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0余年改革開放的征程中,厲以寧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人物,這位北京大學的教授,以他具有建設性的經濟學著述奠定了他在中國學術界的地位。而他對中國經濟改革最大的貢獻,是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初期,就提出了在中國要積極引進企業的股份制度,他由此而得到了“厲股份”的外號。
李克強、李源潮、陸昊、孟曉蘇、龔方雄,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都與厲以寧有所聯系。北大讀博期間,李克強與厲以寧、李源潮等師友合著《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這本書的所有論點后來完全被認同,漸漸變為正在實行的政策。如今,厲以寧的學生在中國各個領域身居要位,他的思想正在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厲以寧:提出引進“股份制”,把“教書”當作最重要的事
夢想當化學家卻陰差陽錯成了經濟學術接班人
厲以寧,1930年出生在古城南京一個職員家庭,4歲時隨家庭遷居上海,先后在上海中西女中附小、渭風女子小學讀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41年,厲以寧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名牌中學———上海南洋模范中學。抗日戰爭期間,他不得不再次隨家遷移,輾轉于江蘇揚州、湖南沅陵等地,揚州震旦中學、湖南雅禮中學及天津扶輪中學、南京金陵大學附中都留下了他求學的足跡。幾所名牌中學各有所長,師資一流,打下了厲以寧全面發展的堅實基礎,使他終身受益。
1949年2月,19歲的厲以寧被保送到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他懷抱工業報國的夢想,夢想當一名化學家。然而,時局很快就發生了變化。該年4月,南京解放。當年12月,厲以寧參加到新中國建設大軍的行列中,在湖南沅陵縣當了合作社的會計。
1951年夏,厲以寧迎來了命運轉折點。他想參加高考,委托正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的好友趙輝杰代為報名。趙輝杰從厲以寧的工作經歷、文化基礎、社會需要等幾個方面考慮,替他做主報考了北京大學經濟系。7月,厲以寧在長沙應試,8月接到了北京大學經濟系的錄取通知書。厲以寧回憶道:“時至今日,我愈來愈覺得趙輝杰代我填報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選擇。”
厲以寧天資聰敏、勤奮刻苦,當時代理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的陳振漢教授非常喜歡他,選定他為學術接班人。厲以寧從陳振漢那里學來了進行經濟史比較研究的方法,更從這位學者身上獲得了“鬧中取靜”的讀書習慣。
厲以寧和“厲股份”被載入史冊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剛走出“文革”磨難的中國百廢待興,最大的問題是城市居民的就業問題。大量在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回城的知識青年,急需尋找到工作崗位,就業成了一個影響社會安定的突出問題。1980年夏,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主持召開了全國勞動就業會議。參加會議的各路人士紛紛提出,為了吸收更多的勞動力,政府應當大力興辦企業。但是,國家拿不出那么多資金來興辦企業。厲以寧在這次會議上提出,可以組建股份制形式的企業來解決就業問題。他說,股份制企業就是民間集資,不用國家投入一分錢,就可吸收更多的勞動者就業。厲以寧的這次發言,是在高層會議上第一次發出的關于股份制的聲音,受到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事實上,股份制作為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在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已經悄然興起。這與股份制經濟在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興起,其發展路徑是一致的。17世紀時,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由于航海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批依賴集資組建起來的股份制企業,極大地推動了早期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因此,股份制經濟實際上是在中國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后必然要走上的一條道路。厲以寧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經濟學家,以其敏銳的目光看到了這種先進的企業組織形式對于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為此而大聲疾呼。
