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師總是把完成教學任務當做教學的唯一目的,而且從根本上忽略了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導致學生感受不到生物課程的學習意義和價值,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不具備利用所學生物知識去發現、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因此,打破傳統學生固守“教材世界”的不良局面,賦予課堂以生活化的價值和意義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結合點;實踐活動;作業
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我們要通過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情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為在理解基礎上對生活進行體驗和建構的過程。下面,筆者在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個人想法和觀點的詳細闡述。
一、尋找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
生物課程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鑒于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應當努力尋找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大力引進生活化的生物教學素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這樣既能讓學生牢牢記住相關的生物知識,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獲得進一步的學習感悟,完成對生物知識體系的完整構建。
例如,在學習“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這一部分內容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在偵探劇中都見過警察利用DNA偵破案件或者尋找災難死難者的情景吧,還有,人們在做親子鑒定時,也常常要提取雙方的DNA。那么,DNA到底是什么?為什么DNA能比較精確地確定一個人的身份?對于DNA鑒定的應用,你還了解哪些知識?”這樣,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通過引用學生日常在電視和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現象,并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問題,一方面順利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話題,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另一方面做到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有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
現代教育體制下的教學課堂,應該是開放、靈活的,而不是始終將學生局限于封閉式的教學環境中,這樣一方面會讓學生覺得學習十分枯燥無趣,提不起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不能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達不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鑒于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我們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傳授教材知識,還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物實踐活動,以此讓學生體驗到生物學習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并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人類遺傳病”這一部分內容時,課前,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項生活實踐調查活動:以社區或村為單位,調查周圍人群中常見的人類遺傳病以及在現實生活中遵守我國婚姻法第六、第七條的情況。課堂上,在講述人類遺傳病及其常見類型時,要求學生匯報自己的遺傳病調查情況,然后,結合學生的調查結果,引導學生思考:遺傳病是否呈現出家族傾向?這樣,通過組織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既培養了學生調查數據的能力,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又做到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相關的遺傳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知。
三、布置生活化的生物作業練習,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熱情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對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復習鞏固具有重要的強化作用。然而,傳統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常常讓學生缺乏做作業的興趣和熱情,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可以嘗試為學生布置一些具有生活特征的作業,這樣既能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和熱情,又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覺得教材上的生物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例如,在講授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時,學生都知道,到了秋天,樹上的葉子會變黃,但是楓葉卻會變得越來越紅,至于原因,學生的爭議較大,有的認為是因為楓葉中含有特殊的色素與光,有的認為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于是,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用顯微鏡親自進行觀察和體驗,然后將觀察結果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課堂上大家共同分析討論。這樣,通過布置富有生活化氣息的作業,使學生萌發了做作業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掌握的知識會更加深刻。
綜上所述,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應以自身的體驗來代替學生的生活經驗,而是要積極探究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情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為在理解基礎上對生活進行體驗和建構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黃婷婷.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反思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2]唐謹丁.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