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德育工作以統一學生善性與美德,培養其優秀道德品質,避免形成不良道德行為為目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社會結構已突破內向封閉型,逐漸朝外向開放型轉變,極易受到不同思想觀念、思維模式等影響,而處于這種背景下學校自然也會受其影響,嚴重阻礙學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中學德育管理;實效性;提高策略
中學德育即全面化教育學生的品德、思想和政治,它既能實現學生自我認識與有效實踐,也能促進教師的日常管理與品德教育,德育思想在班級日常管理整體中均有體現。然而在中學德育管理具體實施過程中,始終無法避免與預期存在的偏差,因此當前急需探索有效提高策略。
一、中學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德育管理模式滯后
現階段大部分學校均以行政管理模式進行德育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教育中教師權威和管理機構行政權威,由集體輿論壓力或行政命令,使學生服從遵守學校管理及國法校紀。這種方式表面看來效果顯著,速度快,學生在校時老實服帖,思想行為合乎規章制度。但就實質而言學生通常是迫于高壓才表現出服從,缺乏真正的內心服從意識,一旦不受學校管束,學生同樣會任性妄為、隨心所欲,而且表里不一的管理形式,最易使學生形成兩重人格。
2.德育目標與內容不合理
當前,我國德育理論的論辯邏輯以社會需要為基礎,對學生更注重道德灌輸,不管政治教學還是日常德育,往往未能立足實際,反而是以一些政治需要進行“一刀切”。特別是德育內容背離學生的心理發育成熟度和生活思想實際,通常強調社會發展需求,忽略個人發展需要。此外,還有德育外延、內涵的錯位問題,可以說各階段學校德育均存在錯位交叉情況,造成學生對德育難以接受。
二、提高中學德育管理工作實效性的策略
1.更新管理觀念
革新觀念是強力行動與實踐的基礎。及時更正錯誤觀念和接納認可創新觀念,在中學德育管理工作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學生尚處于青春期,其身心發展特點相當明顯,欠缺辨析和認識客觀事物的能力,往往表現出敏感性、封閉性、兩極性和情境化等。而據教育管理案例證實,多數班主任更善于當面教導學生,這種教育模式極易誘發學生逆反心,難以起到有效的教育管理效果,只會導致學生厭倦反抗班級管理。因此,這就需要班主任積極反思教育管理中的不足,充分明確德育實施必須落實到班級管理各個環節,要避免兩者獨立并存。同時在每個教育管理細節中,要強調“精”與“細”兩個字,為學生創設德育化班級管理環境,在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中使其受到積極影響,從內心深處理解和支持教育管理。另外,要建設班級亮點,如“衛生角”“學習園地”“圖書角”等,將德育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2.豐富管理方式
中學德育管理實踐中應嚴格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和多途徑解決的能力。要提高管理效率最有效的手段即多元化、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如,榜樣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評價法等,在教育實踐中這些管理模式均效果顯著。其中,大部分教育者都推崇陶冶教育法管理模式,以中學女生為例,該階段女生正處于身體智力快速發育發展中,較為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并且自主意識也得到了增強。如,某女同學小丫極愛化妝,非常注重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于是購買了一些化妝品,使其每時每刻都妝容艷麗,當然包括上課期間。鑒于此,班主任需在了解情況的第一時間,與小丫進行一對一的談心,這里需要注意活用談話技巧,如:“小丫,你看過電視節目《美麗俏佳人》嗎?你認為那些妝容漂亮嗎?”對于愛美的小丫,自然這類節目多有涉獵,不假思索就回答道:“我最喜歡A的妝容,非常艷麗,好看。”這時班主任要繼續引導:“是嗎,A的妝容的確好看,老師也很喜歡,如果是在聚會中A肯定是最醒目的,但小丫你有沒有想過,若A還是中學生,她以這種妝容來上課合適嗎?”通過情境引導很快小丫就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并對其做出了改正。陶冶教育法是一種通過創設真實生活情境,使學生自主自覺地發現、認識及改正問題的模式。
3.注重養成教育
深入反思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可知,其最大的弊端即忽略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對日常生活細節問題不重視。我國青少年學生的各種不良學習習慣、衛生健康習慣或文明道德習慣表現,一般是受各方面影響所致,這包括教育自身問題和家庭、社會等外來的不利影響。德育目標、內容和方法的高大空洞與教條,導致學生直接忽視學校德育管理工作。因此,學校德育管理必須積極改變方式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同時要重視養成教育,只有從少年兒童時期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才能消除青少年德育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問題,并充分提高德育管理實效性、針對性。也只有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方可培育學生的健康人格,樹立良好的民族形象等。
當前,學校德育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急需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合理有效的改進方法,如,注重養成教育、豐富德育形式等,以此來提高德育管理實效性,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李勇進.淺析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J].關愛明天,2016.
編輯 王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