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高中學生有很多心理困惑,入學新生較多迷茫,失去信心。面對畢業的學生又較多出現選擇的困惑。治病尋根,有的放矢,找準困惑成因,針對性地和困惑學生談心,幫其走出困惑。
關鍵詞:職高;心理困惑;教育方法
高中階段不僅僅是學生知識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其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職業高中的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原因,相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又比較容易產生較多的心理困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碰到有各種各樣心理困惑的學生。舉其中典型的兩個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討下成因和教育方法。
案例一:張某,女,職高一年級新生。
心理困惑:職業高中低人一等,失去自信。
成因分析:1.社會原因——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后,學生首次分流,一部分人進入普通高中學習,一部分人進入職業高中學習,還有很少的一部分人結束了上學生涯走入社會。在這其中,初中階段學習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大多數考上了普通高中,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大多數選擇了職業高中。久而久之,社會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認識:職業高中不如普通高中。
2.個人原因——該學生初中階段學習成績還可以,按正常成績的話應該可以考入普通高中。但是由于考試失誤,致使中考成績不理想,沒有考上普通高中,無奈之下選擇了職業高中。看著很多初中學習和她差不多甚至不如她的同學、閨蜜都選擇了普通高中,心理有很大的落差。入學后很久都沒有從這種落差中走出來,漸漸變得越來越自卑,失去自信。
教育方法:在發現該學生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惑之后,通過各種機會找她談心,通過大約兩個月的時間,使其慢慢走出心理困惑,并且現在學習成績、社團能力等各方面都很理想。在談心過程中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幫其化解困惑。
1.幫其重新認識職業高中——首先,不回避社會的普遍認識:“職業高中不如普通高中”,畢竟單從生源來考慮的話,這種認識有其合理的地方。其次,也要明確地指出這種認識的片面和誤區。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是高中階段兩種不同的學校而已,兩個是平行的關系,沒有高低之分。普通高中比較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職業高中比較注重技能的培養。只是不同的人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的不同的道路而已,不存在低人一等之說。
2.幫其重新找回自己——首先,讓她明白,任何階段的任何學習都只是整個學習生涯中的一個片段。從人生的角度來看,學習是長跑不是短跑,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長跑。長跑考量的是每個人的耐力,每個人的持續力。偶爾的超前,短暫性的發力,對于長跑而言都不會起決定性的作用。不需要回避自己中考失利的事實,但也無需沉浸在失利中無法自拔。高中好好學,高考還能跑在前頭。就算高考又失利了也無妨,還有大學,大學之后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跑到前頭的機會。只要自己努力。其次,讓她明白,學校和學校雖然有圍墻之隔,但知識卻從來沒有界限。學校只是為了方便學習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場所。但無論在什么場所里,知識都是一樣的。不必羨慕別人,也不必失落自己。想學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學,學校不會成為制約自己的因素。
案例二:李某,男,職高三年級學生。
心理困惑:參加工作還是繼續深造,猶豫不決。
成因分析:1.現實影響——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每年畢業的大學生都不計其數,找工作難以成為每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都要面對的現實。社會發展迅速,回頭看每兩三年社會的變化都很大。面對熟悉萬變的時代,是該在社會實踐中去適應這種變化?還是在繼續學習深造中來追趕這種變化?不只李某,很多即將畢業的學子都有這方面的困惑。
2.同學影響——李某有兩個非常要好的同學,其中一個選擇了考大學繼續學習,另一個選擇了參加工作。兩個人都和李某講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李某感覺每個人都說的都很有道理,越發無法做出選擇。
3.個人原因——李某有選擇困難癥。
教育方法:1.面對現實——激烈的競爭、瞬息萬變的社會,我們都無法改變。對于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一個個體,我們要做的首先是去接受它并且適應它。無論是參加工作還是上大學繼續學習都是面對社會所要作出的一個選擇。兩個選擇哪一個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答案不在這兩個選擇本身,而在兩個選擇之后。上大學是為了更好地學習,但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很好地接觸社會才能在大學畢業后跟得上社會的變化。參加工作是為了更快地適應社會,但也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充電才能跟得上社會的步伐。殊途同歸,無論哪種選擇,其實都是一個起點,只要自己努力,最終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2.理性分析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想要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必須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優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自己的長處在哪?短處又在哪?自己的家庭條件是需要自己現在就承擔一部分責任?還是家里還有條件給自己創造學習的機會?在和李某一起理性的分析之后,李某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參加工作。
以上兩個案例比較典型,拿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教育方法上可能有不足和欠缺,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
參考文獻:
吳勇明.職高學生心理困惑及疏導.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7).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