但是,股份制這種脫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組織形式,在一些人看來,無異于是顛覆社會主義的“洪水猛獸”。圍繞著股份制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學術界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厲以寧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后來,厲以寧在回憶當年的爭論時說:“不同意我觀點的主要有3種人,一種是比較極端的人,認為我在搞私有化;一種是認為股份制不能解決問題,因為中國環境跟西方國家不一樣,中國當時的經濟體制還沒有完全轉型;還有一種人認為中國缺乏企業家。對于后兩種意見,我都作了應答,主要是強調股份制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公有制形式。”
從1984年到1986年,厲以寧奔走于全國各地,作了很多演講,寫了很多文章,宣傳股份制。1986年9月,厲以寧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提出,經濟改革最好的手段便是利用股份制的形式來改造現有的國有企業,改造現有的大集體企業。厲以寧的股份制理論,成為中國推進資本市場建設和國企改革的重要理論支撐。
事實上,當時積極宣傳股份制經濟的不止厲以寧一人,董輔礽、蕭灼基、王玨、馮蘭瑞、蔣一葦等經濟學家都與厲以寧站在一起。正是在他們的積極推動下,股份制經濟在姓“資”姓“社”的爭論中逐步推進,并且從最初的集體企業開始向國有企業延伸,到上世紀80年代末,全國出現的股份制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90年代初,隨著上海、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的建立,一個完善的股票市場在中國出現了。厲以寧和他的“厲股份”的稱謂,也載入了中國股市發展的史冊。
他的簡歷是:“讀書、教書、寫書”
雖然在經濟方面的貢獻極大,但厲以寧更在意的是他另一個身份———老師。“我首先是一名教師”,這是厲以寧對自己的一貫看法。他把自己的經歷簡單地總結為“讀書、教書、寫書”,把“教書”當作最重要的環節。他從教50余年,學生遍布商界、政界、學術界,有些學生已經進入中國決策層,因此他的言論備受關注。

總后政治部編研室原主任李深清,在1975年作為部隊優秀人才被推薦到北大經濟系學習。當年北大文科系學生剛入校就被送到京郊農場去搞“教育革命”,邊勞動邊學習。停電的夜晚厲以寧也堅持教學,炕頭點著一支持蠟燭,12個學生圍繞老師,好似從事地下工作。厲以寧與李深清等3個學生同睡一個土炕,朝夕相處了一年。快畢業時,厲以寧知道李深清與同班女同學吳玉杰相戀,便撮合他們:“李深清不錯,就是晚上睡覺磨牙!”
現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鋒,是1977年考入北大經濟系的。本科快畢業時,他撰寫了一篇鋒芒甚健的文章,觸動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當時理論界中“左”的思想余毒還很深,在畢業典禮上,一位教師很嚴肅地批評:個別畢業生發表“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我們無產階級不能培養自己的掘墓人,云云。就在這節骨眼上,厲以寧站起來大聲說,不能這樣對待學生,不能這樣上綱上線。還說了一句令人深思的名言:有些大人物一言九鼎,但他的話十年后沒人記得;有的年輕人人微言輕,但他的話十年后仍然有人想起。在厲以寧等有影響力的教授的支持下,何小鋒還是被錄取為當代西方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
厲以寧講課內容豐富,形式不拘一格,大多數時間他不用講稿,只是在一張卡片上列出提綱,講課時他或站,或坐,或走動,臉上溢出輕松的笑容,一雙眼睛閃閃發光。他會忽然注視著某一個同學,請他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講完一段課程后會問:“你們看有沒有道理?”他侃侃而談,也要求學生們暢所欲言。他的課總是堂堂爆滿,有時連走廊里也坐滿了人,為了能得到聽課的機會,學生們還想出了發號的主意,憑號進教室,以此來保證聽課的座位。許多學子回憶說,厲以寧的經濟學講座塑造了他們的基本經濟思想和價值觀。
與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合著一書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二樓展廳陳列著厲以寧的諸多著作,其中一本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為厲以寧與他的3名弟子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合著。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理事長孟曉蘇回憶說:“1990年臨近我碩士研究生畢業時,‘批判經濟領域內的自由化’的言論一度成為輿論的主流。我作為萬里同志秘書,已經在國務院工作了7年,當然不能認同這些反對中央改革政策的錯誤言論。在厲以寧導師指導下,我以《試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戰略問題》為題寫出我的碩士論文,文中駁斥了某些諸如‘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的奇談怪論。這篇碩士論文答辯通過后全文發表,引起了激烈爭論,招來了批判。”孟曉蘇對老師厲以寧說:“我要不要再寫一篇文章予以反駁?”