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是高考古詩文必考內容之一,雖占分值不大,但其在語文復習和高考中的重要性卻是不容小覷的,無論是考試,還是語文能力的培養,古詩詞鑒賞都是高考語文復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前一階段的古詩詞鑒賞復習做一個簡單而粗淺的梳理總結與歸納。
一、讀懂詩歌是前提,翻譯詩句打基礎——引導學生重讀詩,疏通詩意
進入高三復習階段后,學生尤其是筆者所帶的理科班學生大多急功近利,擺不正讀詩與做題的位置。
要改變學生的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就要先改變學生的這種觀念,讓學生明白只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做題,才會更加得心應手。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梳理詩意或翻譯詩句始終是訓練的起點和重點。在具體的翻譯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詩歌語序的調整
古詩詞由于受到字數、平仄、韻律的限制,常常不得不將語序顛倒,這種想象在古詩詞中是很常見的。因此,在翻譯訓練中,不能像文言文那樣一字一字逐個翻譯,而要調整語序,把握古詩整體。
2.合理的想象
詩人常常會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使讀者能夠思接千載、觀古今于須臾,從而尋求語言包含的無盡韻味。因此,很多時候,需要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才能將詩歌所描繪的情景翻譯出來。
3.恰當的轉換
古詩詞中有些地方,直接翻譯出字面意思時,會與整首詩的意境不相符,這時往往就需要將這樣的地方進行轉換。
二、突破難點有方法,思維模式要建立——幫助學生找到切入點,建立答題模式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中,思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統計表明,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古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歷年都很低,寧夏亦如此,據了解,寧夏2015年此題的平均得分只有1分多,只占本題11分的16.3%左右,得分率為歷年高考最低。這除了考生對古典詩歌閱讀不多、理解不透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考生沒有建立固有的思維模式。如果在復習時,教師能幫助學生找準思維切入點,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定的思維模式,對于基礎較弱或一般的學生而言,會使他們在答題過程中有明確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組織出比較規范的答案。
三、常見術語記心中,不會概括也會貼——要求學生牢記術語,規范答題
我認為有必要讓學生記住古詩詞鑒賞中常見的術語,便于他們建立相關的知識系統,這對進入高三復習階段的學生來說尤為必要。也許有人會質疑這種死板做法,但從實際上看,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系統,才能在閱讀中提高自己解讀詩歌的能力。事實上,古詩詞中的常見術語并不多,學生也無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死記硬背。總體來看有以下幾類常見術語需要牢記心中:
人物形象類常見術語: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等。
意境類常見術語:雄奇壯闊,雄渾壯美;凄清悲涼,蕭瑟凄涼;蒼涼悲壯;朦朧迷離,空濛渺遠;靜謐清幽,深邃悠遠;恬靜優美,清新明麗等共六類。
語言風格類常見術語: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明白曉暢,雄渾豪放等。
手法類常見術語:具體分類五小類:一是修辭手法。二是描寫手法。三是抒情手法。四是一般的表現手法。五是結構技巧。
四、練習不在數量多,貴在典型有價值——幫助學生走出題海戰術的牢籠,得一片自由天地
中國古詩詞浩如煙海,數量種類繁多,為古詩詞鑒賞復習提供了無盡的資源,我們的復習資料書上,也是題量浩瀚如海,如果教師在復習的時候沒有任何選擇地挨個按資料訓練,學生勢必會跟著陷入題海中而不可自拔。因此,要幫助學生走出題海戰術的牢籠,還學生一片自由天地,教師必須要學會選擇一些有價值的典型例題,而不是盲目地跟著復習資料走。
盡管復習資料的編排是按幾個模塊來設置題型的,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所選擇的除了包含所復習的模塊外,往往都能涉及其他幾個模塊的訓練。比如,在復習到語言鑒賞這一模塊時,筆者所選的《夏日三首》(其一)“長夏村墟風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曬粉花枝舞,蛛網添絲屋角晴。落落疏簾邀月影,嘈嘈虛枕納溪聲。久斑兩鬢如霜雪,直欲漁樵過此生。”復習資料上只涉及了一道煉字題,即分析頸聯中的“邀”和“納”字的妙處,而筆者在教學時又加上了形象、抒情手法和思想情感三個方面的考查,題目設置為:(1)詩中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鄉村生活圖景?(2)尾聯運用了怎樣的抒情手法?請簡要分析。(3)綜合全詩,請簡要分析詩中所表達的情感。這樣一來,盡管只訓練了一首詩,但卻包含了詩歌鑒賞復習里的四個主要的模塊內容。
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建立了一定的知識系統,總結出一套相關的解題、答題經驗,具備了一定的閱讀鑒賞能力,掌握了相關的技巧方法,只要我們心中有數,胸中有丘壑,在解答古詩文鑒賞題時,我們的筆底自會生出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朱泳燚.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名家修改佳例的理念與操作[J].課程·教材·教法,2003(1).
[2]梁海芹.淺析認知策略,破解寫作難題[J].新語文學習(教師),2012(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