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貨幣政策,需要搞清三個問題。
適度靈活≠花樣放水
進入4月,央行又使出中期借貸便利、抵押補充貸款(PSL)、常備借貸便利(SLF)等貨幣政策工具,一方面補充市場流動性不足,另一方面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對于近期央行使用上述工具頻率增大的原因,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有如下幾點:一是季節性因素。二季度是傳統的貸款旺季。二是靈活性考慮。相比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PSL等工具可以讓央行更加收放自如。三是配合財政政策。例如,PSL主要用于支持政策性銀行發放棚改、重大水利工程、人民幣“走出去”項目貸款,其作用更像是一項財政政策。四是穩定人民幣匯率。靈活的工具可以避免總量政策在短期內增大貨幣供應,形成貶值壓力。
那么,貨幣政策操作中的適度靈活,是否等同于花樣放水呢?
SLF等工具本質上都是貨幣調控中“貼現機制”的一部分,旨在順應不同時期市場需要向特定金融機構提供必要流動性,因此不能將這些工具的使用同“放水”畫等號。對央行來說,公開市場業務決定了大多數貨幣供給,其可控制性也更強。而這些靈活的工具使用后,貨幣能否最終被投放入市場還要取決于商業銀行。
精準滴灌≠變相寬松
無獨有偶,與將“靈活”誤解為“放水”類似,也有觀點將中國貨幣政策在試圖引導資金沿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方向流動的努力視為“變相寬松”。不過,真實情況并非如此。
近年來,全球經濟都面臨下行壓力。一些國家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不但將量化寬松之類的非常規政策用成了常規,甚至把負利率變成了一個“時代”。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常態的經濟轉型區間,受到極大的壓力。為了更好地支持經濟發展和轉型,同時又不將貨幣政策濫用,中國央行采取了多措并舉的方式,以達到貨幣政策精準化之目的。
這種“精準化”體現在4個方面:一是時間精準化。央行在經濟壓力處于幾個節點的時候,適時推出降準降息等政策,為維持市場活力做出了貢獻。二是程度精準化。在量和時機的配合上,中國的貨幣政策作了較好的控制,保證了人民幣及金融市場的穩定。三是導向精準化。為配合產業政策,貨幣政策也進行定向引導,對中小企業、新興高科技行業、農業等都進行了精細化的專門支持。四是工具精準化。近兩年,央行沒有“大水漫灌”,而是通過各種貨幣工具在不同時段針對不同目標進行調節,既取得了較好的當期效果,也為未來留下了較充裕的政策空間。
從實際效果來看,中國“有保有壓”的貨幣政策確實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企業融資成本繼續下降,截至3月份企業融資成本為4.55%,比2015年末下降76個基點,同比則下降228個基點。其中,小型、微型企業融資成本分別為6.69%和7.08%,分別比2015年同期下降209和232個基點。與此同時,一季度我國實體經濟獲得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67萬億元,同比多增1.06萬億元。
穩定增長≠搞“強刺激”
穩定增長為轉型,穩健基調未改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彼得·漢森表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如何讓資金更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讓中小企業、科技型企業得到有力支持。他認為,穩健的政策可以避免在經濟環境中增加不確定性,而中國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更有利于經濟增長。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增速回落已經成為共識,但要注意避免經濟增長速度出現顯著、過快的下降,否則運行過程中積累的一些風險就會加速釋放,不利于為轉型贏得時間和空間。在此背景下,找準時機、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及時增加流動性供給,既是必要的,也是央行自身職責的體現,這并非全面寬松放水的“強刺激”。
其實,在結構轉型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也會在落后產能和新興產業之間作出明智選擇,這將有利于當前貨幣政策“穩增長”“調結構”目標的實現。未來貨幣政策一方面要加強決策的前瞻性,與財政政策更為緊密地協調;另一方面要注意關注實施過程中的風險,做好匯率、利率之間的平衡。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