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民”全稱“榮譽國民”,籠統來說就是退伍老兵。但“榮民”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群體?不僅大陸人感到陌生,即使是臺灣年輕的一代,也越來越難以理解這個詞背后的特殊含義。他們的由來,還要從20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失去大陸時說起。
大江大海1949
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徹底失敗,蔣介石黯然退守臺灣。但對于蔣氏而言,這并不意味著結束,他始終沒有放棄“反攻大陸”的幻想,將大批部隊撤臺,希望將這座剛從日本人手里光復不到4年的島嶼打造成國民黨的
“復興基地”。
并不認輸的國民黨要如何將一盤散沙的部隊聚集到臺灣呢?主要有三個渠道:
其一是臺灣光復后,國民政府指派駐扎在臺的部隊在臺灣建立新軍,例如1947年11月,遠征軍名將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臺灣,并從新1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干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
其二是信得過的將領率麾下建制相對完整的部隊過去,由于當時的國軍部隊在戰場上多被打殘,外加南京、上海失守太快等原因,能夠有組織撤離到臺灣的,只有華東、廣東、海南、青島等沿海部隊。比較典型的如黃杰帶領的部隊,兩萬多人欲從越南取道,結果被法軍繳械,在富國島經歷了幾年的軟禁歲月后,完整撤退到臺。此外,以李彌第8軍為主的西南部隊撤往緬甸,在當地打游擊,多次與緬軍作戰,后因緬甸當局在國際上控訴,國民黨將一部分人撤往臺灣,但還有更多人依然留在緬甸,成為異域孤軍。
其三便是倉皇撤退之際在沿海地區抓壯丁,這部分人的數量無法統計。
根據臺灣方面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統計,在臺軍隊有66萬人,除去之前駐扎本地的部隊,從大陸直接撤往臺灣的部隊大致有60萬人左右。
對于蔣介石而言,這些部隊是他“光復大陸”的家底。但對于那些撤臺的官兵,尤其是底層士兵,口號是毫無意義的,他們只知道從此以后,大江大海,與父母、妻兒相聚之日遙遙無期,實在是人間悲劇。金門與大陸之間最窄的地方僅有1800米,劃著小舟即可來往。有的家住廈門海邊的士兵,甚至能眺望到自己家的位置。“榮民”為了跨過這道海峽,用了整整40年。
“被迫”成為“榮譽國民”
撤臺后,臺灣當局首次頒布征兵令是1951年7月下旬,此次計劃征集士兵1.4萬人,汽車司機1000人,共計1.5萬余人。征兵令中規定,凡1928年至1940年出生的男丁,經體格檢查列入甲級者,均須應召入營。早在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北復行“視事”后,年內即招募了4500余名男丁入伍。為防止有人逃避兵役,當局制定了許多相關規定,如役男不得出國、不得考夜大等等。
然而“反攻大陸”是雷聲大雨點小,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臺海對峙局面形成,兩岸已無大規模軍事沖突。新的問題隨之出現。1951年的征兵令征召了大量臺灣本省籍的新兵,加上從大陸來臺的60萬部隊,是一筆龐大的開支。隨著本地新兵的征召,大陸撤臺老兵也要面臨退役問題。但這些士兵全是背井離鄉,無依無靠,不會閩南語,一旦離開部隊,在臺灣難以維持生計,如何安置這個龐大的群體,是臺灣當局必須解決的問題。“退輔會”這一特殊機構便是在此背景下催生。
“退輔會”全稱為“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于1954年11月正式設立,是臺灣當局為安置退伍老兵專門設立的機構。隨著第一批老兵退伍,“榮民”的稱謂亦由此而生。
人們對“榮民”概念一直以來也存在幾個誤解。
第一,近年來大陸很多媒體常將臺灣的“榮民”與“抗戰老兵”混淆,實際上兩者雖有重合,但不是同一回事。隨蔣介石撤臺的官兵中,的確有不少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軍人,但“榮民”的標準并不是以是否參加過抗戰來鑒定的。
第二,不少人認為退伍老兵即“榮民”,這一說法過于籠統,實際上國民黨軍隊對“榮民”設有一套認定規則,必須符合條件,例如軍官、士官服現役期間如果受到撤職處分或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之刑,即使退伍了也不能認定為“榮民”。
