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以前,著名數學家柯朗(R.Courant)在名著《數學是什么》的序言中寫道:“今天,數學教育的傳統地位陷入嚴重的危機。數學教學有時竟變成一種空洞的解題訓練。數學研究已出現一種過分專門化和過于強調抽象的趨勢,而忽視了數學的應用以及與其他領域的聯系。教師、學生和一般受過教育的人都要求有一個建設性的改造,其目的是要真正理解數學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科學思考與行動的基礎。”
和所有文化現象一樣,數學文化直接支配著人們的行動。孤立主義的數學文化,一方面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望數學而生畏;另一方面又孤芳自賞、自言自語,令人把數學家當成“怪人”。學校里的數學,原本是青少年喜愛的學科,卻成為過濾的“篩子”、打人的“棒子”。優秀的數學文化,會是美麗動人的數學王后、得心應手的仆人、聰明伶俐的寵物。伴隨著先進的數學文化,數學教學會變得生氣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下面從弧度制的引入和對數的發明方面談談數學發展的相關歷程,期待學生能從中體驗到數學文化和數學思維的魅力。
一、弧度制的引入
阿耶波多(Aryabhata Ⅰ,476—550年)是現在知道的印度最早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1976年,為紀念阿耶波多誕生1500周年,印度發射了以阿耶波多命名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他只有一本天文數學著作《阿耶波多歷數書》(499)傳世。該書突出的地方在于對希臘三角學的改進。
改進主要有:
①把半弦與全弦所對弧的一半相對應(如圖1),成為今天的習慣。
②引入了弧度制
阿耶波多將圓周分為360度,又采用60進制將1度分為60分,這樣將整個圓周分為21600分。再由2πr=21600,可得半徑r=3437.747(取圓周率π≈3.1416),定義取整定半徑為r=3438分,這樣就統一了半徑和圓弧之間的單位。原來托勒玫(古希臘)三角學中有兩套單位。30度弧對應的弦值是30個半徑單位(半徑長的1/60為一個單位),30度是圓弧的單位。1度是圓周之后,3°45′=225分,因而引入了弧度制。
現代弧度制是歐拉在《無窮小分析引論》(1748)中倡導的,他是以半徑為單位1來當統一單位,這樣圓周為2π單位。
③他還給出了第一象限內間隔3°45′(即 )的正弦差值表。如sin30°=1719,sin45°=2431等。
弧度制的精髓就在于統一了度量弧(后來的角)與半徑的單位,從而大大簡化了有關公式及運算。
二、對數的發明
9710.3265÷2.1829=?
沒有什么比大數的乘、除、開平方或開立方運算更讓數學工作者頭痛,更阻礙計算者了。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出錯。因此,我開始考慮怎樣消除這種障礙,經過長時間的思索,我終于找到了一種漂亮的簡短法則……——《奇妙的對數定理說明書》
1614年,蘇格蘭的貴族數學家納皮爾(J.Napier,1550-1617)出版了《奇妙的對數定理說明書》小冊子,給出了一種新的計算乘法的方法,即對數方法:如若計算y1,y2,先把y1,y2寫成y1=a ,y2=a 的形式,其中a=107,e為自然對數的底,再求x1+x2,然后計算a2 即可。
書中借助運動學,用幾何術語闡述了對數方法。如圖2,假定兩點P,Q以相同的初速度運動。點Q沿直線CD作勻速運動,CQ=x;點P沿直線AB(長度為107單位)運動,它在任何一點的速度值等于它尚未經過的距離(PB=y)。令P與Q同時分別從A,C出發,那么,定義x為y的對數。后人稱為納皮爾對數:Naplog。利用對數,納皮爾制作了0°~90°每隔1′的正弦的對數。
納皮爾對數方法公布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認為此方法可以很好地解決大數乘法問題,因而傳播開來。
沒過多久,英國數學家布里格斯(H.Briggs 1561—1631年)與納皮爾合作,又將納皮爾方法中的自然常數e改成了10,這樣就更方便了,因而產生了我們今天的常用對數。
常用對數是如此好用,以至于不久就被廣泛用到了當時的天文學中,后來拉普拉斯曾說:“對數的發明以其節省勞動力而延長了天文學家的壽命。”阿拉伯數字、十進制和對數被稱作數學計算方面的三大發明。
注:本文系淄博市市級課題高中數學“基于數學文化的高中新授課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研討會專題發言稿。
作者簡介:常永興,男,中學一級教師,學士學位,淄川區優質課一等獎,淄川區教學能手,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編輯部第十屆“解題教學高級研討班”學員,現參與市級課題高中數學“基于數學文化的高中新授課教學研究與實驗”。
?誗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