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導向教學法”起源于德國,該教學法反對“學科本位”,倡導“以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即,通過教師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進行討論、展示等活動,在提高學業成績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思維、形成能力、發展合作交流及表達能力。筆者通過設計“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一課,來具體展示該教學法如何運用于高中的生物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教學設計;能力
1 教學目標
1.1 知識目標
(1)向學生概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2)描述植物頂端優勢的現象、原因、解除方法及應用。舉例說明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3)探討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1.2 能力目標
(1)嘗試分析“生長素濃度與所起作用的關系”圖,能夠說出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的具體含義;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
(2)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的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長素在農業中的應用。
(3)共同探究扦插枝條生根時所需的最適生長素類似物的濃度。
1.3 情感目標
(1)通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訓練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2)通過頂端優勢原理,對學生進行量變引起質變的唯物辯證法的教育。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2)教學難點:頂端優勢,其產生的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例。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3 教法學法
教法:采用實物展示、多媒體投影、分組討論、項目激勵、以分組合作討論為載體,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為形式,以問題探究為主線,來設計教學過程。
學法:歸納、總結、梳理
3課時安排
1課時
5 教學程序
課堂教學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七個步驟,每個步驟分為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5.1 步驟一
教學內容:課前準備
教師活動:全班采取就近原則分成八組,并于課前組內推選組長,查找收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資料。
學生活動:學生課前收集植物生長素的發現資料。
5.2 步驟二
教學內容:導入(設置問題情景、告知學習目標,約2分鐘)
教師活動:欣賞“朵朵葵花向太陽”或“紅杏出墻”照片。“朵朵葵花向太陽” 或“紅杏出墻”這句話中蘊含著什么樣的科學道理呢?——導出本節課意圖(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介紹本節課的知識體系:
(1)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2)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并回答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新課的學習。
5.3 步驟三
教學內容:教師下達任務(高屋建瓴,教授新課,約12分鐘)
教師活動:
(1)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植物向光性運動在被發現前這一現象人們熟視無睹的,然而正是對向光性的研究,引導人們揭示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奧秘。從19世紀開始各國的科學家經過了大量的研究,曲折中前進,弄清了向光向生長的原因——植物生長激素的作用,接下來,就讓我們重溫歷史,踏著前人的足跡,來領略一下科學發展的艱辛。
要求:
(1)二小組——驗證達爾文實驗: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用簡圖或者角色扮演表示實驗過程);
(2)四小組——詹森的實驗和詹森實驗的補充(用簡圖或者角色扮演表示實驗過程);
(3)六小組——拜爾的實驗(用簡圖或者角色扮演表示實驗過程);
(4)八小組——溫特實驗(用簡圖或者角色扮演表示實驗過程);
說明任務: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教材的學習
布置任務:
(1)教材中科學家實驗探究的步驟是怎樣的?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交流表達
(2)分組扮演4位科學家并對其實驗進行探究討論
(3)每組請一位“科學家”對其“研究”進行“表述”
(4)“答記者問”
5.3.1 生長素的化學本質
生長素的命名、本質,解釋植物向光彎曲的原因(用引導文教學過程)
5.3.2 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生長素主要合成的部位、分布、運輸(運輸方向和運輸方式)(用簡圖或引導文教學過程)為學生指出獲取有關信息的渠道
學生活動:為學生指出獲取有關信息的渠道,培養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
5.4 步驟四
教學內容:學習成果的制作(約15-20分鐘)
教師活動:參與學生的討論,并且以參與者的身份進行指導,共同商討簡圖的繪制以及展示方式的選擇。
要求:個人先自行設計,再進行組內交流作品可繪制在小黑板或紙上。
學生活動:學生小組內或者組間討論,商討展示方式。
5.5 步驟五
教學內容:全班學習成果展示,組間進行評價(約10分鐘)
教師活動:
要求:
(1)一、三、五、七組同學把作品展示出來;
(2)二、四、六、八組的同學對照本組的設計進行對比分析;
(3)實驗設計合理性評價,變量分析、實驗可行性評價、設計亮點組以及語言清晰表達等方面。
學生活動:學生在每個小組組長作品介紹完畢之后進行評價,最后自由發言把八個小組的實驗設計進行綜合分析,與眾多科學家當年的實驗設計進行對比,找出差距,激勵自己。
5.6 步驟六
教學內容:歸納習得知識(約5分鐘)
教師活動:總結實驗設計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理解實驗設計、科學探究過程:“現象——假說——實驗(驗證)——結論”,體會艱辛的歷程,并解釋向光性生長的原因。
學生活動:學生整理總結自己小組的缺點和不足。
5.7 步驟七
教學內容:結束語
教師活動: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植物生長素的發現,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連續的過程,凝聚了很多科學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運用本節學過的知識,課下設計培養一盆造型獨特的實驗思路。
學生活動:體驗感知科學探究的曲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收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相關資料。
“行為導向教學”是一種以學生能力本位的教學。筆者認為實施本節的教學符合高中生物新課程目標的理念,能夠科學準確地定位教師角色,更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中小學開展課堂改革提供新的實踐途徑。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過分看重教師的權威,學生屬于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沒有強調知識的遷移和內化。“行為導向教學”有利于教師教學觀念的改變,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更有利于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習興趣,促進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植物生長素的發現”行為導向法教學設計展示了課堂教學一種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王道俊.教育學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04).
[2]楊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05).
[3]陳玲.談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教學設計[J].職業教育研究,2007(09).
[4]肖幫裕.淺析“行為導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09(09).
[5]徐涵.行為導向教學中教師角色的轉換[J].中國職業技教育,2006(02):10-12.
[6]張瑩.行為導向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6(12):68-69.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縣職業與成人教育中心 安徽省廬江縣 2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