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1.1 社團發展目標不明確
在學院黨委、團委的指導和社團聯合會的有序組織下,各社團能夠百花齊放,在校園內開展特色鮮明的活動,調動廣大會員的積極性,在非會員中起到先行示范作用。通過對登云學院已成立備案的學生社團調查發現,有部分學生社團成立章程大同小異,社團發展內容較為空洞,目標不明確。社團活動大多局限于常規活動,在發展上無質的突破,個別學生社團的年度發展目標僅在院社聯等管理部門的調動下完成,反映出組織發展的“無理想、無追求”。具體表現在一些會員對理想的追求平淡,對理論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思想的模糊認識還不同程度存在。
1.2 社團活動可持續性欠缺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不斷拓展,未來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大學生為了在將來進入社會的人才競爭中取得主動,進入大學后,以社團活動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載體,主動參與到各社團的活動中,積極投身到大學校園的各種文化活動的中。但是,不難發現, 學生社團發展受主要負責人影響較大,缺乏主觀能動性和長遠發展戰略,可持續性較差。雖然在學期初,各社團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招新宣傳鋪天蓋地,向往加入的新生人潮如織。個別社團收了會費后便銷聲匿跡了,部分社團風風火火一段時間后也偃旗息鼓。
1.3 社團活動與學習現沖突
高等學校培養的是具有國際戰略眼光、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得才兼備的開拓型、復合型人才。而這些綜合素質是課堂教學所不能全部給予的,它需要有一個廣闊的空間——大學生社團活動來提供。多數會員自立意識、 競爭意識、實踐意識普遍增強,能夠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這些活動無疑使會員鍛煉了能力,增長了才干。但是,部分會員忽視了政治理論的學習、專業知識的學習,出現了重技能、輕文化的偏差,導致了實踐與理論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部分會員因為熱衷于活動而荒廢了學業,沒有形成“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協調發展局面。
1.4 社團組織管理松散
隨著我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當代大學生在社團活動中表現了較強的個體意識、角色意識,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對于塑造新時代有競爭力的青年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整個校園社團活動中,大局意識、集體意識、團隊意識被淡化了,正確處理小團體與全局關系成為新一代大學生亟需解決的問題。一些社團幾乎沒有任何相關硬性約束,在建設過程中往往表現出組織隨意、反應遲鈍、效率低下、活動無特色等特點。一些專業特色性不強的學生社團,在培訓與管理方面無法滿足會員的發展要求,導致社團參與率日益降低。從江蘇大學社團聯合會每年注銷的學生社團情況看,組織管理松散、專業特色性不強是最主要特征。
1.5 務實與創新難并重
絕大多數會員在社團活動能夠按照社聯和社團的統一部署開展活動,工作扎實、作風嚴謹,能夠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肯動腦筋、想辦法,但是部分會員的創新意識不夠、思想解放不夠,在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現象,依然沿襲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團活動方式,沒能主動應對市場經濟的挑戰,工作沒有新思路、新方法,理論沒有新視野、新概括,久而久之,一些社團逐漸失去活力和自信,同時也失去了同學們的信任。總的來看,無論是學生機構的管理還是各個社團的運作都缺乏一種務實與創新并重的精神(4)。
1.6 活動經費明顯不足
社團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幫助, 資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絕大多數高校的社團在組織活動中都深刻意識到經費的重要性,親身體驗到資金不足所帶來的尷尬。《大學生社團管理條例》中也明文規定社團的活動經費采取學校支持與自籌相結合。然而,多數會員立足校園、走向社會、對外聯系贊助、積極尋求社會力量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大部分社團籌資能力薄弱,商業贊助較少,學校的資金支持也僅面向少數直屬社團。在學生社團經費組成方面,70%學生社團的主要資金來源于會費,而每學期學生社團的建設支出僅能審批到會費的30%左右,社團建設可利用資金非常少。從一定程度上說,經費不足是制約學生社團有效發展的主要因素。
2 對策與建議
針對登云學院社團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緊緊圍繞“提升綜合素質,豐富校園生活”的宗旨,提出以下對策,以便引導社團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發揮社團活動在大學生能力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
2.1 健全社團管理機制
