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鉆研中國特有的邏輯形式,并且找到一個切入點,以其作為著眼點,探究它對我國科學的影響,必然具有它獨特的學術價值。由劉邦凡教授所著的《中國推類邏輯對中國古代科學之影響》(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一書就是這樣一本專業性十足的情懷之作。
【關鍵詞】中國推類邏輯;古代科學;影響;創新性
1 前言
培根曾經說過邏輯學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由此可見,邏輯學是一門工具學科。既然作為一門工具學科,它必然會在科學發展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它的工具性和方法性。邏輯有中國邏輯、印度邏輯和西方邏輯之分,由于其根植的經濟文化不同,其形式及內容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當然,學術具有國際性,植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邏輯沒有優劣之分,但是作為一個學者、專家,不能對某一類型的邏輯存在偏見,而是應該給予其相當程度的包容。但是,這也并不代表從事邏輯研究的不同國別的專家就可以沒有使命感。審視和分析別國的邏輯固然重要,在比較分析基礎之上,認真鉆研中國特有的邏輯形式,并且找到一個切入點,以其作為著眼點,探究它對我國科學的影響,必然具有它獨特的學術價值。由劉邦凡教授所著的《中國推類邏輯對中國古代科學之影響》(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一書就是這樣一本專業性十足的情懷之作。
2 《中國推類邏輯對中國古代科學之影響》一書概述
該書除前言外共包括六章的內容:第一章是邏輯與中國邏輯,主要講了邏輯和中國邏輯分別是什么,邏輯既共通又特殊的雙重屬性如何體現,以及近代復興對中國邏輯產生了哪些影響,在這些影響下中國邏輯的未來是什么;從第二章開始,一直到第五章分別介紹了中國推類邏輯與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農學、中國古代醫學、中國古代天文學之間的關系,考究了不同領域中所體現的中國推類邏輯以及中國推類邏輯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在這些系統的梳理和研究的基礎上,引出第六章中國邏輯與李約瑟問題。通讀全書,該書具有以下特點:
2.1 研究視角新穎
該書作者在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思維模式時,沒有從西方邏輯學的角度去審視,而是運用“推類”這一我國古代邏輯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和討論中國古代科學的思維方式。因此,從整本書來看,大到文章的謀篇布局,小到每一個小概念的定義都體現了該書作者在以上思維模式的基礎上所遵循的歷史分析和文化分析相結合的獨特的研究視角。在整體進行“邏輯”和“中國邏輯”的概念介紹時,該書作者更多的是把概念放到歷史中去回顧,審視它的由來,考究近代復興對其的影響,從而展望中國邏輯的未來。在對中國邏輯與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農學、中國古代醫學、中國古代天文學關系進行分述時,也都是先對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農學、中國古代醫學、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文化進行一下概覽,然后在沿著我國歷史發展脈絡,把它放到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歷史時期去考究中國邏輯對中國科學到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一研究角度,在我國為數不多的中國古代推類邏輯專著中實屬不易。從這樣一個角度出發,有利于對中國推類邏輯之于中國古代科學產生的影響進行縱向的梳理,有利于讀者高效的掌握中國推類邏輯對中國古代科學影響所形成的發展脈絡,有利于全方位立體式的對其進行把握。這種縱向的歷史文化脈絡就像是一根繩子,牽引著讀者從繩子的這段摸索到另一端,細致地感受中國推類邏輯對中國古代科學所產生的影響。又由于作者在縱向闡述時,又把它分成了中國古代數學、中國古代農學、中國古代醫學、中國古代天文學等幾個方面來展開。這樣一來,就好比上面所提的“繩子”有了“橫切面”,想了解這個繩子的人,你可以具體看看,它是用什么材質做的,具體有什么內容。通過這一歷史與文化相結合,橫向和縱向聯合剖析的方式,使得讀者有一種整本書越讀越厚,卻越讀越清晰的感覺。這一點,無疑是值得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學習借鑒的。
2.2 論證資料豐富、可靠
從參考文獻數量上來看,該書作者共引用了264個文獻資料;從參考文獻的質量上來看,該書參考文獻標注為[M]亦即代表專著的有65個,占到總數的24%以上,標注為[A]亦即代表專著、論文集中析出文獻的有42個,占到總數的將近16%,引用著名數學家郭書春的文獻資料有31個,占到總數的將近13%,自引部分接近16%。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該書作者在著述前,閱讀了很多高質量的專業性著作,并在搜尋資料時,及時將自己的思維火花捕捉沉淀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理性論文成果。而這一切都為這本書內容的可信度高,專業性強奠定了基礎。只有以高水平、高專業性的論證資料作為依托,才能避免書籍論證過程的干澀。如果把這本專著比喻成一個生命體的話,有了充分的論證資料,就好像生命體有了血和肉,而一個好的謀篇就好比它的骨架,骨架在血肉的支撐下,才顯得生動立體,而在每一個環節的論述中,作者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點評,這就使得這個生命體有了靈魂。
2.3 論證過程邏輯性強
該書作者雖然引用了大量的文獻進行自己的論述,但是絲毫沒有賣弄自己學識的痕跡。從總體章節上來看,它體現了總分的文章結構;從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內容來看,它從我國古代數學、農學、醫學、天文學幾個部分來分別考量和論證,體現了一種演繹邏輯,而在每一個小節分別論述中,該書作者又在字里行間中對不同時期中國推類邏輯對中國古代科學之影響進行了歸納和總結,體現了歸納的邏輯。
2.4 裝幀精巧
該書封皮是米白色的,而沒有選用如紅色、黃色、綠色等的相對鮮亮的顏色,使得其與該書嚴謹性的論證形式相得益彰。在米白色的封皮下又印著若隱若現的六邊形圖案,這些圖案規則的交替重疊著,又使得該書封皮看起來不那么呆板。且封皮質量和手感也俱佳。雖說書籍的封皮好比人的衣裳,不比氣質那么重要,但是俗話說,“人靠衣裳,馬靠鞍”,精巧的裝幀,雖然不能對該書產生“雪中送炭”的拯救式效果,但基于上面幾點的氣質型特點,這樣精巧的裝幀絕對可以產生“錦上添花”的妙用。
作者單位
1.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省長春市 130024
2.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河北省秦皇島市 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