厲以寧說:“不如先等等,因為他們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不久,厲以寧把孟曉蘇、李源潮、李克強的碩士論文匯集為一本書出版,定名為《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孟曉蘇的碩士論文成為該書第一章;李源潮的碩士論文成為該書第五章:“企業集團的發展途徑”,該文主張進行生產組合方式的創新,推動我國企業組織結構和國民經濟管理形式的重新構造。李克強的碩士論文成為該書第七章:“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該文針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阿瑟·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說,提出發展農村工業化,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厲以寧撰寫了其他幾章,將該書“結束語”冠以《改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的標題。
果不出厲以寧所料,次年年初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掀開了新的篇章。論文集中所提出和堅持的走向市場經濟的觀點,被證明是正確的。20多年后,《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這本書中所提出的建議與預期已成了現實。當年那些年輕人在厲以寧等名家指導下所提出的改革設想,也融入到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和發展實踐之中。
李克強:中國首位博士總理,被恩師厲以寧贊“干得不錯”
李克強是中國第一位擁有“經濟學博士”頭銜的總理。
1977年,李克強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0年,北大法律系成立了經濟法教研室,芮沐當了第一任經濟法教研室主任。兩年后,留校的李克強去了這個教研室。1982年初,李克強作為全班十幾位全優生之一畢業,并入選北大優秀畢業生。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他的領導才能及沉穩性格,十多次找他談話,要他留校任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書記。
最終,李克強放棄出國,選擇留校,分在北大法律系經濟法教研室。同年,他成為北大團委書記,后又被調到團中央工作。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碩士、博士研究生。1988年,他以《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一文獲得經濟學碩士。后來,李克強師從厲以寧,博士論文為《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
按照規定,博士論文答辯只要有十幾位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評審即可。但李克強的導師厲以寧開出的評審名單,都是國內經濟學界大家。厲以寧告訴李克強,“這些人所看重的只是論文本身的分量,而不會在意論文的表面或其他與學術無關的東西。這樣做對你有益,可使你的論文得到真實的評價,經得起各種檢驗。”
因為這張名單,李克強又一次把論文修改了,并將答辯日期推遲了半年。最終,這篇論文獲得了中國經濟學最高獎———孫冶方獎。
就任總理之后,李克強在不同場合舉行座談會、召開會議,研判經濟形勢。李克強百日新政時,曾釋放出三大明確的政策信號:一是新一屆政府絕不會出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二是新一屆政府對經濟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斷提高;三是全面而堅定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讓“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大紅利”。
2013年6月,中國“錢荒”爆發,有人說這是對李克強的一個考驗。“錢荒”是由于銀行體系資源錯配導致的一場貨幣市場危機。這一危機在6月20日集中爆發,當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最高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在近年來很長時間里,這兩項利率往往不到3%。面對這一情況,李克強的態度卻是按兵不動,中國央行也未像人們預料的那樣出臺相關政生和措施。
也許正是李克強和中國銀行當時的這一舉措,讓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者們眼前一亮:不出臺經濟刺激措施,這不正是李克強經濟思路的主要元素嗎?于是,一個后來幾乎家喻戶曉甚至風靡全球的名詞———“李克強經濟學”就這樣誕生了。
作為導師,厲以寧很為李克強驕傲。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下午,全國政協首場記者會召開。
當天政協經濟界的分組會議的議題,是討論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政協委員自愿輪流發言。第一位發言人過后,主持人打破了慣例,向厲以寧發出邀請:“下面就請厲老師給大家講講。”很多人都在關注厲以寧對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的看法,厲以寧評價說,“我非常受鼓舞———那么多次鼓掌!”厲以寧說:“當時克強說到‘壯士斷腕的決心’,下面都熱烈鼓掌,這就表明了當前的人氣是重要的。我們的人氣起來了,要抓緊機會!”
