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情況會出現新的問題。當前情況下初中學困生的心理會有些新的變化。本文從五個方面總結了初中學困生新的心理,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初中;學困生;心理問題;對策
和我校的情況一樣,很多學校當前所教的初中學困生絕大多數是“90后”,他們的心理特點、造成其心理問題的原因都具有時代的特征,和當下我們所接觸的社會現狀密不可分。對待這個問題,我們應在前人總結的基礎上動態地關注、發展地研究,從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法,以便讓我們對學困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有創造性的、突破性的進展,進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1 尋找歸宿心理
即,在目所能及的環境中,找不到心理慰藉和解決困難的辦法,而把希望寄托在其它的環境中,甚至是虛擬的網絡世界。但這些環境根本解決不了實際的問題,也只能為自己提供暫時的心理安慰。
輔導措施:
控制其校外活動時間,要求家長多和孩子交流,共同參與一些戶外活動,幫助孩子一步步從網絡世界里走出來;召開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資源;開展有益的課外活動,創造良好的集體氛圍,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感覺到時時有事干,事事有必要干,廣泛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及集體意識,讓他們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和強健的體魄;幫助其解決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困難,并教育其主動地、積極地面對現實、尋找辦法。
2 模仿成人心理
即,對成人的語言、行為充滿好奇,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而盲目地去模仿、體驗,尋找做成人的感覺,他們并不具備真正的成人心理,只是簡單地從形式上模仿,無法預知和承擔后果。
輔導措施:
首先,從思想認識上結合具體的事例告訴他們這樣的道理:自認為感興趣的、新鮮好玩的的東西并不等于是正確的東西。所謂正確的事,最起碼要符合自己的年齡、現在作為學生的身份、要奮斗的目標和自己駕馭一件事的能力。如,大富翁不可能讓自己未成年的子女去掌管一家公司,5歲的小孩也不可能扛起100斤的東西,剛剛學步就想飛肯定是違背人的成長規律的。拿學習來說,剛上學的學生,由于其還不具備抽象思維的能力,不可能讓他一下子接觸大學的知識。萬事萬物的發展都必須經歷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一味的去模仿成人是絕對不可取的。
其次,從行為上引導他們,使他們從幻想自己是成人的思想中解放出來,把注意力重新轉移到初中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上來,具備初中學生的行為習慣。給他們在衣著打扮、言談舉止、人際交往、生活習慣等方面做一些規范性的要求。在學習上,給予認真的輔導和關照,使他們主動地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當中,變成一個合格的中學生。
最后,社會、學校、家長等各方面要給他們創造一個純凈的環境;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一些不良的習慣被未成年人模仿,要給他們做出好的榜樣。
3 消極的自我定位心理
即,在學生開始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時,由于某些原因,產生了對自己的消極評價,從而用某種自認為地位較低的社會角色來定位自己,實際上就是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主要表現在:由于長期的挫敗感或在表現較好時沒有得到必要的肯定,導致自信心下降,變得頹廢;平時不經意接觸了錯誤的人生價值觀,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困生的心理,導致其沒有美好的人生信念和追求;沒有受挫折,但由于其本身的心理承受力差,面臨適應環境的困難且心理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也會產生這種心理。這種情況可能表現在面臨中考時適應不了緊張的學習環境和來自父母、老師的高標準的要求而自己“降格”。
輔導措施:
首先,減輕外界對學困生造成的環境壓力,讓他在一個寬松、愉悅的情境中生活和學習。對他們的優點和進步要多說,對于缺點和不足要盡量少說。在和這種學困生進行交流時,情感要真實、鼓勵要真心并隨著學生的進步而逐步升級。
其次,在對這種學困生進行評價時,要做到平等地去對待他們,千萬不能把他們和其他各方面都更好的學生進行比較,以免其產生放棄努力的心理。另外,盡量避免用總結性的、否定性的、絕對化的語言來評價學生,也不能把他們身上某一個方面的問題擴大到其整個人身上,造成以偏概全。
再次,降低要求。任何較高的要求對學困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做好,而是因為老師、家長給他們的要求大大超出了其能力范圍,這和我們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密切相關。只有我們能給他們做一些“站著板凳就能夠著”的要求,才能使他們不產生長期的挫敗感,對自己的能力、重要性有一個全面、準確的判斷,恢復信心。
