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等職務,2006年當選“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
鄒碧華同志是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于擔當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踐行黨的宗旨、捍衛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
———2015年1月6日習近平對鄒碧華先進事跡作出批示
母親叮囑他“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2014年12月10日,年僅47歲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在工作期間突發心臟病,帶著對司法事業的熱忱離開人世。
這位法官的“官階”并不算高,但他的突然離世,卻震動了整個中國法律界。12月14日,上海龍華殯儀館葬禮上,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送別這位被稱為法治“燃燈者”的大法官。網友們評價,“他以一個法官的身份贏得了整個法律圈的尊敬”。
鄒碧華,1967年出生在江西奉新縣的一個小山村,他17歲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系。1988年,他來到上海,進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經濟庭,成為一名書記員。工作幾年后,鄒碧華考回北大讀研,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取北大經濟法專業博士研究生。
2006年,鄒碧華入選“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評選時,他演講的題目是《做有良知的法官》。他說,自己第一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遠在江西小山村的母親時,母親叮囑他,“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沒想到有這么好的院長”
2008年,鄒碧華接到通知,組織上任命他為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從一個精通業務的審判專家,轉而做一個300多人基層單位的管理者,鄒碧華感到了空前壓力。
上任之前,鄒碧華對長寧法院進行了摸底調研:干警心態不夠振奮,信訪案件居高不下,執行投訴信讓人夜不能寐。于是,他開始自學管理學。
何勇,長寧法院的一位老科員。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已進入法院工作16年,黨齡39年。鄒碧華到長寧法院報到的第二天,便帶著中層干部前往每個庭室慰問。
埋在信件、報紙堆里的何勇怎么也沒想到,新領導也來到了自己所在的不起眼的收發室。
“何老師!”鄒碧華進門叫了一聲。何勇的心頭一熱,這么多年在法院,因為無法解決級別的晉升,像他這批社會招干進來的老科員早已做好了“科員做到退休”的準備。“我們一直感覺到‘低人一等’,沒想到鄒院長來看我,還叫我老師!”
2009年12月,鄒碧華讓何勇對收發室一年的工作量進行數據統計。
一個月后,在新春茶話會上,何勇坐在會場里。突然,他聽到臺上的院長在提自己的名字———“在恭賀新禧的同時,我們除了要感謝一線法官、書記員的共同努力,不要忘記感謝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工作人員。像何勇老師,他這一年發放報紙7萬份,發放雜志4422本,與法警交換文件3800份,收寄各類信件35600封,處理退信4000封,接待業務庭郵件查詢、復印清單2300人次,糾正信件差錯近200封,節約郵費760元。讓我們大家一起為何勇老師鼓掌!”掌聲雷鳴。
何勇站起身,深深鞠躬。這位在自衛反擊戰中擔任過連隊指導員、看過無數戰友犧牲、經歷過無數子彈從頭頂擦過、3次大難不死的老兵,在那一刻淚流滿面!
