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高中教材中,古詩文占了很大比重,且大多數篇目要求背誦,這么多的古詩文,若教不好,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畏難心理,勢必影響學習效果。我認為,古詩文教學應先從培養興趣入手,使學生愿意學、樂學,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學好。培養興趣,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學生認識,使學生明白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古詩文在傳承民族文化、健全人格方面的巨大作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這些文化絕大多數是以古文或詩詞的形式流傳下來的,要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就要能讀懂古文和詩詞。再者,古詩文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積淀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學習古詩文有助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倫理道德和審美情趣,深化對社會、人生的認識,也有助于學生認識、發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了解當代作家的治學情況。讓學生明白,現當代許多著名作家,對中國古代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有很深厚的古詩文功底,他們的許多作品,正是在汲取傳統文化營養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如郭沫若,他是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家,也是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他的歷史劇《屈原》,就是取材于《史記》等古代文獻,再如他的代表作《鳳凰涅槃》中的鳳凰,也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作品,大都取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還有錢鐘書、余秋雨等人,對古代文化都有很深的研究,充分吸收了古代文化的營養,因而,他們的作品往往貫通古今、廣征博引、思想深刻、文質兼美。學生有了這些認識,也就會增加學習興趣。
再次,讓學生認識到古詩文對于理科學習的作用,激發理科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理科生往往不重視語文,更不重視古詩文學習。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古詩文,受到古代文化的滋養,會對自然、人生有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健全人格,激發自強不息的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會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遠。當代科學大家都有著深厚的古文功底,他們的成就不能說與其古詩文功底沒有關系。
二、課堂教學方面,要力求創新,活躍氣氛,緊緊吸引住學生
1.有趣味地導入
導入很重要,導入新課要能夠激發學習興趣,導語要精心設計,要獨特新穎,有創意,語言要富有詩意,先聲奪人,感情充沛,情緒飽滿,能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教《石鐘山記》時,可設計如下導語:“旅游,是做人治學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不少有識之士把旅游同做人、治學緊密聯系起來。顧炎武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年幼者,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年長者,是經驗的一部分,正是這個意思。今天,我們同大文豪蘇軾一道去石鐘山一游,去體驗一下旅游對做人、治學的意義,以后真有機會,千萬不要忘記行萬里路。”這一導語,巧妙地點明了文體,且揭示了文章主旨,又聯系學生實際,有很強的趣味性、啟發性,學生學習時會從做人、治學這一角度領會這篇文章要旨,而不會只死摳字句。
2.教法要有新意
好的導入只是良好的開端,在整堂課中,教法要新穎,有創意,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高中有些古文故事性很強,情節曲折,對于這樣的文章,教師再一味的講解就顯得多余而枯燥,那么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讓幾名學生表演課文故事情節。比如,在上《荊軻刺秦王》時,就可以讓學生表演荊軻刺秦王一節,這樣,既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視拓展遷移
要告訴學生古文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選入教材的只是滄海一粟,許多更有趣味、更有價值的文章要課外去讀或以后研讀。老師可選擇古籍中一些精美的文章或語段,印發或讓學生找來讀,并布置思考題或讓學生寫出讀后感,使他們真切感受學習古文的樂趣,激發研讀古文的興趣。同時,也可介紹一些好的古籍選講作品,如南懷瑾的《論語別裁》等,這類書籍學術水平高,又能聯系現實,說古論今,妙趣橫生,一定能激發學生興趣。通過這些練習,學生會達成共識,古代文化的確博大精深,趣味無窮,需要深入研讀,那么,他們定會下決心學好古詩文的。
4.要重視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
高中生的學習興趣,不是簡單地講講故事、說說笑話就能奏效的,興趣要建立在獨立思考、深入認識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把激起的興趣及時遷移到較深層次的情感思維和深入研討上,這樣才會形成持久而穩定的古詩文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高中生的古詩文學習興趣,應該多想辦法,并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龍淑君.淺談中考古詩文復習:古詩文復習中的“三重”[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0).
[2]俞永英.怎樣才能使學生高效記誦古詩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