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
我們碰到的問題是古老文化的現代化。轉化是指,要使封建文化與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前現代的精神資源轉化為現代化的精神財富。發展是指,擯棄相對保守滯后的文化以建設適用于科學思維的、汲取了人類先進文明成果的、符合人類發展方向的前瞻性文化體系。這件事做得好,將使中華民族受益無窮,并為世界提供范例。
文化有相對穩定性、生活嵌入性、無處不在性,何況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文化是一個互為依存的整體,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沒有那么容易,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帶有封建主義瘢痕的文化遺存總是依附在我們社會肌體上。但是不論有多么困難,我們必須面對這個時代課題。
比如《弟子規》中有“人之短、切莫揭”一句,一般來說這是對的,別人有什么生理缺陷、難言之隱,你當然不能總掛在口頭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人要有是非觀念,要堅持真理,有的短是要揭的??!而且除了弟子行為需要規范以外,父母也罷,上級也罷,都要樹立自己的規范與責任。如同需要“弟子規”一樣,我們也需要“老板規”與“父
母規”。
又比如孔子的名言“君子不器”,是說君子的責任在于修齊治平,君子不應該關注于形而下的“器”,而應該全神貫注于形而上的“道”。但是我們今天認為,“器”和“利”,關系發展這個硬道理。我們今天必須強調傳統文化中所缺少的科學、邏
輯、數理、技藝,“魯班精神”
“工匠精神”、科學方法、精細管理、經濟效益等等,恰恰是我們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大大關注與致力的。但是孔子講“君子不器”自有他的道理。孔子的中心意思是說,君子不應當拘泥于小事和具體事,而應當通過“器”看到事物的“道”,不要成為器具的奴隸,要有理想,有道德,成為生活主體。這個說法在今天甚至具有“后現代”意義。
再比如孔孟都強調從家庭中的孝悌做起,達到仁義天下、忠恕他人的目標。孟子甚至假設如果舜的父親殺了人,舜可以逮捕他,但逮捕后應該幫他跑掉,放棄王位,陪他度日。這當然不符合現代法制精神。我們不能將家庭人倫血緣關系擺在道義與法律、國家利益與人民利益之上。但同時我們依然認為,孔孟所強調的家庭倫理關系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合人倫合常理的,只是必須遵守法律底線,符合公共道德。
文化創新發展的關鍵是,要用先進文化豐富調整安頓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人倫情感,同時用傳統文化的包容消化能力使當代文化、外來文化變得更加符合國情,對今天的中國適用與有效。
近年來,有西方學者感嘆他們的頹勢,認為西方的優越性已快走到盡頭;但也有人依然竭力貶低中國經驗。問題是不管有來自何種方向的聲音,越是在各種質疑聲中,在世界可能需要從古老中國的穩健思路與軌跡中獲得參照與補充的時候,我們越是不能對自己的成就和發展感到滿足。我們志在對民族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我們還有相當差距,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學習借鑒、汲取消化、為我所用的腳步不能停止;同時把中華文化繼承好弘揚好。
文化自信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于中外大事大課題,我們要有自己的語言,要有中華命題和中華說法。例如“一帶一路”戰略,就正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落實。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不泥古、不崇洋,以天下為己任。中國越是發展成功,越要善于學習,永不停步。中國的文化自信是前進中的自信,學習中的自信,從善如流的自信。
今天談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有其特殊意義。我們身處一個時常感到無所適從的多樣文化環境,面對的是一個在近現代受到過多方挑戰、多種考驗、不無歪曲的文化,一種博大精深而不易輕易取舍的文化,又是一個隨著國家的迅猛發展,日益被珍視、顯現出強大生命力的文化。此時更需要我們汲取正確的精神實質,有揚有棄,有用有廢,把傳統文化中歧視婦女、弱化身心、扼殺創造等種種封建糟粕,毫不留情地淘汰,而把激勵心志、堅守美德、智慧深邃、胸懷天下等壯闊醇厚的元素,薪盡火傳,日月經天,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提倡中華風度與中華生活方式
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文化自傲,更不是像“奇葩”辜鴻銘欣賞婦女小腳、贊成一夫多妻制那樣的扭曲的“自信”。我們應該提倡一種“中華風度”:文質彬彬、從容不迫、避免爭拗、和諧穩重,再補充以健康公平的競爭,以及對于核心價值核心利益的堅守,“中華風度”幾近完美。設想一下這樣的中國人:有著詩書禮樂的教養與文化,琴棋書畫的益智與審美,精致而儉樸的生活態度,貧賤不能移與富而好禮的姿態,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的耐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明達與開闊,誰能不喜愛有著這樣“中華風度”的人?遺憾的是,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由于教育傳承得不夠,許多國人沒能將風度塑造得如此美好。
我們應該格外珍惜這一份深厚獨特的文化遺產。文化是理念更是生活。我們的漢語漢字、詩詞歌賦、筆墨紙硯、中華烹調、養生醫藥、建筑園林、傳統節日、民族藝術、民間工藝、禮儀民俗……構成了優美的中華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越發認識到民族與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貴。尤其是漢字的綜合性、豐富性、靈動性與審美性特色,是中國保持統一的重要因素,是中國人整合性關聯性思維的重要基石。我們要進一步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漢語漢字水平,在提倡普通話的時候保護方言,在普及簡體字的時候珍重繁體字,在使用白話文的同時學習掌握文言文。學習外語永遠不應是也不能是疏于母語的理由。如今,不僅國人日益從中華文化生活方式中得到了可貴可親的享受和滋養,還有更多的國際友人加入了學習中華文化的行列。
中華文化經圣人學者的闡揚,歷經幾千年,早已化為億萬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貴在潛移默化,貴在浸潤身心,貴在心心相印,貴在蔚然成風。真正的文化自信拒絕炒作造勢、夸大其詞、巧言令色、形式主義;真正的文化自信具備抵制低俗化、淺薄化、哄鬧化、片面化、狹隘化的能力和定力。文化屬于人民,文化的有效性在于提升生活質量、精神面貌、成就實績。文化屬于人民,文化還歸功于巨匠大師,文化需要強大陣容,文化需要群星燦爛,文化要看高端果實,文化一定會造福本土、造福人類、造福全球。這都需要我們有國家層面的長中短期文化教育規劃,國家層面的思想文化激勵與榮銜制度,以催生國家層面、人類層面的引以為自豪的人才和成果。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是面向世界的自信。我們要以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托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創造我們的文化輝煌,助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摘自《光明日報》2016年9月22日 王蒙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