第三,認為“榮民”即外省籍的老兵也是不對的。因為“退輔會”負責的對象是整個國民黨軍隊,也就是說“榮民”也包括臺灣本省籍退伍軍人。
臺灣本省籍軍人退伍后,可以回家,很快融入社會開始正常生活。而撤臺部隊人數龐大,在臺灣無親無故,語言不通,很多人終身娶不到媳婦,晚景十分凄涼,成為臺灣一大顯著社會問題。大量撤臺“榮民”為了生存,一起開辟荒地,興建房舍聚居,形成一個個封閉式的“眷村”部落,對臺灣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也使外省籍“榮民”更加受到關注。
開天辟地一代愚公
如今,眷村已逐漸凋敝,“老
榮民”們的血與淚也難以被年輕一代所理解。當他們被“獨派”分子們無恥地奚落、辱罵為“中國難民”“寄生蟲”時,總是會以“我們為臺灣開山辟路”“我們建設過臺灣”來回擊。這并非一句單純的反擊口號,因為臺灣無處不見當年“榮民”們辛苦建設的痕跡,退伍軍人是一支巨大的勞動力隊伍,可以說沒有“榮民”就沒有今天的臺灣。當然,促成這一切的還有個至關重要的人,他就是蔣經國。
“退輔會”設立之初,“主任”雖是嚴家淦,但真正起作用的人是蔣經國。1957年,臺灣因“劉
自然命案”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蔣經國被美方指為“幕后黑手”,被迫卸下“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職務,改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在“退輔會主委”的任上,蔣經國前后干了6年,在這期間,他率領退役官兵投入大型公共設施建設工作,為臺灣的建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蔣經國任“退輔會主委”時,國民黨遷臺已近10年,當初大批跟隨蔣介石退臺的老兵陸續退伍。蔣經國對“榮民”的感情是復雜的,一方面,對于這批曾跟著國民黨征戰南北,歷經抗戰、內戰,最后又輾轉來臺的老兵,他充滿了同情與愧疚,故而在任期間,設立了“榮民之家”“榮民服務處”“榮民醫院”等福利機構。另一方面,這么大一個正值壯年的群體,如果不妥善安頓,必然對社會構成不穩定因素。如何安置這么大的一批戰力,對蔣經國極具考驗。經過考察后,蔣經國決定利用個人影響,通過開辦農場和工程公司幫助退伍老兵就業,發動退役官兵投入大型公共建設。這樣一來,一方面解決了“榮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臺灣的基礎建設,為臺灣的發展做出一番成績。
“中橫公路”無疑是國民黨在臺基礎建設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中橫公路全名為“東西橫貫公路”或“中部橫貫公路”,是第一條連接臺灣東部與臺灣西部的公路系統,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并列為臺灣三大橫貫公路。當初之所以要建設這條公路,除了平衡區域發展的考慮外,也有軍事上的考量。從1951年起,臺灣當局即多次派人入山勘察,并決定以日據時期合歡越嶺道路為基礎辟路,以便于面對解放軍壓力時可以快速遷移本島部隊應變。不過這條公路全線皆在斷崖深谷間,僅是行道就已驚險萬分,更遑論開山辟路。當時臺灣工程技術落后,要開辟這條公路,只能以原始手工開鑿為主,“或不斷以四五十米長繩子,把人從山頂吊在懸崖上裝填炸藥爆炸開路,再用人力以鐵鍬開道除石辟路”,開鑿人員還要頂著臺風、地震、暴雨、泥石流等天災的威脅,可謂艱險萬分。
1956年7月7日,橫貫公路正式于花蓮與臺中兩地同時動工。在蔣經國的號召下,辟路工程由榮民第一、第四工程總隊承建,以25人為一隊,規定一天50米,各隊同時開始鑿路。美國顧問曾評估,僅是在大理石山體打通隧道就至少要花費3年時間,但榮民施工隊靠著“人定勝天”的精神,不到一年便打通了隧道。整個施工過程中,付出了211名施工人員殉難的代價。作為負責人的蔣經國兩次親入深山探勘路線共19天。在修筑過程中,他手持拐杖翻山越嶺,與“榮民”們同寢共食。
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舉行通車典禮,近萬名退伍軍人、工程兵、臺灣少數民族工人費時近四年的工程終于完成。公路通車后并沒有在軍事上展現出必要性,卻因拉近了全島距離,大幅改變了臺灣的經濟生態。中橫公路的沿線辟有多處高山農場,“榮民”們完成筑路工程后即轉入農場務農營生。這也是國民黨遷臺后第一項主要基礎建設。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2016
年第14期 周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