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干課程之一,不僅要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還應不斷豐富教學方法,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本文探索在高職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的先進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以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為主,以微視頻教學資源為核心的課程教學模式,以期為同類人文素質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翻轉課堂;中國傳統文化;改革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價值體系和倫理規范,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基因和識別碼,校園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離不開傳統文化。因此,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有利于夯實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增強思想教育功能,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 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現狀
當前形勢下,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帶來大學生價值追求的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許多新的挑戰,結合我們的調查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傳統文化建設主要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1.1 重現代、輕傳統,對傳統文化認知不足
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有很強的自我中心傾向,中華文化中注重人格、注重倫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諧的人文精神遭到冷落。高職學生對傳統倫理秩序、傳統道德內容、國學經典知之甚少,而對現代大眾文化、快餐文化卻津津樂道。我們在高職學生中發放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0%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僅有30%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并對傳統文化經典有一定的了解。
1.2 重視舉辦活動,忽視育人功能和理論研究
當前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舉辦活動,但是在活動中存在一個問題,即過于重視活動的形式,忽視活動要達到的實際效果,忽視活動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功能。比如在調查問卷中問學生“在我校正在開展的各類社團活動、藝術活動中,你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45%的同學認為“不能”,“你對活動的效果是否滿意”,40%的學生說“不滿意”,這說明活動方式與所要達到的效果與學生的期待還有很大的差距。
1.3 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存在傳統文化踐行危機
我們的一項調查顯示,45%的受訪大學生崇拜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缺乏認同。他們認為圣誕節一類的西方節日比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更加重要,他們崇尚美國大片、韓劇、日本動漫,甚至對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崇拜。另外,大學生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價值觀扭曲、缺乏愛心、道德冷漠、信仰迷失的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感,高校存在傳統文化踐行危機。
2 翻轉課堂和微視頻資源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的不斷更新,以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混合式教學(B-Learn-ing)、翻轉課堂(TheFlippedClass)、在線學習(Onlinelearning)及云課堂(Cloudclassroom)等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涌現。信息技術教育與教學過程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2.1 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傳統教學和網絡自學優勢互補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為教與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了高校教師的廣泛關注。2011年,加拿大的《環球郵報》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評為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翻轉課堂的理念最早由美國科羅拉多州伍德蘭帕克高中的兩位老師提出,其基本思路是:把傳統的學習過程翻轉過來,讓學習者在課外時間完成針對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課堂則變成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匯報討論,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一模式對傳統教學中“課上講授、課下作業”的教學過程進行了顛覆安排,實現了教師以導為主,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實現個性化學習,推動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學習意識的發展,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
2.2 微視頻資源
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是開發微視頻學習資源,供學生在課前與和課后自主學習。微視頻是闡述課程教學內容中重要知識點的視頻片段,錄制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為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視頻學習資源制作的方式越來越簡單和便捷,教師也更容易制作和使用微視頻資源。學生可以在課內外對課程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反復觀看,保證了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也可以有效提升了學習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微視頻學習資源便于網絡傳輸和下載,能在多種終端設備上播放,為學生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隨時進行學習和鞏固提供了可行性。
3 基于翻轉課堂的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構建及應用
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堂改革依據上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而開展。即教師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開發微視頻學習資源,為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來掌握重點知識;課堂內開展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討論、思考來解決疑難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以此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等。教學模式實施具體流程如下:
3.1 課前準備
通過調研社會及企業人才素質需求,分析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特點,結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設計了總體包括學習博大精深的對中國哲學和傳統倫理道德影響最深刻的儒、釋、道的思想文化;學習中華傳統制度文化,包括傳統禮儀、教育、文學藝術(詩、散文、小說、書法、繪畫、歌舞、雕塑、戲曲)等;學習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物質文化,包括園林、建筑、古代科技、服飾、飲食等;學習優秀的中華傳統地域文化,包括各地民俗民風(特別包括燕趙地域文化,秦皇島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四大模塊。并用任務書的形式提前布置給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
3.2 資源開發
微視頻是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資源。因此,資源設計應該突出自主性、情景性和開放性,尤其注重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情景設計。學習資源包括文本文檔、授課PPT、視音頻文件、圖片和網絡鏈接等多種素材,創設職場學習情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尋找問題和方法;本課程分別設計了思想文化模塊3個、物質文化模塊4個和地域文化模塊5個微視頻,涵蓋了課程中80%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內容;同時,還為每個微視頻學習資源附上了任務要求和輔助資源,包括學習任務清單、學習資源利用手冊、微博公告欄目和擴展資源鏈接等,形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視頻資源包。
3.3 課堂學習
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推進者和指導者,學生由傳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一般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以便于小組協作與討論、難點搶答、成果展示和評價交流等。團隊小組的組建需考慮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差異,最大可能的實現優勢互補。小組在接收到情景任務后,查閱電子資料和圖書、探討疑難問題和分析問題等,以討論交流的形式對任務進行解析和探究,分析解決方法和步驟,最終提出解決任務的方案或創作作品等,尤其對思想文化模塊強調思辯、認知訓練的學習內容,師生角色轉變和小組式協作學習等教學方法的應用將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利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3.4 學習評價
在學生自主學習及課堂內容小組協作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而且還要監督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過程,通過過程觀察、成果作品等對每位學生給出學習評價結果。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整體了解,進而也有利于教師對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和教學過程進行調整和優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了檢驗翻轉課堂及微視頻學習資源在傳統文化教學中的運用成效,本課程精心設計了一套多方位、多元化和全過程的教學評價體系,由資源利用評價、課堂參與評價、平時成績考核和綜合成績驗收等環節組成,不僅教師參與評價,而且也需要由各小組或者小組成員進行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需要留意學生課后活動中知識的運用能力進行考察,推動學生參加與之相關的職業技能大賽,將成績納入評價體系。
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構建以自主和協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等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是為數不多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改有利于學生對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微視頻資源的利用激發了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使得學生的學習觀念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逐步轉變。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教學過程中翻轉課堂雖然將學習的掌控權給了學生,目前高職學生仍然存在著不擅于提問和主動性不強等弊端,直接影響了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有待于教師和學者進一步探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深入學習。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2]楊九民,邵明杰,黃磊.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10).
作者單位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省秦皇島市 06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