首先,建立社團活動的審批制度,嚴格申報與管理制度。在社團活動的審批上,嚴把質量關。建立健全的學生社團管理制度, 實行“雙重管理”。其次,建立規范社聯和社團干部的民主換屆制度,選好干部。提高民主選舉,選好社團領導者,把那些文化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在同學中享有較高威信的學生選拔到社團領導崗位。同時,注意培養和使用相結合,教育和管理相結合,多途徑、多方式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組織管理能力,使社團發展走上良性軌道。再次,建立健全學生社團及其骨干的德育考評制度。開展培訓班,分批次、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對廣大會員及社團干部以此項工作思想上的引導,對管理有方、工作扎實、富有創意、成績顯著的社團通過評選獎勵等措施予以表彰,從經費、政策方面進行鼓勵和扶持;對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表現突出的社團骨干和普通會員授予 “優秀學生干部”、“社團活動積極分子” 等榮譽稱號,樹立典型,培養骨干,推動社團的健康良性發展。
2.2 加強社團內涵建設
首先,充分認識加強學生社團內涵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學生社團內涵作為社團最深層次的內在要素,其直接決定著社團表現力的強弱。要充分挖掘社團深層文化內涵,努力提高學生社團文化品位,旨在使全院師生享受良好的精神文明的熏陶。其次,不斷加強社團的內涵建設。堅持“豐富校園文化,傳承校園文明”的社團宗旨,積極貫徹實施學生社團內涵建設工作,促進學生社團文化品位的極大提升,努力把登云學院學生社團建設推向更高層次。再次,落實學生社團內涵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針對影響深刻、寓意深遠、內涵豐富的歷史事件進行紀念或研討活動,從中汲取文化養分,滋潤社團內涵發展,努力促使社團文化品位的提升。
2.3 打造社團品牌特色
高質量的“品牌”社團活動是社團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社團聲譽、增強社團凝聚力的關鍵所在。因此, 大力培植社團特色,打造社團品牌。首先,要保證活動的經常性,加強社團成員之間的交流,強化成員的團隊意識;其次,社團活動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既要有面向大多數學生的活動,又要有鼓勵少數學生脫穎而出的活動,做到普及與提高的統一;再次,社團活動要有特色。培養社團成員的創新素質應是社團的主旨之一, 社團活動要突出創新和特色。當前要大力扶持科技、學術類社團,堅持以課外科技文化活動為主導,營造濃厚的課外學術科技文化氛圍,使社團活動真正成為培養學生能力、拓展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
2.4 配備專業指導老師
社團是由學生自發組織起來的學生隊伍,很多活動未納入教學計劃而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沒有指導教師的支持是無法保障社團健康發展的。而有的社團名譽上有指導老師,但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教師是義務指導, 沒有一定的工作量和教育計劃,因此,學校要建立激勵機制,將指導老師的課外指導與其工作量結合起來。指導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參與社團活動,有利于及時地發現不足并給予糾正,這樣才能保證社團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
2.5 社團活動與學習兩不誤
社團活動是屬于第二課堂,學生必須在完成好第一課堂專業學習任務前提下,才能參加社團活動;社團活動的開展也應以不影響第一課堂教學, 不干擾正常學習秩序為前提。首先,要引導同學們分清主次,正確處理社團活動與專業學習的關系、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對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活動應堅決制止,對只醉心于社團活動而放棄專業學習的同學要勸其離開社團;其次,鼓勵學術性社團,開展相關的專業理論學習和研討交流,不僅對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有很大幫助,而且還可以擴充學生的專業知識,使學生接觸學科前沿領域,學生由此對自己的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提高專業能力打下了基礎。
2.6 積極適應社會化要求
作為大學生群體組織的大學生社團,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因此,社團應該積極適應大學生社會化的要求,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培養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當前的學生社團從成員構成來看,基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校級社團,一種是系級社團。這種構成決定了社團活動的范圍有限,不能充分地利用社會資源,也難以實現與社會的交流,不利于大學生的社會化。因此,大學生社團應當在可能的情況下,積極地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學習,鍛煉意志品質和能力,以不斷實現社會化、使自己將來能夠成功地參與現代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 [Z].2005.
作者簡介
侯延華(1990—),男,江蘇省泰州市人。大學本科學歷。現為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研究、社團管理。
作者單位
昆山登云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省昆山市 2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