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萊陽市教體局的領導下,我校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抓手,深入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力求在課時不變,單元主題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整體推進單元教學的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最終形成我校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教改經驗。
一、背景介紹
1.課標引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回顧語文教學的改革歷程,我們發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體現得很好,可人文性有待蓄養。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也為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協調統一,我校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進行嘗試性探索。
2.探索之路
探索之初,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教學改革不是盲人摸象,要用事實說話。我們首先開展了大量調研,摸清了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短板。然后在群策群力、集思廣益中尋找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
同時,我們又采取了“走出去開眼界,請進來學經驗,坐下來共探討”的研究策略,開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動,主要有:
(1)赴即墨二十八中觀摩教學模式及相應的評價策略;
(2)赴金城小學,學習“主題閱讀”教學經驗;
(3)赴濰坊觀摩韓興娥老師的“海量閱讀”示范教學;
(4)赴牟平一中觀摩該校差異教育理念下打造的高效課堂。
經過反復斟酌,我們最后一致認為:可以大膽嘗試以單元為單位,通過整體推進的方式,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于是,我們毅然走上了“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探索之路。
二、“單元整體教學”解讀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以單元為基本教學單位,以整合為基本教學理念,以探究式學習為基本學習方法,按照從“整體感知”到“部分體驗”再到“整合升華”的設計思路,具體設計了“單元導讀”課、“以文帶文”課、“群文閱讀”課、“讀寫聯動”課、“回顧提升”課五種課型。
1.“單元導讀”課:激趣感知主題、確定訓練目標、初讀感知文意
初步感悟單元主題,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明確單元訓練目標。
2.“以文帶文”課:研讀重點語段、習得表達方法、以一帶文運用
對文章重點語段進行研讀,領悟文章的表達方式,遷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學習同類文章。
3.“群文閱讀”課:求同求異閱讀、鞏固訓練目標、揣摩寫作方法
在教材基礎上,補充幾篇有關聯點文章,以訓練點為依托,以粗讀略讀為主要方法,“得法于單篇,受益于多篇”,分享感悟,探究表達方法。
4.“讀寫聯動”課:讀中探寫、讀中插寫、讀中仿寫
讀是理解吸收,寫是表達理解。以讀為基礎,讀中學寫,寫中促讀,依托寫作訓練點,使學生寫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回顧提升”課:回顧交流展示、積累內化提升、遷移運用達成
圍繞單元主題,進行知識梳理,回顧精彩片段,積累優美語段,總結寫作方法,提升人文素養。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每個模塊的學習,都是以單元訓練目標為引領,以表達方法為路徑,最終要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的目標。
三、“以文帶文”解讀
1.理論闡釋
(1)概念
從一般意義上講,“以文帶文”是通過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帶動對其他一兩篇文章的學習。所以說,這里的“文”,指的是單篇的“文章”。
(2)切入點
用一篇文章,帶動對其他文章的學習,切入點是我們必須要精準把握的。“以文帶文”的難點和關鍵是對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師要抓準“最具價值的訓練點”,并通過這個點來連接,呈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問題,其核心就是引導學生在品悟文章寫作手法的基礎上,學會自主表達;人文性問題,其核心就是學生在品悟文本的基礎上,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向培養。切入點雖然有兩個,但從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相統一的角度講,這兩個切入點在“以文帶文”的過程中,可以有輕重,但一定不能有缺失,兩者皆有體現,才算是好的語文課。
2.實施路徑
(1)精華研讀,積累語言
圍繞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教師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根據單元學習的訓練點,找準課文的最佳切入點,引導學生找出精華語段,并通過批注式閱讀、研討式交流或者反復吟誦等方式積累優美語句。
(2)授之以漁,習得方法
文本中的一些語言之所以優美,往往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或者是文字的價值承載有獨到、精妙之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根據訓練點引導學生反復品味,學生通過自主感悟、小組合作等方式,習得其精妙所在,教師及時總結作者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遷移運用。
四、且行且悟
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推進過程中,我們一是敢當敢試,二是集思廣益,三是規范引領,四是制度保障。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師的語文教學素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更帶動了全校各學科的教學改革,“言雅行美、樂學善思”的校風也蔚然而成,學校的文化氣息更加濃郁。我們堅信:萊陽教育在雙肩,教育改革迎春風,陌上繁花歡歌行。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