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應該構(gòu)建融情境性、互動性、拓展性于一體的教學時空,這樣的教學時空中,充滿了有意義的“思考”,充滿了有價值的“叩問”,因而是有意義的提升、有價值的超越。
關(guān)鍵詞:互動;放權(quán);合作探究;由扶到放
人教版高中化學《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是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知識的延伸和發(fā)展。師生都知道,只有既了解金屬單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又了解它們的化合物的性質(zhì)才是比較全面地了解金屬。那么,如何做到全面了解呢?我以為,教師應該以學為中心,構(gòu)建融情境性、互動性、拓展性于一體的教學時空,或引領(lǐng)學生在化學王國的田野中漸行漸深。
一、課初引入:應以學生的“趣”為主
盡管高中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已逐步穩(wěn)定,但是課堂教學中,仍然需要教師以新穎的設計、風趣的開場白等方式,讓積極互動的教學正能量浸潤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通過“特別的愛”獻給“特別的你”。
例如,《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的教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讓學生步入“興趣之門”:
1.復習:同學們,你們聽說過能用刀切的金屬嗎?你們見過比水輕的金屬嗎?你們聽說過會游泳的金屬嗎?
2.為什么鋁制餐具不能用來蒸煮或長時間存放酸性、堿性的食物?
3.PPT課件出示:自然界中的鋁元素、自然界中的鐵元素、自然界中的銅元素。
“優(yōu)秀教師在課堂和學校能創(chuàng)造一種積極的氣氛。”所謂“積極的氣氛”,首先應該以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為前提。上述設計中,“你們聽說過能用刀切的金屬嗎?”諸如此類的問題的確能最大限度地喚醒學生的注意力,成為其聚精會神的心理動因;同時這樣的問題也是上一課“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中的關(guān)鍵點,其“前后銜接”的作用顯而易見。而第二例中的探究問題則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對接,容易激起學生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認知,乃至矛盾,因而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最后的PPT課件以直觀形象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師生互動:應以學生的“動”為主
教學中的很多環(huán)節(jié)看似順暢自如,沒有漏洞,卻偏偏與學生真正的學習掛不上鉤,其意義究竟有多大呢?且看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引導學生說出“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顏色,并寫出氧化鈉與水的反應式。
2.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在盛有過氧化鈉固體的試管中滴入水。
3.引導學生比較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這兩種物質(zh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教師相機在黑板上板書:相同點:(1)均可溶于水;(2)固體均是白色,而水溶液均無色、呈堿性;(3)均可與鹽酸反應并放出二氧化碳。不同點:本課的學習重點。(教師強調(diào):在共性中找細微差別,并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仔細探究,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沒有錯,關(guān)鍵在于這一切都是老師在主導,都是老師的話語霸權(quán)在體現(xiàn),都在一問一答的漩渦里打轉(zhuǎn)轉(zhuǎn)。學生的參與太少,動手太少,“貨真價實”的互動太少。碳酸鈉的顏色也罷,碳酸氫鈉的觀察也罷,教師的演示實驗也罷,如果缺少了學生的親自親歷和分組實驗,哪能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留下深深的刻痕?如果課堂的話語權(quán)和操作權(quán)總是把控在教師手中,學生對“金屬化合物”哪有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好的課堂不應該僅僅是老師的話語霸權(quán),而應該是“師生間、學生間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構(gòu)成一個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
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以上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師演示實驗應該替換為學生的分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觀察顏色、自己總結(jié)相同點和不同點,并鼓勵學生大膽上臺書寫其結(jié)論。僅僅是因為“誰是課堂主人”角色的轉(zhuǎn)變,就可以大面積解放孩子們的手、口、腦,切實解決看似順暢實則低效甚至無效的尷尬局面。
三、課末延伸:應以學生的“思”為主
有一句話說:“教師能走多遠,學生就能走多遠。”的確,好的化學學習應該引導學生盡可能地去拓展,去延伸,去走向遠方。而在走向遠方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多一點思考,多一些多元解讀,多一些遠見卓識。
以下延伸就充分注重了一個“思”字:
1.蘋果汁是人們喜愛的飲料,但是現(xiàn)榨的蘋果汁在空氣中會慢慢由淺綠色變?yōu)樽攸S色,為什么呢?
2.若氯化鐵中含有氯化亞鐵應如何除去?若氯化亞鐵中含有氯化鐵應如何除去?
3.引領(lǐng)學生在這樣的問題處“絞盡腦汁”:(1)做焰色反應的載體為什么用鉑絲?能用別的材料代替鉑絲嗎?(2)做過焰色反應實驗的鉑絲為什么要洗?(3)做過焰色反應實驗的鉑絲用什么試劑洗?原因是什么?(4)鉑絲洗后為什么要燒?燒到什么程度?灼燒時為什么要在酒精燈的無色火焰處進行?(5)進行鉀及鉀的化合物發(fā)生焰色反應實驗時,為什么要透過藍色鈷玻璃去觀察?
這樣的拓展既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又與實驗操作密切相關(guān),實際上給予學生一個“由理論到實踐”的印證機會,這也正是化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之理念的真正體現(xiàn)。同時,這樣的設計也逐步引領(lǐng)孩子們走上先探索什么,后延伸什么的探究之路。這樣的延伸之路是艱難的,但跨過之后必將“別有洞天”,因為這樣的延伸中,充滿了有意義的“思考”,充滿了有價值的“叩問”,因而是有意義的提升、有價值的超越。
參考文獻:
[1][美]托德·維特克爾.優(yōu)秀教師一定要知道的十四件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01.
[2]孫明霞.追求“人課合一”的課堂[J].教師月刊,2016(2):4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