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必修一模塊教材使用中關注到一些用詞,這些詞匯可作為教學內容補充和拓展的突破口。對這些詞匯的背景知識進行推敲和研究可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的認知更加全面。
關鍵詞:用詞;背景;解析;全面;豐富
作為一門揭示自然科學規律的基礎性教科書,高中生物教材注重知識的基礎性,而必修一模塊教材中的內容大多是微觀和抽象的,考慮到篇幅以及高中生在生物學方面的有限認知,特別是為達成“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這一課程目標,教材中很多語言用詞已得到提煉,有些內容只能點到為止。筆者注意到如果有些知識點學生特別感興趣或者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拓展,我們不妨從教材中的部分用詞入手,挖掘背后的內容。
一、用詞一:“只有”
舉例:即使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只有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
背景解析:
這句話出現在教材第一章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本節內容作為高中生學習生物課程的第一節內容,讓學生了解到生命系統包括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層次,而細胞是其他生命系統層次的基礎,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為了讓學生全面認識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編者特別在第一段就出現了這句話,提出了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又“只有”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只有”是唯有、僅有的意思,表示了必需的條件,且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通過病毒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的這個特例,更鞏固了細胞在生命活動中的地位,體現了細胞的重要性,為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細胞打下基礎。
二、用詞二:“大多數”
舉例:“大多數”一詞在必修一教材中多次用到,如第二章第四節中提到“生物體內的糖類絕大多數以多糖的形式存在”;第四章第二節在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中出現“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運動的”等等,這里以第二章第五節中提到的“細胞中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的形式存在”為例。
背景解析:
這句話出現在第二章第五節《細胞中的無機物》,在介紹無機鹽之前是有關于細胞中水的內容,在關于自由水的內容中表述“自由水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許多種物質溶解在這部分水中”,有了這個內容的鋪墊,學生自然會想到無機鹽就是上述“許多種物質”中的一部分,那么無機鹽溶解到水里就形成離子。
“大多數”一詞有遠超過多數的意思,編者此處使用一方面能繼續體現自由水是良好溶劑這一特性,同時又兼顧了少數例外,那就是不溶或難溶于水的無機鹽,那么細胞中有沒有這樣的無機鹽呢?在一些種類的植物組織中,人們發現了碳酸鈣晶體、硫酸鈣晶體、草酸鈣晶體以及硅酸鹽晶體等,這些存在于細胞中的無機鹽晶體是不溶于水的,也就無法在細胞中形成離子。可見此處“大多數”一詞使用是準確全面的。
三、用詞三:“等”
舉例:“等”這一字詞在必修一教材中也出現多次,其中用意相同的有這樣兩處地方:一是在第五章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中提到“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二是在第五章《本章小結》中提到“光合作用最終使光能轉換為化學能,貯存在生成的糖類等有機物中”。這里將這兩者一并說明。
背景解析:
通常在一般表述性語句中,用到“等”字意味著舉例未盡或是舉例后煞尾,很明顯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出現的“等”字是舉例未盡。
教材在第五章第三節有關有氧呼吸的內容中就已經出現這樣一句話“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質是葡萄糖”(無氧呼吸中也出現“最常利用的物質也是葡萄糖”),在之后的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內容中都是以葡萄糖作為反應物展開介紹的,這樣的編排即是讓學生掌握以葡萄糖為底物的呼吸作用過程即可,所以有氧呼吸定義中提到“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那么,在編者使用的“等”字背后是什么內容呢?
實際上,我們知道細胞呼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括糖酵解—丙酮氧化脫羧—檸檬酸循環—電子傳遞鏈這幾個過程,其中涉及一個關鍵物質乙酰輔酶A,而這個乙酰輔酶A除了可以從葡萄糖轉變而來,還可來自于氨基酸和甘油脂肪酸的轉變。因此,在真正有氧呼吸中,除了葡萄糖作為底物的途徑外,還有利用脂肪和蛋白質進行的細胞呼吸,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利用葡萄糖作為反應物供能。
同樣,在《本章小結》中提到的“光合作用最終使光能轉換為化學能,貯存在生成的糖類等有機物中”中的“等”字,也是舉例未盡,為什么呢?原來對于光合作用的產物,人們曾認為除糖類外,其他有機物(如蛋白質、脂肪和有機酸)是植物利用糖類再度合成的。的確,這些物質有一部分是再度合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特別是在藻類和高等植物正在發育的葉片中。例如,將14C供給小球藻,在其產生糖類之前,就發現有放射性的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等)和有機酸(丙酮酸、蘋果酸等)。將14C-醋酸喂給離體葉綠體,光照后發現14C進入葉綠體的某些脂肪酸(如油酸、亞油酸和棕櫚酸)中。C3植物進入光合作用時,除形成糖類外,還形成許多乙醇酸。由此可見,蛋白質、脂肪和有機酸都是光合作用的產物。
四、用詞四:“重要”
舉例:筆者細數一下,“重要”一詞在必修一中至少出現了七次。如第二章第四節中提到“磷脂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構成細胞器膜的重要成分”;第二章第五節中提到“結合水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等等。這里以第三章第一節中提到的“蛋白質在細胞膜行使功能時起重要作用”為例。
背景解析:
在對事物性質的描述性語句中,“重要”一詞代表的是具有重大影響和后果的,或者是有很大意義。那么,蛋白質在細胞膜中重大影響或意義體現在哪里呢?
我們知道教材描述了細胞膜的三大功能:“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和“完成細胞間的信息交流”,而這里的第二項和第三項功能其實都與蛋白質有很大聯系。比如,對于“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理解,我們就可以結合第四章第一節中所提到的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以及第四章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這些內容,在這些內容中我們了解到細胞膜對于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質是要通過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來完成的,而在這兩種方式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正是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這些蛋白質的有無和數量的多少決定了細胞對一些物質是否吸收以及吸收數量的多少。
而對于細胞膜的第三項功能,教材列舉了“信息交流”的三種方式:信號轉導、胞間的識別和胞間連接。而信號轉導離不開膜上的信號受體蛋白,這些蛋白與胞外信號分子相結合被激活,然后將信號轉入胞內,再通過胞內信號轉導分子沿信號通路傳遞,最終產生特定的生物學效應。同樣,在動物細胞的胞間識別作用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物質是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它不僅有識別作用,在特定的部位還能起到保護和潤滑的作用。可見,蛋白質在細胞膜的功能中起到關鍵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除了上述四種用詞外,教材中類似這樣值得推敲的還有“主要”“除……外”“必須”等一些詞匯。必修一教材中這些詞匯的使用一方面是考慮所在章節內容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更是兼顧細胞基礎知識的全面性、科學性,如果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能關注并拓展這些詞匯,那么將會使我們的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參考文獻:
翟中和.細胞生物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1-221,227-23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