最后,經常進行人生觀教育和理想教育,培養他們面對困境時的積極心態,幫助他們確立奮斗目標,讓其具備主動向上、向好的心態。
4 溫床心理(寄生心理)
即,由于優越的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依靠這些關系,就可以使自己成為同齡人中的“上層人”,沒必要再奮斗。
輔導措施:
首先要進行榮辱觀的灌輸。是非榮辱觀念,是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顯著標志之一。從《三字經》、《弟子規》到《中學生守則》,再到《八榮八恥》,何為光榮,何為可恥,這是做人的標尺,是做人的根本。
其次,有理有據,樹立典型榜樣,供學生模仿學習。從身邊事說起,結合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說明“勞動者光榮”,“不勞而獲者可恥”。讓學生自己得出“寄生蟲可恥”的結論,確立自身的榮辱觀。
最后,引導學生在學習上積極主動,正面評價自身的成績,找到 “光榮”的感覺;在生活上,珍惜家長的勞動,學會自立自理,產生“感恩”的認知心理,得出“報恩”是光榮的——價值評判結論,從而摒棄依賴、依靠、等待、傍這傍那等等消極、負面的心理意識,確立自立自主、自信自強的具有光榮性、正面性的心理意識。
5 幼稚心理
即,心理年齡滯后于實際年齡,用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心理能力明顯低于同齡人。
輔導措施:
首先,注重興趣的培養,克服無所謂心理。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筆者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
其次,培養自主參與意識,克服惰性心理。存在惰性心理的學生往往依賴心理較強,缺乏自信,不會主動地參與到同齡人的活動中,課堂是學校提高素質教育的主戰場,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他的主體性,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室中讓他自主地、有意識地去觀察周圍的同學們的言行,再對照一下自己。培養他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加強交流合作,克服自卑心理。讓他和幾個同學共同完成一個作業,通過同學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信息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的情感交流,心理溝通,同時也培養了他的合作能力,用團隊合作的力量讓其成熟。
學困生心理問題的新特點:
(1)心理問題隱蔽性增加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大班化教學使教師精力有限,注意力分散,很難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教育工作表面化,往往只關注成績、紀律、品德等表面現象,忽視了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即心理問題。成績指標意識的強化導致我們講速度,講規模,講效益,沒有時間靜下心來關注學困生的心理狀態
(2)心理問題的時代性增加
我們所面對的是衣食無憂的“90后”和霸氣十足的獨生子女,不能用固有的教育理念和傳統的教育模式去面對新的教育對象。
(3)心理問題表現的不確定性增加
現如今學困生心理問題的誘因復雜,再加上其多重人格的特點導致他們的思想、行為變化多端,某些舉動甚至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給教師判斷其心理類型造成了更大的障礙。有時學困生也會出現多種心理類型疊加的情況,大家往往對其心理問題不能“確診”,給學困生轉化工作造成了困難。
(4)心理問題出現的反復性增加
經過心理干預,學困生在短期內表現可能會好轉,但在更長時期內心里問題又會反復出現,且出現的頻數大大增加。這種反復導致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難度增加,效率降低,效果變差。
(5)解決心理問題的風險增加
由于以上的原因,解決學困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判斷失誤、方式錯誤,使結果背離當初的轉化目標,甚至弄巧成拙,使其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6)心理輔導工作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生是主體,因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缺乏,教師、班主任和學校分管德育的領導就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F代教師由于勞動強度大,壓力大。部分教師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狀態不佳,要培養學生具有健康心理狀態就比較困難,因此教師與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主導與主體的關系,但同時教師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學校應注重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區稀土中學 甘肅省白銀市 7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