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指導下,筆者通過運用情境教學法講授歷史課《紅軍不怕遠征難》,整合了詩歌、課本劇、圖片文字、語言動作等情境教學方法,進行一次激活歷史課堂的嘗試,以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情感,培養學生創造力,給中學歷史課的教學帶來真正的活力。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情境教學法;創新能力;活力
余文森教授講過: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即師生雙邊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如何做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激活課堂教學的目的,讓我的歷史課堂活起來。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生動具體的形象為主題之情境,引發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從而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把教育科學和藝術熔為一爐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它突破了以往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充分激活了歷史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筆者在歷史課《紅軍不怕遠征難》中運用了這種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 教學準備
課前筆者讓學生查找相關的史料、圖片,并組織學生準備課本劇《遵義會議》,學生在準備過程中都能積極配合、踴躍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其獨立性和主體性;教師在必要的時候要給予一定的指導,使得學生的準備工作具有方向性、可操作性,也不至于占用學生過多的時間。當然,筆者還做了充分的備課工作:即常規性地熟悉教材和相關史料、精心設計教案和斟酌教師可能使用的課堂語言。
2 課堂教學
本課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得到這樣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充分體會我中國共產黨在危急關頭抉擇的偉大和紅軍長征精神的可貴。筆者采用的方法是播放課件〔文字資料、統計數據、圖片、錄像〕、課堂語言點撥和讓學生表演課本劇等情景教學法,希望通過創設各種情景,打破時空界限,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學生的印象、觸發各種情感,并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筆者在本課中主要創設了以下幾種情境:
詩歌情境:詩歌的應用能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往往在教學過程中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此,筆者在導入中引用了毛澤東的詩歌《紅軍不怕遠征難》。由于此首詩詞生動再現了飛奪瀘定橋、過雪山等長征歷程,學生耳熟能詳,立刻引發學生了解長征歷史的注意力和學習動機,也使學生帶著充沛的情感進入課堂學習。
數字表格情境:通過數字表格對比中央工農紅軍粉碎四次圍剿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此段歷史,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開發了學生的智慧和靈感,加深對歷史信息的理解。
模擬角色情境:由學生表演課本劇《遵義會議》,模擬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片斷。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紅軍已經到了生死邊緣,假如你是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你會怎么做。設置這樣的問題場景后,學生躍躍欲試,表演出中共領導人在歷史生死關頭的果斷和英明。全體學生都在這種表演的氛圍中深切體驗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境。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學會合作互動,在互動中去發現問題、探索知識,在合作中培養友誼、展示才華,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圖片情境:教師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一些歷史圖片,包括紅軍強渡大渡河、紅軍長征中用的炊事工具、吃的野菜、野草、皮革等,把課本的內容形象化。通過此直觀的教學媒體展現了紅軍長征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引發學生對紅軍長征精神的共鳴。
文字情境:在課件中增加一些文字史料,進一步加強說服力和感染力,茲引用了下面兩段:
“毛澤東同志說:‘長征是歷史上記錄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他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和蔣介石腐敗無能,長征是宣傳隊,他向走過的11個省的2億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長征是播種機,它在走過的廣大地區播撒下革命的種子…..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多媒體展示)
“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1個省份,占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 華里,一支大軍要在一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學生通過閱讀這些通俗易懂而又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史料,鍛煉了自己閱讀和運用史料的能力。
語言動作情境:情境教學法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因此,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富于感染力,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在引導學生歸納什么是紅軍長征精神時,老師用感情充沛的語言描述小學語文課本中關于長征的三篇課文,即《金色的魚鉤》、《豐碑》和《七根火柴》?!督鹕聂~鉤》中炊事班長自己為了救小戰士舍不得吃魚、《豐碑》中的軍需處長在寒冷環境中把保暖的東西分給別的戰士而自己被凍死,《七根火柴》中的戰士在臨死還不忘上繳黨費等,啟發學生歸納出紅軍所具有“不怕困難、舍己為人、艱苦奮斗、為了崇高理想而不惜犧牲生命”等所謂的長征精神。通過這樣指導學生的認知活動,將歷史課的教育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
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在課堂引入階段,學生朗讀《紅軍不怕遠征難》后,教師就可以提問:紅軍長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在引導學生總結長征精神時提問:為什么紅軍能克服艱難險阻?這些問題都能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認識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活動起來,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既鍛煉了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樹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又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品質悄然形成。
3 課后反饋
通過情景教學法的運用,學生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培養和提升了自身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信息的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只有把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因學生而動、因情景而動,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情景空間,歷史課堂才能被學生所喜愛、才能使學生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發生質的飛躍??傊?,情境教學法使我的課堂教學活起來了!
參考文獻
[1]郭紅英.課堂教學資料運用點滴談[J].河南教育,2004.
[2]方啟敖.創造教育資料匯編[Z].創造教育培訓中心,1999(04).
作者單位
安徽省廬江縣盛橋中學 安徽省廬江縣 2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