2010年1月27日,何勇57歲生日。政治部主任來到收發室,送給何勇一張生日賀卡,并正式通知他,黨組已決定晉升他為副科。何勇第二次流淚了!“后來一位院辦的同事悄悄告訴我,鄒院長為了我的事深夜跑到政法委,等了書記足足一個半小時,他對書記說‘這些老科員看不到任何希望但仍然默默無聞地做事,我們不能讓老實人吃虧’?!焙斡录墑e的解決,也使得這一批老科員的晉升問題迎刃而解。
同樣的關懷,也發生在食堂的一位合同工阿姨身上。
一次,由于食堂地板上有水漬,阿姨不小心摔倒在地,正在食堂吃飯的鄒碧華立刻過去扶起她,當看到阿姨臉色難看時,他立即安排司機將阿姨送往醫院。“那個阿姨后來告訴我,她在車上哭了,沒想到有這么好的院長!”何勇很感慨。
“律師,請你坐下來,慢慢找”

眾所周知,近年出現了律師在一些刑事案件中“抱團取暖”,與法庭正面“碰撞”的現象。這也激化了法官(檢察官)一方與律師之間的矛盾,雙方形成了“隔空罵戰”。法官諷刺一些律師是高調作秀、沽名釣譽;后者則譏諷法官曲法阿貴,輸了法律人的根本。無力生憤怒,誤解生怨恨,法官與律師之間齟齬日深,法庭上、網絡上沖突不斷。
但鄒碧華卻罕見地得到律師界一致稱頌,因為他深知包括律師在內的法律職業共同體攜手向前的重要性。他在擔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時還制訂了《法官尊重律師的十條意見》,甚至他此生的最后一次講演,也是《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
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師到上海來開庭。老律師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證據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來翻去翻不到,急得滿頭大汗。鄒碧華說:“律師,請你坐下來,慢慢找,相信大家都會等著你,你不用著急?!?/p>
老律師坐下來后很快找到了材料,如釋重負。開完庭后,老律師在其他人簽筆錄的間隙,對鄒碧華說:“我在全國各地開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這么好!”有評論認為,就是這樣一個細微的細節,給了當事人很特殊的感覺,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人文的關懷。
對于“公平”的追求和對律師的尊重,也陪伴著鄒碧華走向人生的終點。
在朋友圈的最后一則微信中,鄒碧華轉載了一條關于上海法院律師訴訟服務平臺上線的新聞,同時評論道,“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p>
“在律師界,對鄒院長的業務和為人評價都很高?!痹诼蓭熢姥╋w的記憶里,幾年前,鄒碧華擔任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時專門召開座談會,聽取律師界意見,出臺了一份尊重律師的十條意見,希望法官要“善待律師”,共同推動司法公正。
就任上海高院副院長后不久,他也在自己的博客中表態,“律師對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個國家法治的發達程度;而法官對律師的尊重程度,則表明這個社會的公正程度。”
鄒碧華任上海高院副院長后,一度分管刑事審判。有人曾問他:“您的專長是民事,怎么管起刑事來了,就不怕掉鏈子?”他回答:“既是組織安排,也是新的挑戰。”
就像一位同行對鄒碧華的評價:“認真的人,在任何崗位做任何工作都出色?!?/p>
無論是大要案,還是小庭審,鄒碧華都事必躬親,認真組織庭前程序,做好輿情預案,積極與律師溝通交流,注重聽取律師意見。他用行動說明:尊重律師、注重溝通,天塌不下來,庭開得更好。
“每次能有一點點進步就是成功”
2014年,新司改改革大幕拉起,上海成為全國司法改革的領頭羊。上海法院的操盤手之一,正是鄒碧華。他與他的司改團隊,時刻處于高速運轉狀態,開會是常態、加班是常態、匯報是常態。
從北京、江蘇到長春、青海,每次司法改革座談會和論證會上,都能見到鄒碧華的身影。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回憶,“與碧華碰面,話題總與‘司改’相關。這次也是一樣,聊了會兒即將設立的跨行政區劃法院,主題又回到正被熱議的法官員額制上。”
為了真正落實“以法官為中心、以審判為中心”的理念,鄒碧華曾語氣堅定地說:“當然是避免搞‘一刀切’,不能為了圖省事、求便利,就欺負年輕法官,將助理審判員‘就地臥倒’轉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個科學的考核標準,讓真正勝任審判工作的優秀法官進入員額。”
鄒碧華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觸及利益,怎么可能沒有爭議。對上,該爭取時要爭取,該頂住時要頂??;對下,必須要有擔當,無論如何,都不能讓那些在一線辛苦辦案的老實人和年輕人吃虧?!泵看问艿脚u或嘲諷,哪怕再尖銳,鄒碧華都不會動怒。他在某個司改交流群中說:“改革這種事情一直是一點一點往前進的,每次能有一點點進步就是成功?!?/p>
鄒碧華說過:“人的一生,都有一個需要堅守的價值。理想的完滿人格,應當是破除自我,將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國的法治中。無我,黨的事業不朽,如是我心?!?/p>
(摘自《人民日報》、《長江日報》)