后來,有記者向厲以寧提問,如何評價李克強總理的工作,厲以寧用了7個字點評:“干得不錯,干得好”。隨后記者問道,作為他的老師,對李克強總理交出的這一份答卷打多少分?厲以寧說,干得不錯,不需要打分。
李源潮:“在厲老師面前,我永遠是學生,不是首長”
李源潮,祖籍江蘇,從小在礦山里長大。1968年,18歲的李源潮由上海下放到位于江蘇的大豐農場插隊勞動,一干就是4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李源潮如愿考入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
1983年12月,共青團十一屆二中全會增補李源潮、宋德福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李克強為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此后,李源潮和李克強獲得機會,一同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習,拜厲以寧為師。
在北大學習期間,李源潮一直低調行事,事后回憶往事,也總是說厲以寧當時如何對身為“普通干部”的自己多有照顧。
1991年至1995年,李源潮在中央黨校在職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李源潮獲得博士學位后1年,他離開了從事6年的外宣和新聞工作(1990年起,李源潮先后在中央對外宣傳小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部等部門任職),于1996年3月出任文化部副部長。而他更受關注的,則是在2000年以后調往江蘇工作,先后擔任南京市委書記、江蘇省委書記等職務。2002年,時任南京市委書記的李源潮,還作為被中組部和國家外專局在國內選派的兩人之一,參加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舉辦的“發展中的領導者”培訓班學習。
在違法亂紀的事面前,李源潮不失鐵腕,但他平時溫文爾雅,待人接物非常謙和,富有親近感,而且尊師重道,對于自己的老師厲以寧也十分尊重。
2009年11月22日,“2009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暨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頒獎典禮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堂舉行,在這個會議上,活動組委會為厲以寧授予“2009年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并頒發50萬元人民幣獎金。厲以寧的獲獎理論是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組委會認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經濟理論之一,“獲獎者厲以寧長期致力于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與實踐,是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當日,李源潮低調前來參加頒獎典禮,坐在厲以寧的左手邊。有趣的是,他特意讓工作人員把放在面前的“首長”標牌撤走,換上“李源潮”3字。“厲以寧先生是我做碩士論文的導師,在厲老師面前,我永遠是學生,不是首長。”說完,李源潮向坐在嘉賓席上的厲以寧深深鞠躬。
在頒獎活動的最后,李源潮現場發表了演講。在演講中,他回憶當年師從厲以寧教授的一些細節。李源潮于1988- 1991年在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科學中心(現光華管理學院)學習,他回憶說,“厲老師在25年前接受了我這個學生,那時候大學畢業還不久,剛從上海到北京來攻讀在職研究生學位。”
李源潮說,厲以寧所創造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在將近30年的實踐當中,它逐漸成為我們這個社會或者說改革開放大潮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我是這個理論的學習者、觀察者,也是實踐者。今天,當國家國有資產國有大型企業的資產超過17萬億,成為在世界上有獨特的經濟力量的時候,作為改革的受益者,我們應該向厲以寧先生表示感謝!”
李源潮還回憶厲以寧教授指導論文時的一些細節,稱連標點符號都一一修改。“我當時只是一名普通干部,但厲以寧先生,這樣一位很有影響、受人尊敬的教授,來指導我這樣一個普通的學生,從我論文的題目,到論文的結構,到論文的提綱,到論文的修改,厲以寧老師花了大量的心血。厲以寧老師的修改,最后一稿的修改,包括修改了標點符號,今天我們很多教授可能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了。”
陸昊:厲以寧“欽點”他為自己寫評傳
陸昊,1967年6月出生于陜西省西安市,祖籍上海。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陸鴻生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機電學院的退休教授。
陸昊早年就讀于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學,回憶起陸昊的學習成績,該中學退休教師,其高一、高二年級班主任顧銘琴用“名列前茅”4個字來形容。因為成績優異,高三第一學期剛剛分班到文科班不久,他就被保送到北京大學。
陸昊在高中時是班長。因為突出的組織能力,陸昊除了被評為省市兩級優秀學生干部之外,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西安市唯一的中學生黨員,同時也是西安市團委唯一的中學生委員。其入黨時間甚至早于自己的父親,陸昊曾笑稱“我是陸家的第一個黨員,比父親入黨還早一年多。”

1985年,陸昊被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學保送入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讀的是國民經濟管理學專業。畢業后,陸昊一邊工作一邊跟隨厲以寧教授讀研究生,獲得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高級經濟師職稱。與現任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李源潮等師出同門,是他們的“師弟”。
1985年底,陸昊在給西安友人的信中表示,北大學術氛圍很濃,厲以寧教授要求學生除了學好經濟管理課程,還要對社會學、倫理學、人口學、政治學都有所了解,所以,學校里的很多講座他都去聽過。陸昊說:“我想廣泛聽聽各種學術觀點和思想觀點,然后通過自己的反復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思路。”
1987年,陸昊成功競選出任北京大學第16屆學生會主席,成為“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北大第一位經直選產生的學生會主席。其老校友、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978- 1982年于北大求學期間也曾是校學生會負責人。
