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國教育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并向其轉變,但應試教育的思想仍在影響著眾多的施教者的教育方式、方法和觀念。在眾多的教程中,小學語文中的閱讀環節就往往被教師忽略,得不到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在語文的測試中也很少有測試閱讀這一項,甚至根本沒有,沒有對學生閱讀的訓練和和培養,不去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闊眼界,豐富課內外的知識,那么,學生讀寫技能的提高就變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從談起。針對這些不良狀況,要通過怎樣的教學方式,以實現老師、學生對教材的溝通和交流呢?讓小學生通過語文閱讀受到素質教育呢?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閱讀的意義;自主性;激發興趣;閱讀技巧
通過閱讀,可以鍛煉小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閱讀的重要意義,通過閱讀去培養、訓練、鍛煉學生們的語感。提高他們對教材的理解,與書中的主題產生共鳴,才能更深刻的明白字里行間所蘊藏的真實含義。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閱讀過程中會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以及文中出現的佳句妙語,這些在以后的寫作中都可以借鑒的拿來為己所用。
一、充分發揮小學生的自主性
在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中,往往都是教師將文章作者的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寫作特色等這些內容早已整理出來,然后一路介紹,學生們埋頭做筆記。這樣下來,作品被生硬的肢解,學生被動的接受。那么,學生接受的只是老師的講解,并不是通過閱讀學生對以上內容產生的理解。在實際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這種自主性,通過點撥、啟發和激勵學生,讓他們通過借助拼音或是字典這些認字的工具,自主的去完成這些內容,就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他們把閱讀看成一件樂事,正如高爾基所說“看到書就像饑餓的人看到了面包”,閱讀越有興趣。這樣日積月累,就會豐富語文知識,提高寫作水平。那么,如何引導、激發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呢?首先,在閱讀前,讓學生們根據教材課后提問的種種問題并要求從課文中找出答案的這種疑問心理去閱讀,定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其次,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不斷的圍繞著作品的中心思想進行提問,讓他們懷著想知道答案的好奇心理去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就會不斷地思索,始終保持閱讀的興趣,知識的獲得是一種自主構建的過程。最后,閱讀教學結束后,老師可以提供與作者相關的寫作背景的線索,讓學生們的閱讀視野提高到更廣闊的領域。
三、培養和訓練學生們的閱讀技巧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往往要求學生要“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那么,如何讓學生達到這一基本的閱讀要求呢?
(1)教師重視范讀的作用
人的情感的產生實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小學生的也不例外。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將學生引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領用描繪法、看圖法、人物分角色朗讀等。以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教材中那些文字以靜變動,與教師、作者和書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受到的教育才是深刻、終身難忘的。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進行閱讀,尤其是依據作品中出現的不同人物而表現出的不同的語氣、音調、語速和情感時,學生們聽得都很投入,產生要躍躍一試的想法。可見,通過示范閱讀,用富有色彩的口頭語言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了似乎是看得到場景,學生們就會更加深刻的領會文意,展開想象。
(2)要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讀得到位
閱讀的工程中,要求學生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是閱讀的基本要求。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用普通話,但是在學生群體中,在閱讀時的音準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以及偏遠地區。比如筆者所在縣的周圍其它縣城“十”和“四”不分,走念成“zhou”,二念成“e”等等這些都是當地方言的色彩。這就要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聽老師的范讀,或是跟隨老師一起閱讀,糾正方言式的發音,逐漸的學習、體會普通話的規范性,感受它的正確讀音。
(3)有感情的進行閱讀,要把握語調、有節奏感
低年級的小學生進行閱讀時,經常會出現斷句、閱讀不流利,斷斷續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原因在于: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所學的詞語有限,在閱讀時不知道是什么含義,讀到時不能將其作為一個完整的詞語來看待,而是將其分割開來,造成在閱讀時詞不達意,前后不連貫。再者有可能是因為心情緊張,在閱讀時出現讀錯字、丟字、加字等現象。當他們意識到讀錯想要改正時,就會出現閱讀的重復和中斷。因此,在閱讀時,不僅僅要注意這些問題,還要對標點符號所起的作用給予重視。各種標點符號停頓的時間和在作品中的應用都應有格調上的差異。教師要向學生講解這些標點符號的用意以及在閱讀過程中與語感的關系,從而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4)感受作品的中心思想,理解其蘊含的意義
作者往往將對生活理解和體驗寫進自己作品的事情或是景物當中,來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就是要通過閱讀來訓練和培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受作者傳達的情意和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能根據作品內容和情境,利用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語調讀出句子表達的語氣和情感,使全篇富于節律美。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利用多種閱讀教學方法將其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有活力又開放的語文教學環境和平臺,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到了信息時代,這就要求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引導學生多閱讀,多讀好書,不間斷的增加閱讀量,擴展自己的閱讀面,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才能開闊自己的視野,活躍自己的思想,盡可能多的利用得到的信息來完善自己的知識構架。
參考文獻:
[1]任小軍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2013 (05).
[2]郭麗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