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曾說過,要把支付寶獻給國家,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這一天竟然來了。當然,支付寶將被收編的,只是理論上不應屬于它的一部分:跨行清算系統。
在國家對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的大框架下,支付寶和財付通這兩大互聯網支付巨頭面臨重大調整。它們在過去幾年自行搭建的這套跨行清算系統,在經過徹底改造之后,將作為互聯網支付的統一轉接清算平臺,納入央行的多層次清算體系,由央行直接監管。支付寶和財付通再不能像過去一樣如臂使指地支配平臺。和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一樣,它們屬于這個平臺的共建單位,網聯平臺本身則將完全獨立地運營。
在過去幾年中,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交易規模已然可以與世界級的銀行卡組織媲美,一度游離于監管之外,與監管一直摩擦不斷。外界本認為兩家機構應申請銀行卡組織牌照,但支付寶和財付通均志不在此。因為,如果作為清算轉接平臺,需維持中立性,業務受限太多。
當前,外界對未來的網聯新平臺仍心存疑慮。支付寶和財付通的系統被改建后,能否真正保持獨立性,也會面對挑戰。但堅冰已經打破,在中國建立互聯網支付統一清算平臺大局已定,不會再回頭。共建網聯,對于支付寶和財付通而言,這是通向合規之路的路標,狂飆突進、無視監管的日子結束了。逐步切斷與銀行的直接通道后,令支付寶們陷入死結的備付金和資本金監管難題,也將不復存在。
對于中小第三方支付機構,能夠接入網聯的獨立平臺,節約了運營成本,也將免于受到沉淀資金的誘惑。
對于銀聯來說,因糾結于左右手互搏,在線上業務方面一度錯失了發展機會。銀聯不夠用心,而支付寶們夠拼命,監管部門最終面對現實做了決定。
可以預計,網聯在整合現有系統之后,第一步成為統一的網上支付清算轉接平臺,第二步走品牌化之路,成為“網上銀聯”應不意外。
中國銀聯的崛起,從銀行間的轉接清算平臺到走向世界的銀行卡組織品牌,花了十幾年。和銀聯誕生時不同的是,網聯一成立,目標容量就是峰值期每秒12萬筆,對效率和系統穩定性的要求也將更高。
未來網聯和銀聯的競合關系,耐人尋味,最終的受益者應該是用戶。
(摘自《財新周刊》2016年第34期 凌華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