陸昊成功組織運作了北大首次“團員之家”大型活動。身材勻稱、長相帥氣的他,是當時燕園的舞林高手。陸昊還在學校團委組織過校園集體舞比賽,曾編過一套迪斯科舞蹈動作。
1989年初,陸昊被保送厲以寧教授的研究生,是當時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個系里唯一被保送讀研的學生。后來,陸昊還為恩師撰寫了《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學術評傳》中的厲以寧卷。此書中系統地展示了厲以寧這位赫赫有名的中國經濟學家奮筆書寫中國轉型經濟學的過程。本書內容全面,資料翔實,文筆生動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讀者從中可對這位經濟學家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知情者稱,厲以寧教授“欽點”陸昊為此書的撰稿人,顯示了這位當代中國經濟學界巨人對陸昊的偏愛。
大學畢業后,陸昊被分配到北京清河制呢廠工作,歷任廠長辦公室干部、下屬金時代呢絨時裝廠副廠長、清河制呢廠廠長助理、副廠長、廠長等職。1999年8月,陸昊轉任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黨組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從此進入政府部門工作。2003年1月,35歲的陸昊在北京市第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北京市副市長并兼任市委工業工委書記、市經委主任等職。
在副部級崗位上歷練5年后,2008年5月,時年41歲的陸昊被宣布接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繼韓英、王兆國、胡錦濤、宋德福、李克強、周強、胡春華之后團中央第八任主帥,并晉升最年輕的正部級官員。陸昊也是26年來從共青團系統外空降至團中央第一書記位置的第一人。
2012年11月陸昊入選十八屆中央委員后,于2013年3月卸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循歷任團中央主帥卸職后赴地方主政的慣例,陸昊在3月20日下午“空降”至黑龍江任省委副書記,25日被任命為黑龍江省副省長、代省長。6月5日,陸昊又擔任黑龍江省省長,時年45歲的他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省長。
厲以寧教過的政壇學生
李克:1980年代末成為厲以寧學生。李克出生于1956年12月,廣西扶綏人,45歲之前一直任職廣西,早年在團系統鍛煉,曾是南寧團地委書記,此后曾任崇左縣縣長、百色行署專員。1995年,在任百色地委書記、行署專員期間,年僅39歲的李克躋身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成為副省級干部。這樣的情況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在中國官場上都不多見,能夠查到的在40歲以前晉升副省級的官員,大多數都獲得再次提拔,還有人走上更高級的領導崗位。1996年,李克轉任北海市委書記,1998年轉任南寧市委書記。2001年,李克從廣西調往河南,從南寧市委書記轉為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2016年4月,李克在將年滿60歲之前赴廣西,擔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值得一提的是,參加工作43年的李克,擔任副省部級領導崗位,已21年。
傅振邦:2008年跟隨厲以寧做博士后。傅振邦出生于1975年,湖北石首人。21歲時,傅振邦從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畢業。2002年底,傅振邦進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2月,時年35歲的傅振邦擔任湖北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并帶領該公司完成了上市。2011年8月,傅振邦從湖北能源調任為正廳級的中共襄陽市委常委、副市長。2012年7月,年僅37歲的他被調往隨州市任代理市長,并在8月履新隨州市市長一職。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的地級市市長。2013年6月20日,共青團十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團中央領導機構,3位“70后”當選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由此成為最年輕的團中央書記。
龔方雄:著名經濟學家,現任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中國投資銀行主席,1985年成為厲以寧學生。龔方雄是著名經濟學家,為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并任中國投資銀行主席,負責領導摩根大通的中國投資銀行業務。2008年,他因成功預測政府的4萬億救市計劃而被稱為“4萬億預言家”。
屠光紹:1978年進入北大經濟系學習后師從厲以寧。屠光紹,1959年1月生,湖北鄂州人,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現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1977年8月參加工作。1985年起,在北京市委政研室、北京市委商貿工作部工作,任副處長。1991年起,先后任中國人民銀行全國金融市場報價交易信息系統中心副主任,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交易部主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秘書長等職。1997年8月起,歷任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秘書長,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黨委書記等職。2002年7月,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黨委委員。2007年12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2008年2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2013年2月,任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
(摘自《新民晚報》、《新天地》、《新京報》、《中國青年報》、《成都商報》、《人民文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